分享

無條件治污 重塑綠水青山
新華日報  2018-06-12 09:28:23

  原標題:張家港整體關停東沙化工園區 無條件治污,重塑綠水青山

  化工行業是江蘇省重要支柱産業,近年來雖然實施多輪專項整治,但項目低端或工藝落後問題依然存在。2016年中央第三環境保護督察組對江蘇省開展環保督察期間指出,江蘇省環境風險問題沒有得到有效解決,部分化工園區未落實衛生防護距離要求,化工行業環境風險突出、隱患較大。

  認真落實中央環保督察反饋意見,江蘇省加快推進化工園區整治。《新華日報》記者近日在蘇州張家港市採訪時獲悉,該市東沙化工園區去年底在全省率先實現關停轉型。

  東沙化工園區建於1993年,面積約3.2平方公里,曾為當地發展經濟、增加就業、完善基礎設施作出了貢獻。去年,在主要化工企業正式關停前,區內實現開票銷售收入28億元,入庫稅收2.58億元。為順應轉型發展、綠色發展的時代要求,園區主動關停轉型,讓空氣中飄蕩化工味道成為歷史。

  “這裡現在叫東南工業區。”站在化工園區原址,張家港市南豐鎮黨委書記沈琳手拿規劃圖介紹説,“我們聯合東南大學對整個園區進行重新規劃,目的就是要打造一個生態、生産、生活協調發展的新園區。”

  未來園區的主導産業以高端裝備製造業和新材料産業為主,西邊是海洋工程裝備和環保裝備,北邊是新材料産業。“現在已有總投資約2.5億元的高端材料項目入駐,預計明年初就能正式投産。”沈琳説,還有幾家環保新材料企業有意向入駐,當地正在積極接洽中。力爭通過2—3年努力,把整個園區打造成蘇州乃至全省産業“騰籠換鳳、轉型升級、高品質發展”的典範。

  2013年,東沙化工園區啟動關停轉型工作。起初,部分企業不理解,甚至有個別企業提出質疑。為此,當地安監、環保以及南豐鎮政府等部門對37家化工企業逐一走訪,面對面溝通解釋,建立完善“一企一檔”,穩步推進化工企業關停工作。近兩年來,地方黨委政府積極踐行新發展理念,以更加堅決的態度進一步加強組織領導、狠抓工作落實,制訂關停轉型補償政策,多渠道籌措資金,高效規範地做好資産評估、關停談判、資産轉讓等工作。同時堅持以人為本理念,幫助企業解決實際困難,免費提供技能培訓,促進職工再就業,爭取企業的配合與支持。

  去年12月15日,東沙化工園區實現整體關停,比原定計劃提早半個月。

  園區一處佔地1000多平方米的廠房,是原來蘇化集團生産液氯的車間,每天可生産150多噸液氯。《新華日報》記者看到,所有生産設備已經被拆除,還有一些儀錶設備正在裝箱打包。隨著整個化工園區在去年底關停,企業也停止了生産。

  江蘇蘇化集團張家港有限公司黨總支書記陶華説:“從我們的角度來説,其實挺不願意看到企業被關停,畢竟一家企業成長起來不容易。但我們也深刻地認識到長江是我們的母親河,保護長江是我們每個人、每個企業的責任,所以我們積極配合政府關停化工園區,為提升沿江生態環境,作出我們的一份努力和貢獻。”

  通過關停整治,園區每年可減排化學需氧量1190噸、氨氮27噸、二氧化硫1530噸、氮氧化物550噸,減少危廢産生量2028噸,節約標煤15萬噸。化工園區周邊的人居環境得到有效改善,更好地滿足了當地居民在生態方面日益增長的需要及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採訪中,不少當地居民告訴《新華日報》記者,現在化工區關停了,空氣中再也聞不到異味,感覺整個環境都變好了,生活也更加舒心。

  蘇州市經信委主任周偉表示,將把東沙化工園區的整體關閉,作為工作示範。“東沙化工園區距離長江4公里左右,緊鄰長江,在此發展高端裝備製造、新材料産業是一個比較合適的選擇。”

  “我們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治理污染不講條件,以壯士斷腕的勇氣和決心,大力整治沿江化工企業和化工園區,著力提升産業質態,擴大發展空間,努力重塑綠水青山,維繫美麗鄉愁,不斷增強群眾獲得感和滿意度。”張家港市委書記朱立凡説,在生態環境問題上,張家港不僅有鐵的決心,還有鐵的手腕,關停化工園區是為了更好地轉型升級,也是為了實現高品質發展。

編輯:穆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