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年內蘇北12個重點幫扶縣區互聯網律所全覆蓋 為精準扶貧撐起“法治屏障”
省司法廳提供的數據顯示,江蘇125萬低收入人口中,近26萬人有法律服務需求。作為江蘇省提出的扶貧新思路,“法律扶貧”大有可為。
貧困地區法律服務資源稀缺
今年1月起,省司法廳派出調查組七下泗洪,在曹廟鄉朱家崗村開展試點。“我們對朱家崗村未脫貧的73戶進行排查,發現15戶有明確的法律需求,約佔21%。”調查組成員、省司法廳工作人員明磊説。按21%的比例測算,125萬低收入人口中,有法律服務需求的近26萬人。而去年,全省法律援助辦案總量只有8.1萬件。
現有的法律服務力量能否保障需求?以朱家崗村所在的泗洪縣為例,該縣現有9家律所、50多名律師,80多名法律服務工作者,持證公證員僅2人。布點全縣23個鄉鎮的司法所,一般2人維持運轉,服務力量捉襟見肘。
泗洪縣司法局一位工作人員告訴《新華日報》記者,今年3月,他在雙溝鎮走訪劉符套村、西崗村低收入農戶11戶,發現一個共性問題——即使家裏發生變故,也沒人主動尋求法律幫助。
“一些經濟薄弱村成為法律糾紛的重災區。”省扶貧辦扶貧開發處處長蔣靈説,不少經濟薄弱村的低收入農戶本身就是弱勢群體,碰到涉法問題,要麼不知道如何解決、找哪個部門解決;要麼沒有經濟能力解決,只好忍氣吞聲,極個別的甚至走向極端。
給扶貧項目做“法律體檢”
泗洪縣司法局副局長杜雲飛告訴《新華日報》記者,大部分低收入戶法律問題主要涉及追討薪資、工傷事故、醫療事故、傷害賠償、交通事故等9個方面,涉及的錢款不多,但普遍存在歷時長、難解決的問題。“一個小變故處理不好,就可能令他們的生活雪上加霜。”
朱家崗村村民孫迺中多年前曾在泗洪縣城打工,老闆拖欠2000元工資至今未付。“我沒有工資條做證據,沒辦法協商解決,只能認栽。”
調查組針對全村法律需求,成立法律援助、人民調解專項小組,實施“一戶一案”“一案一策”。調查組通過固定證據,向老闆説清欠薪的法律後果。最終,老闆寫下欠條,承諾6月30日前還款。
通過“定制式維權”,朱輝解決了只有一張欠條和欠款人電話的討薪問題;89歲的周元之獲得“遲到”的贍養費;喪失勞動能力的周久林老人拿到8500元土地年租金……朱家崗村一批貧困家庭的“老大難”問題得到解決,涉及金額2.3萬元。
産業項目是造血的根本,在一些貧困地區,扶貧項目出現未依法依規經營導致貧困群眾獲利不多。江蘇博事達律師事務所用時3個月,對朱家崗村脫水蔬菜加工、肉牛養殖等4個“十三五”扶貧開發項目“法律體檢”,對立項申報、事中運營、收益分配等一一排查,發現有的項目用地和資金管理存在問題,有的項目投産運行後無收益或收益率低。“我們梳理出36項法律風險,一些項目前景令人擔憂。”律師任瑞平説,如果扶貧項目監管缺失、帶病運行,其造血功能將很難落實,項目也難以持續下去。
泗洪35個省定經濟薄弱村扶貧開發項目接受“法律體檢”,篩查出法律風險159項。
朱家崗村村支書戴周龍感嘆説,“這次‘法律體檢’給我們好好上了一課。”扶貧項目要正常造血,必須依法辦事,跟著市場走,由能人來管。
省司法廳、江蘇博事達律師事務所、曹廟鄉政府、朱家崗村村民委員會簽訂“四方協議”,律所為扶貧産業項目提供常年法律顧問服務,落實1名執業律師擔任村法律顧問,定期駐村服務。
法律服務要形成常態化融合
朱家崗村的試點取得較好效果,探索出“需求排摸—定制維權—扶持産業—提升能力”新模式,為精準扶貧撐起“法治屏障”。然而,與每一位低收入人口面對面,把每一個法律訴求一抓到底,“繡花”之功如何對全省脫貧事業起到持之以恒的作用?
“個案處理能最大程度為老百姓爭取現實利益,讓他們學會如何用法。”杜雲飛認為,法律扶貧的穩步推進,就是要提升群眾法制意識,提高經濟薄弱地區依法治理水準。
省司法廳廳長柳玉祥説,法律扶貧要“輸血”“造血”相結合,組織法律服務隊深入幫扶地區開展服務,扶持村司法行政服務站建設,落實“一村一法律顧問”制度,充分整合律師、人民調解、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等資源,形成法律服務力量的常態化融合。
今年起,江蘇省將推動律師資源流向經濟薄弱地區。蘇南、蘇中88家律所和12個重點幫扶縣(區),以及律師資源不足50人縣(區)的104家律所一對一結對幫扶,100名律師志願者將赴重點幫扶區開展為期3個月的幫扶。目前,互聯網律所已入駐泗洪縣,村民有法律問題,只要網上發起諮詢申請,與泗洪結對的蘇州市相城區、常熟市的12名律師會第一時間免費解答。年內,蘇北12個重點幫扶縣區力爭實現互聯網律所全覆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