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拓寬就業空間 深化勞務合作 推進技能培訓 蘇陜就業幫扶打出“組合拳”
6月8日,就業扶貧蘇陜勞務協作現場會在陜西漢中市勉縣舉行。蘇陜兩省10個結對城市簽署了《開展訂單式就業培訓合作協議》,兩省10個結對校企合作單位、5個結對學校也分別簽署了合作協議。至此,蘇陜就業扶貧已形成勞務輸出、就地就近轉移、訂單式培訓就業等“組合拳”模式。
精準對接,6000陜西人來蘇就業
“到目前為止,陜西在蘇務工人員已經達到24.9萬人,今年前5個月凈增了4.1萬人”。在現場會上,江蘇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副廳長劉德民表示,來蘇就業的陜西農村務工人員中,建檔立卡的貧困勞動力有6000多人,他們在千里之外的江蘇實現就業脫貧。
在蘇陜勞務合作中,江蘇省將江蘇企業勞動用工信息、陜西本地勞動力就業需求信息精準對接,通過縣、鄉結對方式為陜西勞動者送崗位。所有來蘇就業的陜西勞動者同享江蘇就業創業扶持政策。江蘇省為有創業意願人員提供免費指導、項目推介、創業培訓等公共創業服務,並同步幫助落實普惠性就業培訓補貼、創業補貼、創業擔保貸款等政策,逐步落實陜西在蘇務工貧困勞動力參照本省低收入農戶勞動力同等享受社保補貼、崗位補貼等就業優惠扶持政策,做到精準幫扶、精準援助。
劉德民説,勞務協作既可以破解陜西貧困勞動力的就業問題,也可以緩解江蘇企業的招工難題,實現互利雙贏、共同發展。
項目落地,家門口就業脫貧
“我現在每天把兒子送到幼兒園後就到這裡上班,一個月掙3000元左右,家裏也能照顧到了。”6月8日,《新華日報》記者在勉縣政力製衣有限公司遇到28歲的貧困勞動力馮維青時,她正埋頭縫製褲子拉鏈。馮維青父母在家務農,並照顧生活不能自理的殘疾弟弟。去年12月,江蘇對口扶貧工作隊上門了解情況後,邀請馮維青到蘇陜扶貧項目——勉縣政力製衣有限公司上班。經過免費培訓,馮維青很快適應了工作。
和馮維青一樣,李麗也在江蘇的援建項目中實現了就業脫貧。去年,經對口扶貧的南通工作組多輪實地調研,在勉縣天蕩山社區開發了7個鄉村旅遊項目,總投資426萬元,建設天池廣場、停車場、遊覽步道等工程,依託“黨支部+公司+土地股份合作+農戶(貧困戶)”的脫貧致富模式,吸納了80多位貧困戶參與項目建設,人均年增收3300元,項目還帶動周邊貧困戶發展蔬菜、水果、土雞等産業增收10萬餘元。
南通市人社局副局長朱正春介紹,對口扶貧工作組走訪發現,一些貧困勞動力因為各種原因無法外出打工、無業可扶、無力脫貧。南通人社部門通過項目落戶漢中,幫助他們實現家門口就業。兩年來,南通在漢中地區已建成12個社區扶貧工廠,安置1300名勞動力實現就近就地就業,其中建檔立卡貧困勞動力近300人。
南通一手抓貧困勞動力來蘇就業、一手抓家門口就業脫貧的扶貧模式獲蘇陜兩地好評,在6月8日的現場會上得到推廣。
訂單培訓,授人以漁傳授技能
勉縣長溝河鎮的沈文鑫和姐姐由爺爺奶奶撫養長大。作為當地有名的貧困戶,沈文鑫初中畢業後就被推薦到勉縣職業教育中心汽修專業學習。“兩年後將到海門中專學校上一年學。”沈文鑫坦言希望畢業後能到江蘇上班。
勉縣職業教育中心主任王寬宏告訴《新華日報》記者,他們學校與海門中專簽訂了聯合辦學協議,通過互派教師、領導挂職鍛鍊、設立海門中專班、學生訪學等方式,促進學校教育品質提高。截至今年5月,學校已經向江蘇、浙江合作企業輸送機械加工、數控車工、電子技術應用等專業頂崗實習學生和畢業生292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學生65人。
按照當天蘇陜10個結對城市簽訂的訂單式就業培訓合作協議,江蘇各個城市將結合自身資源優勢,在原有幫扶基礎上,各優選不少於30家有合作意願的知名企業,拿出高品質就業崗位並列出技能需求清單,依託各類職業培訓機構、企業內訓基地和技工院校開展定向就業培訓。陜西根據援陜産業項目、就業扶貧基地、産業扶貧車間的用工和技能培訓需求,及時組織有就業意願的貧困勞動力和普通勞動力參加定向培訓,合格後就地就近上崗就業。
蘇陜兩省還確定,組織江蘇品牌企業和陜西技工院校建立訂單式就業培訓合作關係,實施“引企入校、引校進廠”的校企一體化培養模式,成立一批勞務輸出和就業培訓基地。江蘇企業根據用工需求,定向委託陜西技工院校幫助培養具備中高級技能水準的學生並提前簽訂就業協議,畢業後輸送到蘇企就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