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徐州潘安湖生態修復讓包袱變財富
新華日報  2018-06-21 10:02:01

  原標題:徐州潘安湖生態修復讓包袱變財富 下活一盤生態棋,換來一城好山水

  “鷺影飛舟何處飲,池杉岸柳初成蔭。潘安五月雨蛙鳴,璀璨榴花千里沁。”近日,“江蘇環境保護十大典型案例”發佈,徐州市賈汪區潘安湖生態修復位列榜首,成為徐州轉型發展的樣本。潘安湖濕地公園建成運營,不僅樹立資源枯竭型城市生態環境修復再造工程的典範,更成為全國採煤塌陷治理史上的里程碑。

  曾經的包袱變成如今的財富,潘安湖舊貌換新顏的改造變遷,詮釋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真諦。徐州歷史上長期依資源而興、靠資源發展,持續130餘年的煤炭開採,給這座城市留下嚴重生態赤字,其中賈汪全區塌陷地面積高達13.23萬畝,佔徐州全市塌陷地面積的1/3還要多。

  “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灰”,荒草叢生,坑塘遍野,“黑、臟、亂”,是潘安湖原住民對以前景象的記憶。潘安湖,位於徐州東北部,在這張閃亮名片的背後,是賈汪人過去不願觸碰的“城市傷疤”。

  江蘇省委、省政府早在2010年以賈汪為示範區,按照“宜耕則耕、宜漁則漁、宜建則建、宜生態則生態”理念,實施採煤塌陷地生態修復和綜合利用為主的綜合治理,讓採煤塌陷地變身生態大公園。賈汪區委、區政府痛定思痛,將潘安湖工程列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頭號工程,堅定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路子,先後投入20多億元,利用採煤塌陷形成的地形地貌,通過“挖深填淺、分層剝離、交錯回填”為核心的土壤重構技術,對採煤塌陷破壞的土壤進行重構,恢復土地生態調節功能。

  “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江蘇單體投資最大的一宗土地整理項目。將總佔地1.74萬畝的塌陷區域改造治理成‘基本農田整理、採煤塌陷地復墾、生態環境修復、濕地景觀開發’四位一體的綜合項目。”潘安湖管委會有關負責人説,賈汪在原來一片廢墟的塌陷地上,利用京杭運河進行生態補水,建成總面積達10平方公里,其中水面達7000畝、濕地景觀達2000畝的國家級水利風景區,綠化覆蓋率達90%。整個工程成為全國採煤塌陷治理、資源枯竭型城市生態環境修復再造的樣板。

  生態修復與治理改造,是一個持續性的過程,需要壯士斷腕的決心與勇氣。為保護好這方山水,賈汪全面淘汰“五小”落後産能,49條中小型水泥生産線被全部拆除,84家小煉焦、小鋼鐵等企業被依法關閉或取締。同時,通過荒山造林,實行藍天工程、碧水工程等,下活一盤生態棋,換來一城綠水青山。

  “賈汪曾是百年礦區,最高峰時有250處煤礦。近年來,‘黑色賈汪’正向‘綠色賈汪’轉型。”徐州市環保局宣教中心主任曹曉煜介紹,賈汪發展生態農業、機械製造、精細化工等産業,並將旅遊業確定為重要發展方向,將佔全區耕地面積1/3的採煤塌陷地修復成景區。

  “有什麼樣的生態,就有什麼樣的産業。”過去,生態環境較差時,賈汪上了些高污染高耗能項目。而今,生態環境好了,支柱産業層次也提升了。眼下,潘安湖畔不僅吸引牟特科技(北京)有限公司電機電控項目、江蘇康迅數控裝備項目等一批科技含量高、資源消耗低的新興産業落地生根,還規劃建設20平方公里的徐州市科教創新區,打造高端人才、高端産業集聚地,産業生態逐步實現綠色轉型。

  這兩天,王秀英店裏的生意很旺,特別是針棒香包已賣到脫銷。依託潘安湖濕地公園的旅遊熱,王秀英不僅在區裏幫助下申請“非遺”,還招收學徒、舉辦展覽。最近,王秀英又將布藝合作社發展壯大成為徐州藝香香包有限公司,從製作到加工,從線下銷售到在線客服,帶動200多名村民共同致富,全村香包産業産值超600萬元。

  潘安湖濕地公園每年吸引國內外遊客400萬人次。許多失業礦工和外出打工的百姓紛紛回鄉,從事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有的直接在潘安湖景區打工,有的開農家樂、辦民宿,收入明顯提高。

  生態的改善,使生態休閒農業與旅遊業相伴而興。潘安湖濕地成功創建國家AAAA級景區、國家濕地公園、國家級水利風景區、國家生態旅遊示範基地、國家濕地旅遊示範基地,成為淮海經濟區一顆璀璨的生態明珠。

  2017年以來,賈汪旅遊人數達770萬人次,旅遊綜合收入23億元。賈汪在改善環境的實踐中打響生態旅遊牌,先後建成臥龍泉生態博物園、墨上集民俗文化園、茱萸養生谷等生態休閒觀光項目,唐耕山莊、織星莊園等農家樂項目別具濃郁的地方特色,大洞山風景區、紫海藍山薰衣草文化創意園已成周邊百姓休閒的好去處。

編輯:羅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