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污染不講條件,嚴控空間不讓分毫,修復生態不打折扣”“所有企業在排污治污上必須無條件達標,不達標的要限期整改到位,改造仍不達標的要堅決關停”“長江母親河決不能因污染而枯竭,決不能因不當開發而損毀”等。
在前不久召開的江蘇省長江經濟帶發展工作推進會上,許多與會代表都普遍表示,不管是領導講話,還是會議文件,這次“斬釘截鐵”式的語言明顯多了,“不留餘地”的表態明顯多了,抓環境治理的“硬話硬招”明顯多了。
談環保“斬釘截鐵”、講治污“不留餘地”、查問題敢用“硬話硬招”,生動表明瞭省委、省政府對待環保問題的鮮明態度: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全省發展的重中之重的位置,全力以赴抓緊抓好抓落實。
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最普惠,就是説生態環境建設好了,每一個人都能享受到,大家的福利都會增加;相反,生態環境一旦破壞了,所有人的福利都會受損,甚至連基本的生存發展條件都會喪失。過去,為了解決溫飽問題,人們常常把發展置於更加優先的位置,環保問題被忽視。但是,當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後,人們越來越認識到,經濟條件再好,生活水準再高,如果看不到藍天、喝不到凈水、吹不到清風,“坐著寶馬卻喝著污水”,幸福指數也上不去。群眾想什麼,我們就應該幹什麼。群眾對生態環境的需求增長了、環境意識提高了,那我們就必須順應這種趨勢和需求,把生態環境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説話“狠”一點,做事“硬”一點,措施“實”一點。説到底,“不留餘地”抓環保,是群眾的期待、時代的必然。
作為東部沿海省份,江蘇開發強度大,資源環境約束強,生態環境壓力大,也正因於此,江蘇幹部對環保問題更為敏感,踐行綠色發展理念的自覺性更高。但是,也有個別幹部或因認識還沒到位,或出於自身利益的考量,或因其他種種原因,還沒有真正把生態環保放到重中之重的位置。其中一個突出的表現,就是談到生態環境治理時,不是“斬釘截鐵”,而是“含糊其辭”;不是“不留餘地”,而是“留有後路”;不是“硬話硬招”,而是“軟話軟招”,其結果就是環境治理不夠有力,環境執法不夠堅決,個別該整治的化工園區整治不到位、該關停的工廠未關停,一些群眾反映強烈的環保問題依然停留于“表面整改”“假裝整改”“敷衍整改”層面。這些問題,儘管是個別的、局部的,影響卻十分惡劣,必須予以高度重視。
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前不久舉行的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強調,要用最嚴格制度最嚴密法治保護生態環境,加快制度創新,強化制度執行,讓制度成為剛性的約束和不可觸碰的高壓線。這兩個“最”,同樣斬釘截鐵不留餘地。當前,省委、省政府已經亮明態度、放出樣子、做出示範,對各地而言,應該認真傚法,堅決貫徹,在思想認識上“不留餘地”,在政策舉措上“不留餘地”,在狠抓落實上“不留餘地”,切實抓好生態環境保護工作,還水鄉江蘇水清岸綠、魚翔淺底,還老百姓藍天白雲、繁星閃爍,還江淮大地鳥語花香、四季芬芳,不斷提升人民群眾的幸福感和滿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