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張晶片 開啟“智慧交通”新入口
新華日報  2018-07-24 12:22:07

  原標題:無錫5萬輛汽車加裝“二代身份證”電子標識 一張晶片,開啟“智慧交通”新入口

  江蘇無錫的貨車駕駛員藏先生近日急需運輸一批貨物到市中心,但其並不具備該區域通行證。硬闖禁區將面臨違法處罰,但到交管窗口辦理又需提交多項書面證明,還要查詢車輛運行狀態。情急之下,藏先生想到2017年安裝的汽車電子標識。抱著試試看的態度,藏先生打開無錫交警微信“通行證辦理”模組並按照提示操作,不到五分鐘,藏先生就收到電子版通行證。

  這是無錫交警基於汽車電子標識應用開拓創新的舉措之一。截至2018年5月初,無錫市累計安裝汽車電子標識5萬餘枚,建設讀寫設備310套,基本構建了覆蓋重點車輛、重點路段的“汽車電子圍欄”。

  與傳統物理車牌並存互補

  “藏先生所安裝的汽車電子標識,是一塊加‘芯’的卡片,類似于二代身份證。”無錫市公安局交警支隊交通指揮中心副主任楊浩介紹説,內嵌的晶片存儲著每輛車的車牌號碼、使用性質、車輛類型以及車身顏色等信息。車輛通過道路旁設有的汽車電子標識讀寫設備時,能夠實時、不接觸、不停車完成車輛信息讀取,實現車輛信息的精確化動態採集、海量採集。

  類似于普通IC卡大小的汽車電子標識,可直接貼到汽車前擋風玻璃上,具有防拆防偽防復用等特性。

  由於能夠記錄車輛信息,很多車主擔憂會洩露個人隱私。楊浩解釋説,車輛數據均加密儲存,只有官方授權的專用儀器才能識別並讀取。

  電子標識從根本上突破了原有交通信息採集技術的瓶頸。“將年審、保險、環保等多種車輛信息整合到電子標識中,可以實現一卡復用,滿足多個行業和部門的涉車應用,真正實現多證合一和證件無紙化,共享跨區域、跨行業間的汽車通行信息。”楊浩説。

  不過,楊浩也提醒,根據道路交通安全法規定,上路行駛的機動車必須懸挂物理號牌,汽車電子標識正處於試點應用階段,汽車電子標識和傳統物理號牌是並存互補的關係。

  目前,在無錫、深圳、天津和北京等試點城市,電子標識主要應用於大中型客車和計程車、校車等重點車輛。

  讓交通管理更科學高效

  各類交通肇事、逃逸、假套牌等是目前交通管理中亟待解決的問題。

  汽車電子標識開啟了新的道路交通管理模式。4月初,無錫市天崎運輸公司一名貨車駕駛員未按規定線路行駛闖入禁行區域,本以為沒有遇到交警就可以僥倖逃脫,不料,幾分鐘之後,該公司相關負責人就收到處罰信息。原來,與電子標識配套設立的“汽車電子圍欄”已經自動監測抓拍。目前,已有1.7萬起重點車輛違法行為被其抓拍,完全依靠警力上路查處的傳統模式正在改變。

  自2016年以來,作為全國首批汽車電子標識示範應用點,無錫交警在實踐中創新應用,利用電子標識,實現重點車輛監管、車輛稽查布控、客貨運車輛檢驗監管、特種車輛優先控制。

  2017年以來,無錫交警開創貨運車輛通行證網上辦理系統,目前,全市已成功辦結1.6萬餘件微信端的臨時通行證申請業務,全市貨車駕駛人日均網上辦理臨時通行證250張,全市200余家工程車單位、500余處工地均已實現電子化戶籍管理,真正實現“讓數據多跑腿,讓群眾少跑腿”。

  更好為車主提供多種類交通信息服務,將是汽車電子標識應用的未來方向。全球首個城市級車聯網(LTE-V2X)示範應用的商業平臺,預計2018年下半年將在無錫開展規模化應用。屆時,安裝汽車電子標識和車聯網終端的車主,不僅可以實時獲取基於自車位置的前方路口交通信號等信息,還將接收到自車歷史違法地點提醒、事故多發地提醒、交通突發事件預警、特種車輛避讓等信息,同時,車主也可將實時信息反饋回交管部門,進一步豐富交通管控決策的支撐數據量。

  “智慧交通”的可行切入口

  交通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大動脈,作為建設智慧城市的“排頭兵”,“智慧交通”提檔升級迫在眉睫。基於無線射頻應用的汽車電子標識為“智慧交通”建設提供了可行的切入口。但不少專家表示,要順利打開切入口,不能僅靠交警一己之力,亟需社會各界獻智獻策合力並舉。

  行政力量無疑是巨大的推動引擎。2018年1月1日開始實施的《機動車運行安全技術條件》(GB7258-2017)規定,2018年新出廠機動車應在前擋風玻璃不影響駕駛視野的位置預留微波窗口,以保證汽車電子標識的安裝與讀取。7月1日起開始實施的6項電子標識國家標準,進一步為汽車電子標識項目在全國範圍推廣應用打牢基礎。此外,無錫市即將出臺關於重點車輛安裝汽車電子標識的政府政策文件,進一步推動汽車電子標識更大範圍的推廣應用。

  業內專家認為,除行政推動外,還需加大宣傳力度普及電子標識應用知識,探索撬動更多社會資本投入。

  “電子標識需要一定的製作費用,而與電子標識配套的,還有讀取設備和信息管理系統建設以及原有基礎設施升級,這都需要相當大的資金和管理投入。”南京工業大學交通運輸工程學院院長助理王衛傑提出,“智慧交通”建設還需更為靈活的資本投入方式。

編輯:羅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