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企業“上雲”的強力推手 ——華雲數據,“私有雲”上的“領頭羊”
站上雲計算“風口”,一家小公司短短幾年間便成長為國內私有雲領域“領頭羊”,估值超10億美元——這就是位於無錫的華雲數據。
刷二維碼乘地鐵,如今成為無錫人的生活日常。依靠華雲數據“雲計算”服務,去年5月17日無錫推出掃碼進站,目前刷碼乘車人數已佔乘客總數的四成,總註冊人數超40萬。
“我們原本要購買50台新主機和伺服器來支撐掃碼進站服務,華雲主動找上門來推廣雲計算服務,從而減少30%的硬體設備,還將地鐵IT運行效率提升6倍。”無錫地鐵集團公司相關負責人説,未來借助華云云計算平臺,可打通公交、停車場、機場、火車站等各環節,最終打造一個智慧公共交通平臺,實現智慧出行。
這朵“雲”究竟神在哪兒?“過去人們用的是傳統硬碟和網絡雲盤,但傳統硬碟容量有限、易壞易丟,如果單位自己建內網系統,不僅要設立機房,硬體出問題還得需要技術人員維修,效率低、成本高且並不安全。”華雲首席技術官譚瑞忠説,若放在“雲”上,數據間可完全打通,方便實現大數據篩選、處理,更不需那麼多硬體和維護人員。雲空間是租用的,方便搭建企業內網系統,比自己訂購、安裝配置伺服器划算不少。
蘇中建設集團是華雲數據的客戶之一。企業負責人算了一筆賬,如果自建雲計算機房,購買伺服器的初始費用就要幾百萬元,還需十幾位維護人員;使用華云云服務之後,通過華雲數據專業T3+級別機房和7×24小時的運維團隊,每年只需花費幾十萬元就能滿足企業的數據管理需求。
華雲數據公司一開始做數據中心,早在2007年就進入“雲計算”領域,成為中國雲計算“拓荒者”之一。如果説,從數據領域進入雲領域是華雲的“第一次轉身”,那麼從“公有雲”到“私有雲”就是華雲的“第二次轉身”。
2013年,微軟雲服務落地中國,其後IBM、亞馬遜紛至遝來。一年後,國內的阿裏雲、騰訊雲也加入戰局。夾縫中求生的華雲數據發現,和國外公司不同,國內很多企業出於擔心泄密等原因,不願把數據放在公有雲上,遂于2015年果斷轉戰“私有雲”市場,通過定制獨屬於某個企業的專屬雲,闖出一條路來。
“我們叫‘華雲’,就是想做一款符合中國人使用習慣、交付習慣和購買習慣的産品。”華雲數據集團董事長許廣彬説,2017年中國私有雲市場總需求達360億元,提供定制化私有雲整體解決方案和全流程專業服務的供應商更具優勢,而這,正是華雲的“殺手锏”。
深圳勁嘉集團是中國包裝行業巨頭,華雲數據為其打造一體化雲平臺,在包裝上放一個二維碼,方便追溯商品加工地、原材料産地。同時,通過華雲打造的物聯網私有雲平臺,承載勁嘉原有生産業務、創新測試、運營辦公等重要系統,預計提升運維效率10倍以上。
新興産業,“闖”無止境,華雲選擇將融資額的70%投入研發。憑藉強大的定制化私有雲服務,華雲打造“金融雲”“教育雲”“公安雲”等一批行業場景,客戶總量超過30萬。
2017年12月,江蘇省印發《加快推進“企業上雲”三年行動計劃的通知》,提出到2020年新增“上雲”企業10萬家。這給華雲帶來新的機遇。“過去,看經濟發展有兩個指標——用電量和港口貨物裝卸量,如今還看‘上雲量’,我們可以幫助傳統工業製造企業向數字化公司邁進。”華雲數據副董事長馬杜説。“做中國企業背後的力量,推動中國企業全面上雲”,華雲集團會議室裏張貼的這句話,正體現他們的目標和決心。
短 評
一朵“雲”,牽出一片廣闊市場。據中國通信院雲計算與大數據研究所預測,我國的雲産業規模很快將達4300億元。數字化浪潮風起雲湧,與“雲計算”一樣,新興産業領域還有很多空白等待拓荒者奮力耕耘。
過去“坐看雲起”,如今“逐雲而居”。在前一輪消費互聯網發展大潮中,江蘇相關企業未能搶得先機,帶來不少遺憾;而今面對發展新“風口”,以製造業聞名的蘇企不能再缺位。作為製造業大省的江蘇,須有“舍我其誰”的氣概與推進轉型的紮實舉措,勇於在新興産業逐浪,方能屹立潮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