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四季無聲—陳湘波作品展”在蘇州美術館舉辦
中央廣電總臺國際在線  2018-08-06 12:22:35

      國際在線江蘇頻道消息:8月3日,作為蘇州美術館著力打造的年度學術提名展項目,“四季無聲—陳湘波作品展”如期開幕。展覽現場,70余件作品全面呈現了藝術家陳湘波多年的創作風格,不管是在工寫技法上的學術性探索,還是對花鳥節氣的格物致知,都以全新的面貌呈現陳湘波在繪畫之路上的不懈探索。

(供稿 文體列表 三吳大地蘇州 移動版)“四季無聲—陳湘波作品展”在蘇州美術館舉辦

展覽作品《相依幽樹月》 蘇州市公共文化中心 供圖

  陳湘波生於1963年,“吾道南來,原是濂溪一脈;大江東去,無非湘水余波。”這段挂在岳麓書院門口的對聯是陳湘波名字的由來。湖南工筆畫大家鄒傳安為陳湘波打開了一扇傳統中國畫的大門,鄒師獨創大面積潑彩與工筆畫結合的形式,開拓了工筆花鳥畫的新境界,直到現在,陳湘波談到創作,仍然要提到啟蒙老師鄒傳安在水墨領域的理念和方法。80年代初,陳湘波就讀于廣州美術學院中國畫係,90年代初,陳湘波作為陳章績教授的碩士研究生,畢業後經國畫大家關山月推薦至關山月美術館工作,關山月高尚的人格從精神上提升了陳湘波的繪畫品格。

  從1994年籌建關山月美術館算起,陳湘波已經在美術館領域工作了20多年,在管理崗位上的工作經歷開啟了陳湘波藝術的另一個重要階段,在陳湘波擔任館長的將近十年的時間中,關山月美術館以關山月與二十世紀大家研究和專注設計藝術“雙輪驅動”的辦館理念,躋身全國重點美術館行列。陳湘波在管理領域的實踐使他結識更多藝術家朋友,也使他有機會在更廣大的範圍內觀看對比,校準創作的指針。

  近年來,陳湘波在管理工作之餘,集中創作大量中國畫作品,以工筆手法為基底,打破傳統中國畫工筆寫意分了的界線,在勾描暈染與水墨意趣之間找到平衡,在三礬九染與潑墨潑彩中找到新的路徑,將“計白當黑”的傳統中國畫方法衍生出一種新的可能。此次展覽以“四季”為主題,在對花鳥主題的不斷描繪過程中,呈現的更是陳湘波對生命的感受和體悟。

(供稿 文體列表 三吳大地蘇州 移動版)“四季無聲—陳湘波作品展”在蘇州美術館舉辦

展覽作品《荷•秋籟》 蘇州市公共文化中心 供圖

  此次展覽是陳湘波在中國美術館“吐納英華—陳湘波作品展”之後的又一次重要呈現。多年的創作中,陳湘波將主題鎖定在花鳥自然,一套以節氣命名的扇面作品令人矚目,這套作品多以小寫意的形式畫成,折枝花鳥在扇面有限的空間中的生動顯現是藝術家對自然與生命參悟的生動體現。策展人朱小鈞將展覽的主題定位在“四季”,從二十四節氣在農業社會的功用談到節氣對現代人情感的作用,他説:“季節和節氣今天已經很大程度上脫離了農業生産的功用而成為一種現代人的生活方式,它在生産上越來越少地影響我們的生活,而變成一種儀式,成為一種精神層面的指引。”

  “四季無聲”展出了陳湘波多年創作的精品之作。展出的十余幅大型作品中,荷花和動物是體現其創作功力的兩個主要系列,從荷花系列的作品中,觀眾可以看到陳湘波對“工寫兼備”技法的理解,他突破寫意技法無法在不吸水的熟宣上呈現暈染的局限,以撞水撞粉和潑彩潑墨的手法製造氤氳的效果,使工筆荷花的背景優雅自然,在技術上將中國畫的“造境”提供了新的可能。動物是陳湘波工筆畫創作關注的另一個主題,他通過反復的罩染,在表現動物皮毛的技法上達到了變化豐富而不失整體的效果,另外陳湘波筆下的動物有一種以物喻人的特點,不管是獼猴還是山羊,觀眾都能從這些動物的眼神中讀出善良的性情,這是陳湘波對生命的感悟。

  蘇州美術館擁有百年曆史,以開放包容的視角展示多元藝術形式。蘇州市公共文化中心主任、蘇州美術館館長曹俊説:“陳湘波的工筆作品裏有對傳統的繼承,有對時代的思考,在技術上有發展,在情操上有昇華,這與蘇州美術館對藝術的理解是一致的。”“四季無聲”是一位成熟藝術家精選作品的集中呈現,與江南地區中國畫作品求同存異,陳湘波帶來的是傳統水墨實踐在當代現實中的推進,更給蘇州的炎炎夏日帶來一陣清爽之風。(文 張己陽 編輯 羅毅)

  

編輯:羅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