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5日,南京市委社建工委舉行2018年度“微更新 微幸福”優秀設計項目評審,優秀設計項目在評審後將進入施工改造階段,計劃今年11月中旬前全部完工。
這些年來,活躍在各地的統一標準建設和更新改造工程,讓城鄉面貌煥然一新,讓整體上的人居條件更便捷、環境更整潔,但有時不可避免地會帶來“面孔趨同”的問題。客觀地説,在建設、改造的全過程中兼顧總體效率與細節特色,固然十分理想,但對於規劃建設管理的要求確實非常高,就現階段的能力和成本而言未必行得通。先統一標準建設、改造,再在精細處做文章,就像繪畫,先用大號畫筆洋洋灑灑地勾勒出框架,再換個小號畫筆修改、增補、潤色,也不失為一條適應當前城鄉發展情況的可行之途。
城鄉建設和改造的目的是提升人居生活品質。我們想要便利,想要整潔,同時也想要一些獨特的事物來承載記憶、留住鄉愁、感受獨特的城市味道。“面孔趨同”的建設和改造常常意味著方圓幾十里無甚差別的景觀,使特色成為稀缺,這是遺憾的,但“微更新”項目給了我們一個機會去發現特色,也就在一定程度上承擔著焙煉獨特城市味道的任務。
用“焙煉”一詞,是為了表達“微更新”通常是一個慢工出細活的過程,急不得。居民不能太急,規劃建設者也不能太急。我市去年首批“微更新”項目是11個,今年42個,覆蓋全市11個區和江北新區,進度看似緩慢,但上海“行走上海——社區空間微更新計劃”,頭兩年也才實施了22個試點項目。
“微更新”比較慢,是因為對規劃建設有一系列要求。作為一種有溫度的城市改造方式,“微更新”在保護歷史建築的基礎上,應當尊重城市風格、吸納居民意見、利用現有條件,既與環境相融合,又實現對環境的優化,最好還能兼顧後期維護的低難度和低成本,使“微更新”更具韌性、更可持續。所以,每個項目都應當有因地制宜的獨立方案。這次我市參與評審的“微更新”項目中,有的把廢棄的垃圾中轉站改造成時光書屋,有的把社區屋頂平臺擬建成“天空夢工廠”,頗值得期待。
目前從各個城市包括我市的實踐來看,“微更新”項目基本集中在無物業小區和老舊小區,通過“微更新”改造環境的“瘡疤”,現在是“打補丁”,但“微更新”也是一種可持續的城市更新模式,將來也可“錦上添花”,把“微更新”項目拓展到功能齊全的小區,靠小而美的人性化設計,抵抗城市在歷史和商業因素影響下的趨同性,焙煉出濃郁的、獨特的城市味道。
當然,更高的目標是將來城鄉建設、改造的過程能夠更好地兼顧效率與特色,減少遺憾,減少浪費,相信隨著城鄉規劃設計建設能力的提升,那一天終將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