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讓農民多做主 讓農民多得益—— 來自蘇北農村集中居住區的調查
推進農村集中居住,提高農民居住水準,與農民息息相關。對於集中居住,農民怎麼想、他們最關注什麼?如何才能讓搬遷後的農民有更多獲得感。近日新華日報記者帶著這些問題進行調查。
願不願意搬遷,
農民要算利益賬
2018年初,宿遷泗洪縣曹廟鄉瓦廟村村民吳龍清搬進集中居住區的新家——兩層小樓,面積160平方米,一樓有客廳、餐廳、車庫,二樓三個房間寬敞明亮,門前就是小公園,環境很不錯。
其實,瓦廟村集中居住區4年前就已建好,但吳龍清為何2018年才入住?原因主要在拆遷補償上。2013年初,村裏推進集中居住,要收回宅基地,每畝一次性補償2萬元,而吳龍清不願放棄宅基地。
2017年5月,瓦廟村推動新一輪集中居住,推出新拆遷補償方案:宅基地留給農民,復墾後可繼續耕種,也可流轉,原住房每平方米補償485元,集中居住區新房價格每平方米1000元。這解決了吳龍清後顧之憂,他簽字同意搬遷。吳龍清舊房面積200平方米,拿到補償款9.7萬元,自己再出6.3萬元買下新房,宅基地一畝地復墾後流轉出去,每年租金850元。花6萬多元就搬進新房,地也沒丟,他感到“這筆賬划算”。
瓦廟村黨支部書記蔡勁松回憶説,2013年搞集中居住很難推進,但2017年第二批100戶很快就簽字同意,“農民覺得不吃虧,自然就認可”。
有農民希望留住地,也有農民希望少掏錢。宿遷市宿豫區新莊鎮朱瓦村2016年推進集中居住,宅基地每畝一次性補償2.8萬元,舊房每平方米補償400元-500元,新房價格是750元每平方米。“新房是164平方米的兩層小樓,價格12.3萬元,村民舊房面積都在200平方米左右,加上宅基地土地補償款,基本不花錢就能搬進新房。”朱瓦村黨支部書記羅前彬介紹説,搬遷補償得到絕大部分農民支持,僅一個月就有超過90%農民簽字。
“我聽完政策就同意了。”朱瓦村村民張孝雲説,她家舊瓦房建於上世紀80年代,面積220平方米,拆遷補償款9.46萬元,加上一畝半宅基地4.2萬元補償款,她買完新房還剩1.36萬元,拿來補貼裝修。
推進集中居住,農民最先考慮、也最關心的問題,是拆遷過程中自身利益能否得到保障。
“農民心裏都有本賬,覺得合適了,自然願意搬。”宿豫區生態辦主任卓亮介紹説,宿豫制定合適的拆遷補償政策,在財力允許情況下,儘量提高農民利益。
房子怎麼建,
多讓農民自己做主
推進集中居住,保障農民利益是基礎,尊重農民意願則是關鍵。充分尊重農民意願,項目推進才能順利,搬遷後農民生活便利才有保障。
8月3日中午,新華日報記者來到泗洪縣城頭鄉周合村集中居住區時,村民錢秀紅正在自家門前的菜圃裏割韭菜,“中午做韭菜盒子,孫子喜歡吃!”
“建這個菜圃是村民提出來的要求,我們採納了。”周合村黨支部書記周中友介紹説,村裏2013年推動集中居住,從規劃開始就與村民溝通,對多數人認可的意見予以採納。“房子怎麼建、建成什麼樣,我們自己做主。”周合村村民魏貴松説,集中區建設時,大夥都很重視,三天兩頭到工地“視察”,“房子就是我們想要的樣子,住得舒心。”
朱瓦村“放權”更徹底,連施工隊都由村民挑。村裏找了5家證照齊全的建築公司,每家拿方案、做報價,讓村民從中選擇。朱瓦村村民吳漢良説,剛聽説建集中居住區,總覺得“有人要從中撈錢”,後來村裏讓村民做主,大家覺得被尊重,相信集中居住是替村民著想。
朱瓦村的鄰村振友村推進集中居住時,有12戶村民提出希望在集中區自己建房,最終也獲批准。振友村黨支部書記茆長亮説,這些農戶家庭條件好,他們在指定地塊施工,設計服從集中居住區整體規劃。陳宇家是12戶之一,8月3日新華日報記者在現場看到,他家自建房屋主體結構已完工,外形與集中居住區其他房屋基本一致,“自己建房,內部結構設計更自由,用料更考究”。
“農民知道自己需要什麼。”宿遷市曹廟鄉宣傳統戰幹事戴周龍常年在農村推進集中居住,感觸頗深。過去,一些地方建集中居住區,跟農民溝通不夠,房子建好農民不滿意,不願搬遷。現在集中居住區房子漂亮實用,常有農民到鄉政府打探集中居住何時推到自己村。
家門口有活幹,
讓農民過上好日子
推進農村集中居住,目的並不是字面上的“集中”,而是要提升農民居住環境,讓他們過上有品質的生活。
“現在集中居住,家家住到一起,不如原來寬敞,但小區配套好,這特別能吸引農民。”宿豫區關廟鎮水漢村黨支部書記陳法武説,村裏集中居住區由上海規劃設計院設計,雨污分流,配建污水處理站,環境媲美城市小區。居住區旁,新建的幼兒園9月就開學,老師由區教育局安排;兩層樓的衛生室裏,3名全科醫生坐堂,農民“小病不出村”。最受村民喜歡的是文娛活動室,裏面音響、樂器齊備,新華日報記者採訪時正好遇到村裏廣場舞隊排練,備戰全區比賽,隊員們跳得汗如雨下。
採訪中新華日報記者發現,近兩年新建的農村集中居住區,注重硬體條件提升。農民搬進新居後,感受到新環境帶來的舒適和便利。但光靠住得好,還不足以讓農民過上好日子。創造工作崗位,讓農民有事做,是推進集中居住的一道“附加題”。
“三來一加”項目佔地少,前期投入要求不高,工人隨到隨幹,很適合與集中居住區形成配套。記者走訪的幾處集中居住區幾乎都有“三來一加”項目。泗洪縣石集鄉瓦房村村委會一樓留出空間,供“三來一加”工廠使用。8月4日,記者在這裡看到,20多位村民忙著縫製風衣。“縫一件十八塊錢,沒事就來幹一會兒。”村民張瑋邊幹邊説,自己原先在家閒著,搬入集中居住區後,一手針線活又派上用場,一個月能掙2000多元。
農民集中居住後,土地連成片,吸引大戶承包種植,農民還可到合作社打工掙錢。瓦廟村集中居住區旁有2000畝藕塘,合作社平時雇用20多名村民,收穫時節雇工超過200人。
居住環境好,家門口還能打工掙錢,這樣的集中居住區,農民願意搬,也待得住。
公共管理領域“三圈理論”強調,好的公共政策要具備三個條件:有公共價值、施政者有一定能力、政策得到民眾支持。蘇北推進農村集中居住,改善農民居住環境、生活水準,蘊含巨大公共價值。政府部門應提升能力,把工作做得更細,保障好農民利益,多考慮農民實際需求,讓他們得到更多現實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