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京浦口區打通共建共治共享“最後一米”
新華日報  2018-09-05 16:44:02

  原標題:選拔千名“樓棟長” 社會治理高品質 南京浦口區打通共建共治共享“最後一米”

  黨的十九大報告要求進一步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新格局。南京市浦口區未來將有哪些新作為,建設一個什麼樣的南京新浦口。

  中央部署要求與地方發展需求“交集”之下,一項改革創新動作應運而生——今年以來,浦口在全區招募樓棟長近千名,要打通共建共治共享 “最後一米”。

  “如果把社會比作人的肌體,那麼社區就是一個個‘細胞’,‘細胞’是否有效運行,關乎整個肌體的健康。”浦口區副區長高昌玖説,作為今年全區全面深化改革內容之一,樓棟長隊伍建設實現了社區群眾自治與政府社會治理的有效銜接,走出了一條基層社會治理高品質發展的新路子。

  由“遠”及“近”,

  打造居民服務“第一窗口”

  “在這裡住了20多年,街坊鄰居都是熟人,我就想為大家做點事情。”今年初,家住江浦街道烈士塔社區的劉觀華有了一個新角色:二條巷小區4棟、6棟以及鳳凰小區12棟的“樓棟長”。

  身穿 “江浦大聯勤”馬甲,挂著“樓棟長工作牌”,每日在樓棟裏巡查,與鄰居拉家常;每週檢查公共區域環境衛生、安全情況;每月上門走訪,宣傳解釋公共政策,了解居民特別是孤寡老人、困難戶的訴求並向社區反饋;每個季度更新一次片區內居民信息……這些正是“劉觀華們”當下的日常工作內容。為了方便工作,他還建起一個樓棟居民微信群。

  為每個樓棟設置“樓棟長”,是浦口區在社會治理上的最新探索。近年來,隨著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浦口區城市商品房小區和農村拆遷安置小區不斷增多,倒逼社區治理向精細化、科學化升級。今年2月,浦口區民政局、政法委、公安分局和聯勤辦等多個部門經過幾輪調研座談,最終以區政府名義在全市率先下發《浦口區關於加強社區樓棟長隊伍建設的實施意見》,按照每100戶設置1名樓棟長的原則,實現所有住宅小區、零散片區全覆蓋,同時與區內“大聯勤”網格管理形成良性聯動,積極構建“網格長—網格員—樓棟長”三級工作機制。經摸底梳理,全區涉及樓棟長招募的小區有200余個,全區應招樓棟長1000余人。到8月底,各街道社區通過徵集報名、資格審核、面試擇優、公示確定等流程,切實將有一定文化程度、組織能力和公信力的居民選出來,目前全區樓棟長已全部招募結束並履新上崗。

  “從一開始的不信任、懷疑和觀望,到現在大家有事都願意找我,有時直接找到家裏來反映問題。”樓棟長袁正川説,樓道燈壞了,下水道堵了,有線電視沒信號了……通過不斷幫助街坊鄰居解決雞毛蒜皮的小事,慢慢就贏得了大家的認可,自己從這份新工作中收穫了成就感。“有事反映給樓棟長,很管用。”居民張休紅説,自己家門口的過道燈壞了,上午剛反映給樓棟長,中午就有人來維修。

  “網格員包乾片區大、住戶多,通過建立樓棟長隊伍,可以補闕拾遺,讓網格更密更紮實。”江浦街道烈士塔社區居委會主任譚元風説,社區內有3301戶住戶,通過公開招募産生了36名樓棟長,一個網格長下面有3-5個樓棟長,以前居民遇事都打12345投訴,現在樓棟長敲門入戶,把很多問題解決在“客廳裏”。

  “不出家門口,找到辦事人。”高昌玖道出推行這一創新舉措的初衷。

  從“管”到“治”,

  打通社會治理“神經末梢”

  社區治理是社會治理“地基”所在,社區樓棟是社區治理的“神經末梢”,社區居民是社區樓棟的服務主體。實現由“管”到“治”的轉變,是全國各地社會治理面臨的共性難題。用樓棟長體系打通社會治理“神經末梢”,是浦口區的破題之舉。

  “在區委區政府的領導下,今年以來,我們把建設社區樓棟長隊伍作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格局的重要抓手,就是要激活社區治理‘神經末梢’,打通服務居民‘最後一米’。”浦口區民政局負責人介紹,每一個樓棟長身兼四職:社會管理信息員、矛盾糾紛調解員、政策法規宣傳員和幫困解難服務員。

  檢驗“樓棟長”制度是否行之有效,一個關鍵指標,就是看群眾投訴有沒有減少。江浦街道聯勤辦負責人萬翔提供了一組數字,今年以來,街道涉及社區物業服務的12345工單呈明顯下降趨勢,6月工單量比5月下降了16.5%,7月又在6月的基礎上下降了9.5%。

  如何更好地推廣做實這一居民自治新舉措?浦口區委、區政府加強頂層設計,明確全區統一的樓棟長“分級管理、月度例會、季度考核和年度評比”管理機制,並將樓棟長隊伍建設納入區和諧社區(村)分類考核和共性考核。在示範建設上,區級公益創投向樓棟長隊伍建設項目傾斜,在江浦街道團結社區試點,將樓棟長社會化服務交由社會組織,擬建立樓棟長服務室、製作積分榮譽墻、按月開展志願服務和按季組織團建活動,增強樓棟長榮譽感和歸屬感;湯泉街道依託居民消費合作社,探索“樓棟長積分兌換”激勵模式。接下來,浦口區還將進一步細化和豐富樓棟長自治服務內容,進一步梳理樓棟長管理機制,引導樓棟長隊伍擔當居民自治的先鋒隊。

  省社科院社會學研究所專家認為,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到“共建共治共享”,其中“共”是建、治、享的前提,是對政府引領和推動社會力量參與社會治理,努力形成社會治理人人參與、人人盡責良好局面提出的客觀要求。浦口區探索的樓棟長制度,有利於促進社區群眾自治與政府社會治理的有效銜接,實現居民自我服務發展上的新形態和政府社會治理結構上的新突破。

  連“點”為“片”,

  構建共治共享“四梁八柱”

  作為一個新生事物,樓棟長不是“一個人在戰鬥”。

  湯泉街道的泰來小區是一個拆遷安置房小區,每天晚上,樓棟長兩人一組參與夜間巡邏,身穿大聯勤反光馬甲,配有定位器、手電筒、肩燈等裝備,一旦發現異常情況,可以通過巡夜定位對講機一鍵呼叫大聯勤指揮中心。湯泉街道聯勤辦負責人劉開夢説,通過這一舉措,將樓棟長的日常巡查納入大聯勤機制,有效增加了居民的安全感。

  聯勤中心是浦口區在全市獨創的一個社會治理機構。小到車輛違停、佔道經營,大到環境整治、食衛安全、拆違治亂、治安防控……各類社會問題被一“網”打盡。浦口區設立了區街兩級的聯勤指揮分中心,將公安、城管、工商、質檢、食藥監等數十個職能部門全納入,如同蜘蛛網的“網心”,一旦接報,迅速響應,縱向到底、橫向到邊。按照城市社區500戶左右、農村社區300戶左右的標準,浦口已實現全區網格化。“將新設立的樓棟長隊伍直接融入已有的大聯勤處置響應平臺,使之成為‘大聯勤+’體系的‘關鍵閉環’。”浦口區民政局負責人説。

  樓棟長如何連點成片、協同作戰?江浦街道八里社區某新建小區內,拆違留下的建築垃圾無序堆放,引發了住戶不滿,居民正準備抱團撥打12345投訴。樓棟長獲悉後及時溝通並上報,江浦街道大聯勤指揮中心迅速上門處理,與小區物業協商,承諾10天內將建築垃圾處理乾淨。“實踐證明,絕大多數矛盾糾紛發生在街社基層,只要及時發現應對,絕大多數問題都能在基層得到化解。”江浦街道聯勤辦負責人萬翔深有感觸。

  高昌玖説,在區樓棟長實施意見中,明確了樓棟長“切實納入大聯勤網格,與大聯勤良性聯動,有效充實網格服務力量”的建設思路,就是為了進一步細化網格管理、補充網格人員、整合網格資源和提高網格實效。以大聯勤駕馭和化解社會矛盾,以小網格服務社會大治理,構建起共治共享新格局的“四梁八柱”,進而實現社會治理的高品質、高水準。

編輯:羅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