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河清水 哺育運河生命共同體
新華日報  2018-10-16 10:36:25

  原標題:世界運河城市論壇反響與思考 一河清水,哺育運河生命共同體

  在揚州世界運河城市論壇上,如何構築高顏值的運河生態長廊,成了代表熱議的話題。各國代表達成共識,運河城市應當把運河生態修復放到整個流域、整個水系“一盤棋”中考量,防止低標準淺層次隨意性建設,堅持共建共享,用一河清水哺育運河生命共同體,推動全流域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

  保護生物多樣性,避免“黑天鵝”事件

  “要從源頭上開展生態環境保護修復!”江蘇省大運河沿線生態稟賦優越,擁有1個國家級保護區、3處國家重要濕地,生態保護紅線區域面積1.35萬平方公里,佔江蘇省紅線總面積的56%。江蘇省環保廳副廳長于紅霞認為,修山、治水、增綠、整地、保湖、養草等具體措施,必須以保護為前提。雖然京杭大運河江蘇段水質逐年來呈現好轉趨勢,但是于紅霞也指出仍有部分斷面水質不穩定,有些區段水質較差。

  水是大運河的靈魂,而河道兩岸的綠色植被,既能對運河形成保護,又能營造綠樹參天、生態優美的旅遊小環境。作為一名常年從事工業的專家,法國卡爾卡松市長代表弗朗西斯直言,“無論何時,水裏都要有魚。運河的兩岸應該有植物、有動物,讓生活在運河邊上的居民感到幸福。”

  法國航道管理局慈善贊助事業主席勞倫特介紹,為了維持物種多樣性和河流生態系統平衡方面,歐洲仍在運行的最古老運河——法國米迪運河用了2億歐元修復17公里的兩岸生態,將患潰瘍病的懸鈴木全部移除,改種土耳其橡木、楓木、白楊樹、朴樹等新樹種,樹間距也精確到7-8米之間。砍伐破壞了鳥類等很多物種的自然棲息地,為了減少影響,他們建造了1800多個生態避難所,等待多物種的回歸。

  美國桑迪亞國家實驗室雷芬利在生態建設分論壇上呼籲,注重大運河保護、傳承和利用的“可持續性”,借助數據、模型等手段及時了解城市水位、水質等情況,做好對水壩、水系統、電網等基礎設施的風險評估,做好生態建設決策,警惕“黑天鵝”事件發生。

  不能以保護的名義損害生態河道

  在此次水工技術與智慧學術研討會上,揚州大學水利與能源動力工程學院院長程吉林在談到大運河保護與修復問題時,強調要保護河道的自然屬性,呼籲要維持“魚躍、蛙鳴、鳥飛、蟬唱”的生態景觀。對不穩定地段和特殊地段不得不進行工程保護時,防護方案應選用有利於河道堤岸生物多樣性保護的生態自然方法。過去大量的混凝土護岸技術使水生態環境受到了很大損害,“避免以保護生態河道的名義做損害生態河道的事情”。

  在這方面,國外的教訓和經驗很多。美國基西運河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把本來蜿蜒曲折的天然河流變成了幾段近似直線、全水泥板鋪裝河道的人工運河,雖提高了運河的排洪能力,卻使河水水質惡化,1990年不得不拆除重建,恢復河道以及濕地系統,重建投資遠遠超過當時改造費用。1999年,美國提出並規範了“自然河道設計技術方法”,全面指導美國面廣量大的生態修復工程,著名的洛杉磯河也拆除了當年的襯砌工程。

  德國、瑞士上世紀就提出“親近自然河流”的概念和“自然型護岸”技術,放棄單純的鋼筋混凝土結構,改用無混凝土護岸或鋼筋混凝土外覆土植被的非可視性護岸。德國的萊茵河,工業革命後河道渠化嚴重,1940年鮭魚幾乎消失,1971年秋德國荷蘭邊界生物絕跡,後將水泥堤岸改為生態河堤,重新恢復河流兩岸儲水濕潤帶,並對流域內支流實施裁直變彎的措施。

  日本1997年就規範河道岸坡“多自然型建設工法”,在“第九次治水五年計劃”5700公里河流中,2300公里為植物堤岸,1400公里為石頭和木材護底的自然河堤,2000公里不得已使用混凝土的地方採用多自然型護堤法,覆蓋土壤,並種植植被。這種技術能有效促進地下水的滲透和水分的良性循環,提高水邊環境的自然凈化功能。

  給生態讓路,講好水文化故事

  城市經濟迅速發展中如何做好生態修復,是大運河保護治理的突出難題。各會員城市在論壇中表示,應當以生態保護修復倒逼運河沿線産業加快轉型升級,打造水生態文化地標,講好水文化故事。

  對環境污染有著切膚之痛的德國丁斯拉肯市副市長伊爾迪茲坦言,“丁斯拉肯的河流在上世紀80年代也遭遇到非常嚴重的破壞,工業廢物、家庭垃圾傾倒于河流中是普遍現象。在21世紀,丁斯拉肯人民看到環境破壞造成的巨大傷害,於是投入大量的人力財力,終於讓河流恢復到清澈乾淨的面貌。”他認為,治理水污染需要長效機制,政府和人民須同心協力。

  當代人如何留給後人下一個千年的運河印記?在生態建設的分論壇上,高郵市長潘學元如是作答:“唯有取法自然、回歸本源,讓運河的實用功能更加符合當代價值和需求,才能把運河文化、運河記憶一代代延續下去。”高郵助劑廠是高郵利稅大戶,但它位置敏感,在京杭運河西側約200米處,同時毗鄰高郵湖,地處高郵湖自然保護區二級管控區和江淮生態大走廊。在江蘇省“263”專項行動中,高郵助劑廠的設備拆除工作進入尾聲。高郵助劑廠的關閉,是有污染的經濟向生態低頭的一個典型案例。

  揚州大學城市規劃發展研究院副院長、高級規劃師劉雨平認為,除了關注自然空間,做好大運河遺産保護,還需要關注其開放空間中的文化價值。“揚州歷史城區及周邊是運河遺産最為豐富、特色最為鮮明的地區,完整體現了歷代疊加的歷史城市格局。”揚州將努力把三灣片區打造成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的示範區。

  洛陽市副市長魏險峰在接受新華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傳承利用大運河還要注重改善民生,建設運河城市公園,讓運河惠及更多市民。“可以看到,未來的大運河文化帶,將是貫通南北,聯絡東西的文化長廊和生態長廊。”

  南水北調東線江蘇水源有限責任公司科技中心主任施偉表示,不能以使用的名義毀掉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也不能因為需要保護就放棄了對它的有效利用,努力使大運河的“活態”“有用”繼續下去,打造生機勃勃的活力運河。(南京日報 記者 汪 瀅 陳 潔)

編輯:羅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