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打造共治空間 促進保障房治理提檔升級
南京日報  2018-10-18 16:28:12

  原標題:雨花臺區舉辦論壇探索保障房社區治理,專家強調 打造共治空間,促進保障房治理提檔升級

  從規劃、開建、交付到治理,保障房一直是社會關注的熱點。眼下,南京市正啟動新一輪大規模保障房建設計劃。10月15日,在南京市規模最大的保障房片區岱山,南京雨花臺區民政局、西善橋街道舉辦了一場以保障房社區治理為主題的大型論壇。論壇邀請江浙滬社會學專家、社區工作者,共同探討大型新建社區路徑,交流分享基層社區建設及治理創新經驗。一些與會專家表示,保障房治理,首先就是要去掉“保障房”這一“有色標簽”,探索“互聯網+”在線協調、打造社區共治空間等共建、共治、共享的新舉措。 

  環境差衛生臟、社區商業如同大市場、物業費收不上來、管理無序……很長時間以來,人們對於保障房社區或多或少存在這樣的印象。岱山保障房于2013年底迎來首批居民入住,如今人口總數已增至7萬人,未來將達到12萬到15萬人。截至目前,這裡有高層住宅99棟,佔地面積2.6平方千米,儼然一個超大型社區。外來拆遷戶從各城區涌入、本地村民城市化後“就地上樓”、陌生人社會缺乏信任造成矛盾衝突多,成了擺在岱山社區治理者面前的一道大難題。 

  “首先,我們要從認識上更正一個觀點,那就是保障房社區與一般商品房社區並無區別。”南京大學社會學院教授、博導閔學勤説,保障房治理首先要去除保障房帽子、撕掉標簽化印象。在具體探索實踐中,西善橋街道注重從社區商業規劃、數字化城管等硬體、軟體方面著手,制定了頂層設計方案,打造了一批綠地遊園,引進了一批商業綜合體、知名書店等,避免了社區商業小、散、亂的局面,5個新建或籌備中的社區均建成不低於1800平方米的黨群服務中心,社區環境品質提升取得了初步成效,其經驗值得其他地區借鑒。 

  去掉有色標簽後,如何促進保障房治理的提檔升級?“互聯網+”在線協商治理提供了有效途徑。“有對話渠道才能消除對抗。”閔學勤表示,傳統社區治理屬於單邊行政管理,管委會唱主角,來參加社區活動的經常是中老年人中的“熟面孔、積極分子”,年輕上班族缺乏參與熱情。在當下移動互聯網時代,可以借用微信群、論壇等網上協商平臺,形成多邊參與協商機制。她列舉的一組研究數據表明,在北京、深圳、瀋陽等5個城市,目前這一治理方式均取得了良好成效。 

  在以岱山為代表的保障房社區,傳統的依靠農村社會血緣、親緣、地緣關係建立起來的治理模式受到挑戰,新環境、新生活方式、新面孔帶來了諸多新情況新問題新矛盾。針對這個普遍性難題,論壇發言人、上海市嘉定區社區建設工作辦公室社會建設科科長徐曉菁説,近年來該區外遷入人口已達40萬。在社區營造的實踐中,嘉定區尤其重視打造共治空間,從而推動社區自治。“傳統的社區接待櫃檯容易産生隔離感,今後將全部改造為面對面無櫃檯的社區空間。”徐曉菁説。(南京日報 記者 李凱)

編輯:羅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