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全省18萬個自然村正面對同一課題 ——“內外兼修”走好鄉村振興路
江蘇省18萬個自然村,如何從提高顏值到內外兼修,走上振興之路?10月19日,在江蘇省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主辦的學術論壇上,規劃學者及業界專家從鄉村振興的有效路徑、應規避的誤區、設計師的責任等方面,暢談各自的實踐與思考。
農家樂建起中央廚房
2000年以來,江蘇省多措並舉改善鄉村人居環境,率先實現村莊規劃全覆蓋,完成1000個省級村莊環境整治的試點示範。先後開展江蘇省村莊環境整治行動、村莊環境改善提升行動計劃後,江蘇省于2017年6月啟動特色田園鄉村建設。
實踐中,一些村莊以嶄新面貌、充沛活力嶄露頭角。
農家樂竟然建起中央廚房?這是泰州泰興市黃橋鎮祁巷村的創新。在村黨委書記丁雪其的帶領下,祁巷村發展鄉村旅遊,打響鄉土菜“八大碗”的名號。為了提高並保證農家樂菜肴的品質,村裏建起中央廚房。一個曾經負債200多萬元的經濟薄弱村,發展成為經濟強村,75%的外出務工村民紛紛回村創業就業。
泰州興化市缸顧鄉東羅村,是裏下河地區的典型村莊,緊鄰 “千垛菜花”景區。政府充分調動市場力量參與,由房地産企業萬科牽頭成立運營公司,形成“國資平臺+社會資本+村集體經濟組織”的發展模式。如今村裏大禮堂修整完成,村民服務中心建起來了,老宅老巷都在加緊修繕。興化市規劃局局長張天源説,鄉村振興需要發揮基層組織、本土農民的主體作用,促進規劃真正落地。政府、企業、農民聯手的東羅模式,將得到複製推廣。
江蘇省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莊宇介紹,南通如皋市按照“政府主導、村民主體、市場參與”的原則,採取綜合營建的模式推動首批省級特色田園鄉村的建設。農民的地位得到提升——他們在特色田園鄉村項目的建設、維護和管理上,就近就業、獲得收益。
江蘇省住建廳村鎮建設處副處長曲秀麗提出,鄉村振興應該由“流水線”“主客場”改為“團隊作戰”式推進。
專家提醒規避5個問題
面廣量大的村莊,雖然區位條件、資源稟賦、發展基礎有顯著差異,但依託城市所不具備的特色資源優勢,具有多元的振興發展路徑。江蘇省城鄉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崔曙平團隊提醒,各方需要注意規避5個問題。
推倒重來的“新村化”:這種“建設性破壞”改變村落傳統空間格局、破壞傳統建築等歷史文化遺存,使原有的鄉土文化消失,割斷鄉村傳統且浪費驚人。
塗脂抹粉的“短期化”:僅關注村莊環境的清潔整齊,忽略內生經濟增長活力的培育和環境管理的長效機制,難以激發村民主體意識,缺乏産業發展,無法吸引人口回流。
舍本逐利的“商業化”:過度依賴市場主體、資金和商業地産項目,使鄉村成為資本的逐利場。
驅貧迎貴的“貴族化”:一味迎合城市居民在鄉村的休閒娛樂需求,建設高附加值的旅遊設施。鄉村景觀變得價高難求,村莊原住民“被城市化”或“被上樓”。
鄉村旅遊的“同質化”:開發模式單一,塑造品牌缺少對當地特色文化的深入挖掘,很難實現可持續發展。
南京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教授羅震東表示,鄉村振興是一個需要整體謀劃的系統工程。基層政府可以由點切入,啟動、引爆鄉村振興項目。
曲秀麗坦言,人居環境的改善扮靚鄉村,但在提高村莊“顏值”的基礎上,還需在特色産業發展、鄉風文明建設、鄉村治理、農民增收等方面發力,實現內外兼修。鄉村建設存在缺乏標準、資金、技術、機制和人才等難題亟待解決。
不間斷觀測了解村民需求
大師出馬,是江蘇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一大亮點。前兩批、70個特色田園鄉村建設試點中,37個由院士、 全國勘察設計大師、江蘇省設計大師親自指導或領銜設計。
院士崔愷團隊在昆山市錦溪鎮朱浜村,利用村內歷史遺址和閒置宅基地,建設磚窯文化館、古窯遺址公園和精品民宿,發展旅遊業;梳理周邊農田,進行有機種植併發展休閒觀光農業。院士王建國團隊在南京市湖熟街道和平社區錢家渡,綜合考慮水産業、水文化、水交通和水生活等因素,為其確定“水鄉”“田園”兩大定位。
年輕規劃設計工作者也積極走進鄉村。江蘇省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副總規劃師劉志超、規劃師蔣金亮,用GPS設備了解村民行動軌跡、生活需求。一次觀測持續7天、24小時不間斷,總長168小時。他們發現,大部分具有勞動能力的農民,身兼農民和工人兩種身份;村民每天都去鎮上,主要是去補充生活日用品;休閒娛樂場所的匱乏,造成村民閒時活動很分散;村民對衛生醫療的需求,超出他們的想像。蔣金亮説,空間是為人服務的,新技術的應用獲取大量數據,建立起人、時間、空間與活動之間的聯繫,進而反饋到空間改造上。
江蘇省城鎮與鄉村規劃設計院院長張偉説,規劃設計工作者應更深入地了解鄉村、融入鄉村,創新方法,通過為鄉村做集成式設計等工作,為鄉村振興盡一份責任。(新華日報 記者 徐冠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