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蘇州工業園區搶抓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機遇 融入國家戰略 走出蘇州特色
三星、微軟、強生、SEW、上銀、埃斯維、賽諾菲等,11月5日,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在上海開幕,一批紮根蘇州工業園區發展的知名外資企業競相亮相,推介自身産品,也為園區開放型經濟“代言”。隨著長三角一體化上升為國家戰略,作為中外合作的成功典範和中國改革開放的標杆,蘇州工業園區也迎來新的發展機遇。
蘇州市委常委、工業園區黨工委書記吳慶文説,園區將以永不懈怠的奮鬥姿態,緊緊扭住高品質發展目標,積極融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國家戰略,加快實現更高水準的開放和創新,朝著建設世界一流高科技産業園區的目標加速邁進,走一條獨具蘇州特色的創新發展之路,賦予“園區經驗”新的時代內涵。
“創新試驗田”崛起一座“非凡新城”
10月,又一批跨國公司研發中心和功能性總部密集落戶園區——
10月12日,瑞士歐瑞康加彈機全球研發中心落戶,未來將負責該集團加彈機系列産品的所有研發工作,加快建設紡織機械行業智慧工廠;29日,羅氏診斷産品(蘇州)有限公司開業,總投資2.99億美元,是羅氏在亞太區的首個生産、研發基地;10月30日,富士通將軍電子(蘇州)有限公司開業,聚焦工業機器人電子控制模組等領域,探索製造業智慧化轉型。
作為中國改革開放“試驗田”和中新兩國合作典範,園區以其良好的投資環境、巨大的發展潛力不斷吸引來自全球的資本和智慧,發展要素在這裡碰撞, 成就了以“借鑒、創新、圓融、共贏”為核心的“園區經驗”,已成為蘇州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三大法寶”之一,被不斷推廣和學習。
回顧24年創業之路,可以發現這樣的價值追求伴隨園區開發建設的全過程。1994年2月26日,中新兩國政府在北京簽署《關於合作開發建設蘇州工業園區的協議》,明確在蘇州建設具有世界水準、類似新加坡裕廊工業園的現代化國際化工業園區。同年5月12日,蘇州工業園區首期開發建設正式啟動。自此,蘇州城外的一片農田上,一座現代化國際化的産業新城拔地而起。
2015年9月,國務院批准蘇州工業園區開展“開放創新綜合試驗”,這是繼1994年之後國家第二次專門為園區發文,標誌著園區再度承擔起全國開發區改革試驗、開放創新的探路先鋒重任。目前,園區已累計實施130多項重點改革任務,其中,承擔的國家級先行先試任務24項,已有19項改革經驗在全國推廣,部分經驗在省市不同層面推廣。
眾多創新試驗為這座“非凡城市”打下堅實的發展基礎。在最新的全國經開區綜合考評中,蘇州工業園區蟬聯第一;在全國百強産業園區排名中,位列第三;在全國高新區排名中,位列第五。
中國智慧對接全球資源打造“創新之城”
10月31日,蘇州工業園區生物醫藥領軍企業——信達生物制藥(蘇州)有限公司在香港聯交所主板掛牌,成為江蘇首家、內地第四家赴港上市的醫藥研發公司。信達生物董事長俞德超説:“短短七年間,我們這個幾乎從零開始的創新型企業能夠實現上市,最深刻的體會是必須擁有核心技術。”信達已建立起一條包括17個新藥品種的産品鏈,覆蓋腫瘤、自身免疫疾病、心血管病等四大領域。
以信達為代表,一批本土生物醫藥企業加速崛起,園區由此成為國內集聚度最高的生物醫藥産業基地和技術創新中心,在全國高新區中排名第一。僅蘇州生物醫藥産業園就已集聚400余家相關企業、近萬名高層次人才。在港交所無收入生物醫藥企業上市綠色通道上,園區有29家企業符合條件,還有8家企業將在三年內滿足條件。
“改革開放以來,蘇州承接以上海為主的資源溢出,以‘亞洲四小龍’為主的産業轉移,創建包括蘇州工業園區在內的眾多開發區,成為在全國乃至全球都頗具影響力的製造業基地。”蘇州大學東吳智庫研究員、蘇州大學東吳商學院教授段進軍説,當前,蘇州的生産要素成本逐年提高,地區綜合成本優勢逐漸弱化。唯有創新驅動,才能實現高品質發展。
用中國智慧對接全球資源實現創新發展!蘇州工業園區鎖定世界一流高科技産業園區的目標,園區在電子信息、機械製造兩大主導産業的基礎上,大力發展生物醫藥、人工智能、納米技術應用等三大戰略新興産業,去年分別實現産值615億元、350億元、500億元,同比分別增長28%、30%、36%。以中科院納米所、金雞湖創業長廊、冷泉港實驗室為代表的一批創新創業載體先後落地,以信達生物、基石藥業為代表的一批創新型企業不斷涌現。
融入長三角一體化戰略搶抓更多機遇
“這次我們安排12人的團隊分兩次到進博會現場觀摩學習,汽車行業的製造工藝、未來趨勢是我們重點關注的內容。”蘇州金龍海格客車公司南美區大區經理唐曉冬介紹。作為國內客車製造的行業龍頭,蘇州金龍海格客車公司經過20年發展,海外貿易網絡已覆蓋全球100多個國家和地區,出口占比達總産量的40%。
既要“買全球”,又能“賣全球”,蘇州工業園區早已成為全球價值鏈的重要一環。這次在“準主場”舉辦的進博會,為不少園區企業帶來對接世界的交流良機。6天內,包括金龍海格客車在內的733家採購商趕赴現場,尋求更多海外合作機會。而以三星為代表的一批外企則作為參展商亮相,展出的很多産品都是“園區造”。
近年來,蘇州工業園區積極對接上海自貿區,把部分改革經驗和試點政策率先在園區複製推廣。慶祝改革開放40週年“十縣十鎮十村十企”調研組認為,隨著長三角一體化上升為國家戰略,依託上海建設科技創新中心帶來的“雁陣效應”以及長三角巨大的腹地市場,蘇州工業園區再次站上大發展的“風口”。
“工業化的初期和中期階段,蘇州在與上海的合作中創造舉世矚目的‘蘇南模式’‘新蘇南模式’。”段進軍説,進入信息時代新階段,上海提出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創中心,蘇州率先接軌上海,有望創造一種新的模式,即“後蘇南模式”,而蘇州工業園區將在這一過程中處於引領地位。段進軍認為,園區既要借鑒全球發達地區先進經驗,也要總結自身經驗,不跟風、不盲從、不簡單模倣,因地制宜走出一條符合蘇州特色的創新發展之路,去努力爭取創造更多“第一”和“唯一”。(新華日報 記者 高坡 孟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