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鄉村振興 看“新供銷”江蘇模式
新華日報  2018-12-12 09:03:59

  原標題:從呼風喚雨,到網破人散,再到鳳凰涅槃 鄉村振興,看“新供銷”江蘇模式

  2015年,中央11號文件提出“深化供銷合作社綜合改革”。3年過去了,中央農辦和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日前在江蘇調研督查,認為江蘇“新供銷”已形成一些值得在全國複製推廣的經驗。

  從呼風喚雨到網破人散,再到如今的鳳凰涅槃,新華日報記者近日來到無錫宜興、鎮江句容、泰州靖江等地,感受基層供銷社的“脫胎換骨”。

  布點連線織網,重構規模系統優勢

  一年前,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啟動多項專項改革試點,旨在突破重點、難點問題,將綜合改革推向深入。江蘇省供銷合作總社承擔“設立産業發展基金”“健全聯合社‘三會’制度”兩項試點,探索構建更加健全的經營網絡、更加完整的組織體系。如今,江蘇供銷合作社有27家縣級社進入全國百強,數量列全國第一,其中8家縣級社位列百強縣前十名。

  “計劃經濟時代,縣和縣以下的流通渠道供銷社包攬,買三尺布都得去供銷社。”省供銷合作總社黨組書記、理事會主任諸紀錄感慨説,“我們召開改革開放40週年座談會,有老幹部在會上表示,上世紀90年代末,很多基層供銷社一改了之,一賣了之,網破、線斷、人散。現在,我們要重新把點布好,把線連起來,把網織好。”

  省供銷社提供的資料表明,經過多年努力,全省供銷系統經營服務網絡體系逐步完善,但是,到2016年底仍有15%的基層社無經營無服務,31%的基層社靠出租資産維持生存,一半左右的基層社負擔較重、經營服務困難。

  怎麼布?怎麼連?怎麼織?制度先行,基層先抓。建立基層社“三會”制度,即設立理事會、監事會,定期召開社員代表大會。同時,開展村社共建、社社共建,強化基層社為農服務功能,強化與農民的利益聯結,夯實基礎。

  句容郭莊供銷社主任江大剛是從業近40年的“老供銷”。“供銷社的三步曲我都經歷了,當年紅火時個個想進,上世紀90年代末改制後,十多年停滯不前,有時甚至工資都發不出。”江大剛説,“2015年後,我們幹的第一件事,是把唯一沒放手的50家農資網點全部收編成為農服務社。第二件事,成立農業專業合作社,供銷社參股。第三件事,打造以農民為主體的綜合性合作社,目前入社的已有1.2萬戶,覆蓋全鎮超六成農戶。”

  “在全省確定的43個試點市縣中,37個已完成‘三會’試點任務,其餘6個市縣也已完成籌備,年底前試點全部到位。省委省政府對‘三會’試點工作高度重視,多次要求試點工作要爭創江蘇特色,形成可複製推廣的經驗。” 諸紀錄説, “三會”試點工作涉及到供銷合作社根本性制度安排,我省注重頂層設計,上下互動推進。

  “三會”制度推行後,30多個市縣供銷社召開社員代表大會,營造加強組織體系建設的深厚氛圍。鹽城濱海縣天場供銷社是有名的“空殼社”,通過聘請該鎮馬套村原村支部書記擔任天場社主任,創辦鎮級農貿市場和日用品超市,成立中場農民綜合服務專業合作社聯合社,旗下已建辦農民專業合作社8家,擁有各類農機具及糧食烘乾設備30台(套),12家電商服務站。昔日的“空殼社”,變身服務“三農”主力軍。

  多年未見的供銷社又回來了。3年來,江蘇省建成“三體兩強”示範基層社132家,改造提升薄弱基層社242家。

  轉向綜合性服務,為700萬畝土地當“保姆”

  “農民進城打工,供銷社為農民打工”。從單一流通服務逐步向綜合性服務轉變,農業社會化服務正在成為供銷合作社為農服務的重要形式。截至10月,江蘇省供銷系統累計建辦82個現代農業綜合服務中心,1月-10月,新增服務面積205萬畝,總面積達700多萬畝,同比增長40%。

  在宜興的天信農資有限公司,董事長宗順明正忙著給種糧大戶分發小麥種子。從28年前50平方米的“夫妻店”起步,他的創業故事和供銷社緊密相連,“公司有供銷社參股後,迅速做大規模,去年以來流轉農民土地6400多畝,今年供應種子100多萬斤,化肥3萬多噸。服務中心40台糧食烘乾機,一天能烘1000噸-1500噸糧食,2018年累計烘乾糧食2.5萬噸,烘乾成本低於市場40%。”

  句容郭莊國家級萬畝良田託管項目,曾是一片無人問津的荒地。去年底,句容市供銷社承接郭莊鎮政府流轉的萬畝良田建設任務,同時聘用種田能手謝紀兵為郭莊中心供銷社副主任。謝紀兵告訴記者,從9月28日開始收稻,他一直忙到現在,最忙時一天只睡兩三個小時,“郭莊共有6萬畝農田,我們供銷社服務其中三分之一,從種子到銷一條龍,各種服務收費比市場上收費低10%。”

  在宜興楊巷現代農業綜合服務中心,全省首個低溫保鮮糧庫正在建設中。“很多農民在這裡打工,光一年工資要付500多萬元。”供銷社參股的金裕穗公司負責人曹國群説。宜興和橋鎮福巷橋村村民楊鳳南,把自己承包的4畝農田流轉給供銷社全程打理,不僅每年可獲每畝800元的土地流轉收入,還獲得一份田間管理工作,一年有近4萬元的工資,農閒之餘還能打理自家的十幾畝桃園。

  靖江供銷社主任盧傑介紹,2020年前,靖江要建成以1個市級中心為龍頭,8個鎮級分中心為依託和60個左右村級綜合服務站為終端的“1860”現代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 這些服務中心將承擔起村域範圍內“産前-産中-産後”全過程、系列化、綜合性的為農服務職能。

  “將來誰來種地?怎樣種地?我們分析認為有三方面力量:第一是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如家庭農場、農業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第二是新型農業服務主體,包括農業服務商、服務類合作社、供銷社和集體經濟組織。第三是新型職業農民。供銷社的目標是成為新型農業服務主體。” 諸紀錄説。

  從扁擔到滑鼠,“新供銷”賣貨忙

  1月-10月,江蘇省供銷系統實現電子商務銷售379億元,同比增長89.8%。

  在宜興的宜網電商,一箱箱百合、一籃籃小南瓜堆了一地。90後副經理王騰介紹,百合是宜興特産,在淘寶、京東的宜興館上,2018年預計百合要賣到60噸。

  句容邊城鎮的邊城精特農産品展銷中心剛剛開業,“展銷中心和當地的2個合作社、3家農業生産企業,6個家庭農場抱團合作,主要産品有92個品種。”牽頭人嚴秀林説,“以後我們要抱團上網,把邊城鎮的好東西賣到全國。”

  由單一實體行銷逐步向線上線下融合發展轉變,江蘇省“網上供銷合作社”建設取得實質進展。目前,供銷系統共創辦電子商務公司90家,開展電子商務的企業306個、農民專業合作社603個,初步構建起覆蓋農村的電子商務綜合服務體系。

  2018年“雙十一”,泰州興化市供銷社所屬5家電子商務公司銷售額達8600萬元。江蘇五穀豐登電子商務公司2017年10月上線,今年預計銷售量達1萬噸。“通過在京東平臺的品牌孵化,興化大米售價從5元/公斤提至9元-10元/公斤,高端大米提至14元-20元/公斤,平均高於本地市場價4元/公斤以上。”興化市供銷社主任張久銀説。最近成立的江蘇眾田科技有限公司,在江浙滬投放智慧售米機800台,今年目標銷售3000噸以上,拓展酒店商戶300家,家庭客戶8.5萬個。

  3年來,全省供銷合作社系統電子商務企業數量年均遞增20%,銷售總額年均遞增81%。

  當前,供銷合作社改革發展進入新階段。諸紀錄説,搭上“鄉村振興”號快車,在希望的田野上,我們將把供銷合作社系統打造成為與農民聯結更緊密、為農服務功能更完備、市場化運行更高效的合作經濟組織體系,成為服務農民生産生活的生力軍和綜合平臺。(新華日報 記者 宋曉華)

編輯:羅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