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揚州描摹“綠楊城郭”新畫卷
新華日報  2018-12-17 09:23:12

  原標題:創新驅動打造“三個名城” 揚州描摹“綠楊城郭”新畫卷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QQ圖片20181217090821

張卓君 攝

  過去的五年,是揚州綜合實力提升最快、城鄉面貌變化最大、人民群眾得到實惠最多的時期之一。在城市建設上,以2015年建城2500週年,2018年承辦省園博會、省運會“兩大盛會”為重要節點,市區城建累計投入2360億元,投入總量和工程體量均創歷史之最,城市發展拉開大框架、形成“一核多組團”大格局;連續17年出臺民生工作“1號文件”,累計投入超過500億元,解決了一批民生大難題,宜居城市建設紮實有效。全市經濟總量連跨3000億元、4000億元、5000億元三個大臺階,在全國百強城市排名從56位上升到37位,人均GDP在蘇北蘇中率先超過省均水準。

  “回顧揚州改革開放40年來的發展歷程,每一次發展大跨越都發軔于思想大解放,每一次思想大解放又引領了新一輪發展大跨越。黨的十八大以來,揚州始終堅持解放思想、銳意改革,緊扣重要時間節點,服從服務國家和省重大發展戰略,搶抓機遇,展開一系列創新性探索和創造性實踐。一年接著一年幹,一件事接著一件事幹,一步一個腳印不斷邁上新臺階。”揚州市委書記謝正義説。

  牽大項目“牛鼻子”,打造現代化産業集群

  1984年,揚州市第一家引進外資建設的國家大型企業——儀徵化纖工業聯合公司一期工程建成投産。如今,上海大眾儀徵工廠,每分鐘就有一輛轎車生産下線。這個總投資100億元的大項目,堪稱揚州重大項目建設的典範之作。寶應光伏“領跑者”示範基地、江都光線傳媒、開發區中航海底海纜、景區華僑城等一批新簽約或在建的投資百億元以上的重大産業項目,讓揚州經濟社會發展具備了再次攀登新臺階的底氣和實力。

  紮根實體經濟,聚焦産業重點,突出創新關鍵,揚州産業結構不斷優化。上世紀80年代,鄉鎮工業大發展;上世紀90年代起,形成以汽車、船舶、機械、集裝箱等為代表的“八龍起舞”規模經濟時代。新世紀以來,隨著“工業第一方略”的確立,舉全市之力招商引資、“雙創、三重”(工業技術創新、企業二次創業、重大項目、重點企業、重要産業)、“8631”科技創新、“八大産業振興”等戰略相繼實施。如今,揚州聚力汽車、機械、旅遊、建築、軟體和互聯網、食品工業“六大基本産業”,努力建設自主可控的現代産業體系。

  建設一個大項目,培育一個大産業。圍繞基礎産業抓項目建設,依託項目建設帶動産業成鏈。揚州地區生産總值1978年僅為14.38億元,去年突破5000億元。1984年第一家外資企業落戶揚州,如今全市開發園區以不足15%的管轄面積創造了72%的規上工業增加值,世界500強企業投資企業近70家在園區落戶。2010年以來,揚州跨越每個千億台階基本只用了兩年時間。

  1980年11月8日,揚州發出第一張“個體工商業戶營業執照”;2016年作為國家小微企業創新創業示範城市以來,揚州累計建成28個科技産業綜合體,集聚各類企業2000余家。“豎起來的科技園”使揚州的創新高度不斷攀升。今年揚州按照新城“公園+”、老城“+公園”的模式,在城市最美最貴最便捷的地方重點佈局建設一批科技産業綜合體,大力發展以實驗室為主要載體的科技研發産業,建設新興科創新城已成為重振揚州發展輝煌的“主航道”。揚州“智谷”畝均稅收超過製造業10倍以上。從事智慧配電終端研發的通用北辰電氣入駐智谷時只有六七個人和一間辦公室,一年後,這家公司年銷售達4000萬元。瑞豐信息設計開發出多款自主知識産權的互聯網專利産品,為外貿企業提供一站式跨境綜合服務,成功登陸新三板,服務外貿企業超過5000家。一間辦公室迅速“長”成一家規模企業或上市公司,一棟大廈“長”成一個産業園,已成為智谷常態。2017年,揚州實現高新技術産業産值4223億元,是2002年的57倍。

  交通大發展,構建城市格局大框架

  1982年2月8日,國務院公佈全國第一批24座歷史文化名城,古城區面積達5.09平方公里的揚州名列其中。如今,揚州城區面積已從40年前的不到20平方公里,達到去年的264平方公里。

  揚州市中心道路文昌路,1978年開建,40年來不斷延伸,如今東到江都,西到儀徵,成為“唐宋元明清,從古看到今”的百里景觀大道。一條主幹道,閱盡一個城市2500年的繁華和變遷。揚州城市面貌,更是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作為揚州的“第一名片”,瘦西湖近10年遊覽面積擴大6倍,正全力打造“世界級公園”。上世紀80年代,揚州汽車站候車室不到1000平方米;2015年西部客運樞紐投用,成為揚州交通發展的新地標。2014年,4.4公里長的瘦西湖隧道建成通車;今年6月,揚州第一條城市快速路——城市南部快速通道開通,長期制約古城交通的最大問題得到根本性改善。

  40年來,揚州交通建設的每一次突破都使城鄉面貌躍上新臺階。2004年4月,寧啟鐵路正式通車,揚州人的百年鐵路夢圓;2005年4月,潤揚長江大橋通車,實現古城千年跨江融合的夙願;2012年5月,揚州泰州機場正式通航;2020年連淮揚鎮鐵路建成,屆時揚州將成為我省率先實現“縣縣通高鐵”的城市。

  揚州,正乘著大交通的加速度發展舒展身姿。古城核心區,中國歷史文化名街東關街成為揚州最具人氣的商業步行街。改造提升後的仁豐裏,成為充滿揚城古韻的“微改造”示範街區。2013年開建的生態科技新城成為東部江廣融合區建設的先導區,在五年不搞大開發的承諾中,一座科技創新智慧新城已露雛形。揚州城的東南片區作為城市建設的短板,去年打響城建大會戰……以古城為核心,廣陵新城、生態科技新城、新城西區、南部臨港新城等“一核多組團”的揚州發展大格局基本形成。

  為生態“留白”,為百姓“留心”

  讓人民共享改革開放的成果,“吃上放心菜,喝上放心水,呼吸新鮮空氣。”樸素的理念體現在2017年民生“1號文件”中,體現在古城百姓全面改善的衣食住行中。

  2011年,把揚州建成“不淹不澇城市”第一次寫進市委、市政府的民生幸福工程“1號文件”。隨後每年的“1號文件”,都把“治水”擺在民生實事工程重中之重,全面啟動不淹不澇城市建設和“清水活水”綜合整治三年行動計劃,全面實施城市公園體系建設……將洪水擋在城外,把積水排出城去,把活水引進城裏,把雨水蓄積下來,把污水整治乾淨。揚州先後投入45億元,讓全市460萬人民全部喝上乾淨的長江水。

  生態建設始終是揚州發展的自覺行為。江淮生態大走廊建設納入國家《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保護規劃》。“七河八島”是淮河入江水道流經江都區的一片濕地,在“七河八島”規劃論證之前,揚州設定“四控一禁”鐵律,即嚴格控制廊道寬度、建築高度、開發強度、污染排放,嚴格禁止違法建設,並被編製成正式規劃文本,最後以市人大決議的形式固化下來。在“七河八島”約51.5平方公里區域中,禁止商業開發的面積近60%。

  教育醫療等社會保障事業不斷升級。改革開放以來,揚州一次性投資規模最大、總額近40億元同步建設的兩所高校——江蘇旅遊職業學院和揚大廣陵學院新校區建成並交付使用,江蘇旅遊職業學院實現首批招生。從建立健全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障制度,到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再到遍及城鄉的衛生服務體系,農村區域性醫療衛生中心全部投入使用,市縣鄉醫聯體建設實現全覆蓋。去年,揚州18家農村區域性醫療衛生中心全面投用,讓300多萬農民共享“健康紅利”。

  揚州拿出城市最金貴的土地,為老百姓建家門口的公園。執政理念的嬗變既為城市發展“留白”,又為人民生活“留心”。《揚州市公園條例》去年出臺,公園體系建設向更深入推進。揚州2017年新建改造8個綜合公園、84個社區公園、29個口袋公園,三灣公園、蜀岡文化公園建成開放,明月湖體育休閒公園提檔升級,建成10大生態中心。去年底,揚州區公園綠地面積達2273公頃,市區公園面積達1871公頃;城市綠化覆蓋率由1978年的2.8%提至2017年的43%。

  “綠楊城郭是揚州”,不變的是詩,變的是城市。“著力打造美麗宜居的公園城市、獨具魅力的國際文化旅遊名城、充滿活力的新興科創名城,努力把人們心目中的揚州建設好,滿足世界人民對揚州的嚮往,爭創城市發展的第四次輝煌。”這是揚州未來發展新的宣言。(新華日報 記者 汪瀅)

編輯:羅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