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江南江北上下橋路網開始優化——打通瓶頸保暢通系列報道之三
“大橋的問題,不能只在大橋上找答案。眼前的阻點要解決,更要結合過江問題尋找治本之策。”南京日報近日連續關注南京長江大橋通車後擁堵問題,引起了相關部門及業內人士的關注,並提出了近期遠期解決方案。
橋北地區路網規劃在研究中
東南大學交通學院教授、博導過秀成説,過江通道與兩側路網建設不匹配,就會産生腸梗塞。江南、江北應對大橋周邊路網進行同步調整,加快車輛分流。橋北地區要重點研究超大盤小區的交通組織和路網建設,進行優化提升。江南東西向建寧路、南北向城西幹道,尤其是下橋口到草場門段,可以進行路網改造或制定更合理的優化方案,這些都有利於化解下橋堵的問題。
“大橋曾在幾十年裏都是人們過江的主要選擇方式,甚至成了一種習慣。現在大橋恢復通車,車輛短時間內爆發也在意料之中。”江北新區建設與交通局副局長曹旭峰表示,橋北地區的交通路網規劃正在研究當中,最近他們一直在跟進分析橋北地區路網運行狀況,為今後的決策提供參考。
鼓樓區建設房産與交通局相關負責人稱,由於大橋南路高架及周邊路網已基本定型,短時間內很難有大的變動。大橋開通前,他們對大橋下的青年路進行了整治和小幅拓寬。大橋南路輔道東側的老舊小區已啟動搬遷改造計劃,過去由於歷史原因侵佔的道路藍線將讓出一部分。
大橋的過江分流交通方案,也在不斷結合實際情況進行臨時調整。目前江北新區交警支隊已首先對毛紡廠路口的交通方案進行了調整,在這個十字路口,泰達路、毛紡廠路上的車輛暫停進入大橋北路,確保大橋北路車輛順利通過。同時,臨時允許江山路、橋蔭路直行、右轉進入大橋。
加快推進過江軌道交通
“南京的機動車保有量已逼近300萬輛,在研究大橋擁堵的同時,更要考慮主城路網的交通承受力,不能把主城變為停車場。”南京市城市與交通規劃設計研究院院長楊濤建議,應從交通供給側角度加快推進地鐵4號線二期、11號線建設,儘快實現11號線與3、4、10及S3過江地鐵的聯網多線換乘,同時推進“P+R”換乘體系建設,鼓勵市民以公共交通方式過江。
過秀成還提出,城市應該避免依託過江通道建設人口密集區。大橋東部片區分佈眾多超大規模小區,而路網配套卻很脆弱,造成擁堵問題在上下班高峰集中爆發。今後長江兩岸在土地利用、産業佈局、對外溝通設施方面,都需要對外做減法、對內做加法,以分流為主,而不是以集中為主。
減少兩岸“潮汐式過江”需求
家住江北,到江南上班,這種潮汐現象是過江交通的共同特徵。楊濤説,大橋的問題,不能只在大橋上找答案,解決問題的根本,是通過調整功能佈局和服務配套,減少江北對江南主城的依賴。
他以河西為例,“河西剛開發時各方面功能都不完善,導致河西居民習慣去老城內購物、工作、娛樂,房子只是晚上用來過夜,形成了鐘擺式交通現象,給老城交通帶來持續壓力。經過10多年的發展,河西地區的就業、商業、辦公、文教、醫療等各種功能逐步配套完善,並有多條地鐵,河西與老城間擁堵得到極大緩解。江北新區,同樣需要像河西那樣,通過調整功能佈局和服務配套,來解決潮汐問題。一旦人們生活工作的重心集中在江北,過江需求遞減,過江通道擁堵也就大大緩解了。”
江北新區規劃與國土局副局長徐步青告訴記者,新一輪南京市總體規劃已給予江北新區“新主城”的定位。江北新區將優先發展公共交通,減少過江機動車出行比例。同時,合理佈局路網結構,構建“六橫十縱”的快速路網,逐步提高主幹路車速和交叉口通行能力。“隨著江北新區各項城市功能逐步完善,未來江北與江南的關係將會從依賴逐步走向相對獨立。更多的江北居民將會選擇在江北就業,過江交通問題會得到系統性解決。”(南京日報 記者 何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