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南京市委將重點支持秦淮區推進老城更新與保護,1月13日南京日報報道了融媒體訪談的相關內容。
坐擁秦淮河、明城墻,秦淮區的老城更新保護,對於南京建設美麗古都意義重大。南京市面向2035年的城市總規提出,保護古都整體格局,保持老城“近墻低、遠墻高;周邊低、中心高;南部低、北部高”的總體空間形態,提升軟實力和文化影響力,彰顯南京佛教文化、民國文化、科教文化、江南文化、國際文化等文化底蘊,為老城更新保護提供了大方向。老城不僅通過建築展示歷史風貌,也在傳承文化基因中活起來、活下去,方能積澱城市歷史文化的“厚度”。
相近的城市會有相似的歷史風貌和文化基因,在尊重相似的同時能否彰顯獨特,考驗著城市規劃建設的眼光,也是老城更新保護大可著力之處。每座城市都有屬於自己的記憶,城市記憶之間的差別體現在細微處,其發掘和留存都得有“繡花”功夫才能做到。在剛剛閉幕的市兩會上,有代表委員坦言,我市在基礎設施建設與文化內涵體現方面不夠精細,存在“重硬體、輕軟體”問題和“千街一面”的同質化現象,各區歷史文化特色體現得不夠充分。就如何推進老城更新與保護工作,秦淮區有關領導透露,除了頂層設計、文化挖掘、以人為本、項目推進等,也包括實施“微更新”系列工程,注重小而精、微而妙,這是令人期待的。
正如城市記憶不只存在於建築,也存在於人文;老城更新保護不只要留下記憶,也要孕育未來。有學者説,建築可看作一枚硬幣的兩面,一面是“遺産”,涉及保護與傳承;一面是“設計”,重在轉化與創新。對老城的更新保護,既屬於今天的生活,也可以通過創意實現歷史與未來的融合。
再古老的建築,“活著”才能講述新的故事、才最能煥發生機,而“活著”不一定非得是柴米油鹽的市井生活,也可以是文創帶來的持續的新鮮感,具體可視建築的實際情況而定。評事街通過修繕改造留住老城南的生活味道,連接起城市更新與人的需求;明城墻打造城墻書吧,讓遊客通過觸摸感應營造光影秀,都是古老與現代、保護與更新、傳承與創新相結合的很好範例。
南京擁有2500年的建城史、累計450年的建都史,歷史文化遺産遍佈各區,即使不像秦淮區那麼密集,也都有“小而精、微而妙”的潛力,可遵循老城更新保護的思路深入挖掘,提高知名度和文化旅遊資源的附加值,既體現各區歷史文化特色,也為豐富南京歷史文化內涵做貢獻,讓南京成為更有特色的魅力之城。(南京日報 作者 吳雲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