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多位銜接”降低運輸成本 江蘇加快構建多式聯運體系
多式聯運,是指由兩種及以上的交通工具相互銜接、轉運而共同完成的運輸,又稱複合運輸。江蘇省交通運輸廳等部門近日聯合印發《江蘇省進一步推進多式聯運發展實施方案》,提出加快構建江蘇省多式聯運體系,進一步推進物流降本增效,促進實體經濟發展。
地方發展多式聯運意願強烈
蘇州是國際知名的製造業基地,重要的國際、國內貨物集散地,運輸需求旺盛,許多貨物要從太倉港進出。2018年,太倉港集裝箱吞吐量突破500萬標箱,居江蘇省港口第一,力爭2020年集裝箱吞吐量達到600萬標箱。作為上海國際航運中心重要組成部分、江海聯運中轉樞紐港,太倉港有著發展多式聯運的潛力和強烈需求。
太倉港港務集團參與申報的“打造蘇南地區網絡運營集裝箱公鐵水多式聯運項目”,目前入選全國第三批多式聯運示範工程項目。太倉港口管委會發展服務中心主任王敏勇介紹,“蘇南公鐵水”項目將整合公鐵水各方優質運輸資源,充分發揮各參與單位的貨源組織優勢,不僅有益於蘇南地區銷售商與物流公司資源整合,也有助於鞏固蘇州集裝箱多式聯運核心樞紐地位,形成輻射蘇南地區、揚子江城市群,銜接上海洋山港,面向歐美、日韓、東南亞的區域集裝箱多式聯運核心。
將更多中長距離公路貨運轉向鐵路和水運,能夠産生可觀的經濟社會效益。據綜合測算,目前我國多式聯運運量佔全社會貨運量比重每提高1個百分點,可降低社會物流總費用約0.9個百分點,節約成本支出1000億元左右。
中國江蘇網記者採訪發現,由於太倉境內尚無鐵路通車,一些貨物由太倉港經公路運輸到蘇州火車西站,通過火車發往歐洲,鐵水聯運方式效率偏低。
“2030年太倉港鐵水聯運年需求量將達1800萬噸,迫切需要加快構建鐵公水綜合立體型港口對外集疏運交通網絡。”太倉市交通運輸局綜合運輸分管負責人陳艇表示,下一步在加快滬通鐵路一期建設的同時,將開工建設太倉港港口支線鐵路等一批工程。
江蘇省發展多式聯運空間巨大
2017年,江蘇省水路貨運量8.8億噸,佔全社會貨運總量比重達37.7%;鐵路貨運量6007萬噸,比重進一步提高,佔全社會貨運總量比重約2.6%。鐵水聯運保持高速增長,完成集裝箱鐵水聯運量同比增速接近15%。對此,南通大學江蘇長江經濟帶研究院副教授陳為忠分析認為,江蘇省多式聯運特別是鐵水聯運發展空間巨大。
“當前,我省交通運輸發展中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還比較突出。”江蘇省交通運輸廳廳長陸永泉表示,核心原因在於公鐵水空等運輸方式還沒有真正由競爭走向協同、由獨立發展走向綜合發展。
“江蘇鐵路運量佔全省貨運量不足3%,加快港口與鐵路聯運,打通鐵路進港‘最後一公里’,水運資源優勢將得到更充分發揮。”江蘇省綜合交通運輸學會專家諮詢委員會委員張善説,隨著徐連、連淮揚鎮、蘇南沿江等一批客運鐵路的建設,新長、寧啟等鐵路的貨運能力將進一步釋放,鐵路貨物運輸也將進一步增長。
“多式聯運是一個複雜系統工程,發展需要上下、內外、前後等多重推動。”蘇交科集團軌道院規劃所所長劉洋説,在完善基礎設施,建立多式聯運物流單元、運載單元、運輸工具等組成的運輸裝備標準體系,促進各種運輸方式間、幹線支線間貨物高效轉換的基礎上,還要以運輸政策、市場機制引導大宗物資中長距離運輸“公轉鐵” “公轉水”,實現能轉、可轉、轉好。
出實招全面優化運輸結構
江蘇省提出加快構建全省多式聯運體系,到2020年,初步形成現代多式聯運體系架構,力爭江海河聯運承擔沿江港口70%以上的貨物集散,社會物流總費用佔GDP的比率降至14%以下。
發展多式聯運,首先是保障聯運設施。江蘇省將優化聯運通道樞紐佈局,有序推進江蘇省內沿東隴海、沿長江、沿海、沿滬寧線、沿運河五大物流通道建設,形成江蘇長江經濟帶多式聯運集聚區和淮海經濟區連徐多式聯運集聚帶;有序推進連接內陸和新亞歐陸海國際聯運通道建設,引導相關設施和企業集聚發展。力爭實現綜合貨運樞紐覆蓋所有設區市、鐵路全面通達國家主要港口、高快速公路直通年吞吐量超過百萬標箱的集裝箱核心港區。
專家表示,除基礎設施銜接,發展多式聯運還需破解運輸裝備缺乏標準化、信息資源交互共享不足等系列問題。江蘇省將構建由江蘇省交通運輸廳、江蘇省發改委、江蘇省財政廳等組成的促進多式聯運發展聯席會議,協調解決跨行業、跨部門、跨領域的規劃、標準、政策等事項。推動不同行業、運輸方式、企業間服務規則銜接,搭建江蘇多式聯運公共信息資源平臺。 (中國江蘇網 記者 梅劍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