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貧品質的高低,關係全省建成高品質全面小康、實現強富美高新江蘇奮鬥目標能否如期實現。連雲港市地處經濟相對薄弱的蘇北地區,屬於全省脫貧攻堅的重點區域。全市2016年初確認年收入低於6000元的建檔立卡低收入人口總數36.1萬人,省定經濟薄弱村149個,此外,還有2個省級重點幫扶縣、1個省級集中連片扶貧開發地區。
經過3年的努力,連雲港累計脫貧26.6萬人、141個村,脫貧攻堅取得決定性進展。在此過程中,該市認真分析、切實找準低收入人口和經濟薄弱村的“窮根”,用産業扶貧“藥方”斬斷薄弱地區窮根,用就業扶貧“藥方”挖出貧困家庭“窮根”,用兜底政策“藥方”澆灌特殊人口“窮根”,“三聯藥”並舉並用,全力助推低收入人口高品質脫貧。
“一聯藥”:産業扶貧斬斷薄弱地區窮根。經濟薄弱地區發展的根本出路在産業項目,但缺産業、缺項目是貧困地區的共性難題。該市低收入人口主要集中在贛榆、東海兩縣區西部、與山東交界的石梁河水庫周邊山區,以及灌雲、灌南兩縣交界作為泄洪通道的沂河淌兩岸地區,共性的特點都是遠離城市和縣城的輻射帶動,不同的是前一個山多水少,後一個低窪常澇,兩者既有區位地理上的共性劣勢,也有自身資源特點的個性劣勢。該市轉變脫貧思路和發展理念,變發展劣勢為優勢,注重改進幫扶方式,依託産業扶貧,把貧困地區老百姓的內生動力最大化激發起來,共同推動貧困地區迅速走上脫貧之路。
位於省定石梁河貧困片區內的黑林鎮地處山區,地形起伏、溝壑縱橫,5萬多畝山荒地涵水性能差,糧食産量極低,農民收入微薄,貧困人口大量存在。難以發展灌溉農業,就發展節水農業;不能依靠糧食富農,就依靠特種水果富農。經過幾年的努力,全鎮整理土地1.8萬畝,發展節水灌溉3.8萬畝,種植水果3萬畝,培育出全國單體種植規模最大、全國唯一藍莓全産業鏈新三板上市公司——江蘇沃田集團;建成全省最大的紅心獼猴桃基地,累計流轉用於特色水果種植土地佔全鎮耕地面積的60.4%,帶動4000余農村人口家門口就業,全鎮年人均增收近3000元。在沂河淌沿岸的圖河、南崗等鄉鎮,利用沿線水土資源,建成萬畝優質稻米生産基地,發展6萬畝藕蝦共作園區,傳統稻麥種植效益有了大幅提升,農民也有了脫貧致富的新盼頭。
“二聯藥”:就業扶貧挖掉貧困家庭“窮根”。有勞動能力低收入人口脫貧的根本出路在就業。從農村實際看,“一人就業、全家脫貧”。該市針對部分低收入人口有勞動能力,但文化技能程度低、家庭負擔較重、轉移就業較為困難的實際,組織“三大就業扶貧行動”,確保有勞動能力人口都能如期就業。
一是就業創業脫貧致富行動。啟動100家扶貧車間示範區建設,推出送崗位、送信息、送培訓等10項就業扶貧舉措,為有勞力低收入農戶量身定制就業扶貧政策,企業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吸納貧困勞動力就業一次性給予1000元/人補貼。一年來,全市組織低收入戶專場招聘會88場,215家企業參與招聘,累計提供崗位9202個,有勞動力未脫貧人口新增就業11811人,穩定就業率93%,培訓率達100%。二是針對貧困人口留守婦女多的情況,該市啟動“家門口就業工程”,遴選並命名“家門口就業”試點企業15家,按照試點企業需求組織開展相應的技術培訓,推動低收入人口實現家門口就業增收。目前全市已經累計培訓低收入婦女700多名,幫助250多名低收入婦女實現家門口就業。此外,還與省農科院、工商聯等合作,組織“百企幫百村”“百家(專家)聯百園”“百園帶萬戶”等行動,鼓勵經濟薄弱村通過培育“一村一品一社(農場)”帶動村戶增收,土地規模流轉超過200畝的一次性給予500元/畝補貼。
“三聯藥”:兜底政策澆灌特殊人口“窮根”。在未脫貧低收入人口中,全市因病致貧佔比達44.5%,因殘致貧佔比25.3%;60歲及以上佔比37.6%,“病殘孤災老”群體所佔比例高、發展能力弱,脫貧難度大,更多依靠政策創新才能脫貧。該市嚴格落實義務教育、基本醫療、住房安全“三保障”政策,確保特殊群體利益得到有效保障。在基本醫療保障方面,該市全面實施低收入人口“先診療後付費”政策,僅2018年就減免普通門急診診察費15.5萬元;對七類重點對象參加醫療保險的個人繳費部分給予全額補助,將貧困戶大病保險起付線降至5000元;創新推出“大病特惠保險”,在新農合大病住院合規費用分段報銷比例基礎上再提高10%-15%,貧困戶住院合規部分報銷額超過90%。積極實施“脫貧攻堅建檔立卡戶少兒病殘救助”項目,在微信平臺上設立10元捐項目,發起網上募捐活動,提倡每人/次起步捐出10元錢,目前項目累計募集資金90余萬元。在義務教育保障方面,重點攻堅“一人不少”不因貧失學,全面開展低收入家庭子女教育資助普查,對全市34759名貧困學生受資助情況全面核查,資助覆蓋率達100%。在住房安全保障方面,結合農村集中居住工作,摸排2016年以來全市危房戶6711戶,已完成改造3075戶,2018年度改造1801戶,累計改造率45.8%。啟動四個重點經濟薄弱村搬遷工作。在無戶口貧困人群方面,嘗試建立縣級集體戶口,切實解決貧困兒童辦理學籍等問題。在分戶老人脫貧方面,全省率先在1.7萬戶貧困分戶老人家庭中推動建立以贍養協議為基礎、村級孝贍基金為保障的贍養新機制,實現養老形式由單純協議養老向務實托底養老轉變、養老內容由家庭彈性養老向子女責任養老轉變、養老模式由單一家庭養老向多元支持養老轉變。目前,全市分戶老人家庭贍養協議簽訂全面完成,初步成立村級孝贍基金88個,力爭通過3年時間的努力,使全市真正實現老有所養、老有所依,尊老敬老、孝贍養老蔚然成風。在“堡壘工程”中把扶貧作為最大民生,堅持抓黨建促扶貧,打造“鐘佰均式”基層黨組織書記隊伍,“一村一策”推進薄弱村整頓提升。在扶貧扶志方面,大力弘揚“滴水穿石、弱鳥先飛”“扶貧脫貧兩個光榮”等精神,積極發展新鄉賢文化,提升貧困戶的精氣神,激發自主脫貧決心,讓貧困百姓在精神上率先脫貧。(新華日報 作者 蘇衛哲 于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