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6日,江蘇銀行發佈2018年業績公告。報告期末,江蘇銀行資産總額1.93萬億元,同比增長8.77%,凈利潤132.63億元,同比增長10.37%,上市後連續第三年保持凈利潤兩位數增長。不良貸款率1.39%,較年初下降0.02個百分點,創近5年來新低。不良貸款撥備覆蓋率203.84%,較年初提高了19.59個百分點。一系列穩中向好的數據背後,是江蘇銀行深化創新轉型、強化價值創造、推動高品質發展的不懈追求。
經營質效穩中向好,品牌影響力不斷提升
年報顯示,2018年,面對複雜嚴峻的內外部形勢,江蘇銀行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落實中央和江蘇省委省政府決策部署,著力在服務地方經濟社會高品質發展中推動自身高品質發展,各項業務保持平穩較快增長,呈現出穩中提質、穩中調優、穩中育新的特點。報告期末,江蘇銀行資産總額1.93萬億元,同比增長8.77%;各項存款10933億元,同比增長8.48%;各項貸款8892億元,同比增長18.99%。報告期內,實現營業收入352.24億元,同比增長4.09%;實現凈利潤132.63億元,同比增長10.37%;實現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130.65億元,同比增長10.02%;實現基本每股收益1.04元。
業務穩步增長的同時,資産品質也同步提升。江蘇銀行不斷完善全面風險管理體系,持續強化信用風險防控,建立健全內控案防長效機制,嚴格規範創新業務管理,努力提升核心風險管控能力。報告期末,不良貸款率為1.39%,較年初下降了0.02個百分點,創近5年來新低,逾期90天以上貸款與不良貸款比例持續保持在1以下,不良貸款撥備覆蓋率大幅提升,風險抵補能力進一步增強。
江蘇銀行的發展得到了社會各界的肯定,品牌影響力不斷增強。在英國《銀行家》雜誌2018年度全球1000強銀行排名中,按一級資本列91位,進入全球銀行百強,國內排名第17位。榮獲中國銀行業協會綠色信貸業務專業委員會突出貢獻獎、銀團貸款最佳發展獎、最佳項目獎、中國最佳區域私人銀行獎等眾多權威獎項,榮獲《金融時報》“最具創新力銀行”獎,被美國《環球金融》雜誌評為中國最佳城市商業銀行。
服務實體成效顯著,小微優勢進一步凸顯
江蘇銀行不忘初心,堅守“服務地方經濟、服務小微企業、服務城鄉居民”的市場定位,充分發揮自身深耕地方、長期服務地方的優勢,堅持把政策導向作為努力方向,與實體經濟同頻共振。
2018年,江蘇銀行加大對公貸款投放力度,精準支持先進製造業,業務結構持續優化。截至報告期末,對公實貸餘額5305億元,較年初增長9.29%。著力支持製造業,製造業貸款餘額1220億元,較年初增長16.89%,新增量排省內第一,佔全省增量的三分之一;先進製造業貸款佔製造業貸款比例41.86%,較年初提升3.84個百分點。對公有效戶、大公司對公授信戶、上市公司客戶數量分別增長20.56%、19.88%、9.43%。江蘇銀行還重磅推出“新動能計劃”,向實體經濟累放貸款達到3000億元,對接服務實體企業超4000家。
江蘇銀行將服務小微企業視為自己的“成長基因”,致力於為小微企業提供有堅守、有匠心、有情懷的小微金融專業服務。2018年11月,李克強總理親臨江蘇銀行考察,對該行落實政策要求,保持小微工作定力,在小微服務上下足苦功夫、練就新功夫、形成真功夫給予了充分肯定。
2018年,江蘇銀行持續聚焦小微業務。創新産品,優化服務,促進業務線上化、智慧化流程再造,小微金融、科技金融穩居全省第一,是省內唯一一家連續11年被監管部門評為“小微企業金融服務先進單位”的銀行。報告期末,小微企業貸款客戶33134戶,貸款餘額3635億元,單戶授信1000萬元以內普惠小微企業貸款餘額546億元,實現了“兩增兩控”。科技型企業客戶6500戶,貸款餘額817億元,高新技術企業、高端人才授信客戶4152戶。出臺支持民營企業“20條”,推出全國首單主承銷商獨立創設信用風險緩釋憑證,為民營企業降本增信,助力解決民營企業融資難問題。
難能可貴的是,江蘇銀行還率先應用先進的金融科技手段,不斷打造小微服務技術。針對小微企業設計了全套信貸流程和風控體系,實現産品和模式創新,在業務增長的同時,不良率也維持在較低水準,實現了責任與效益的融合發展。在2019年全國“兩會”部長通道中,郭樹清主席點名錶揚了江蘇銀行運用大數據技術服務小微企業的做法。
金融科技創新再突破,智慧建設穩步推進
近年來,江蘇銀行緊跟區塊鏈、人工智能、物聯網、大數據、5G等技術的發展,積極營造融合創新生態,對外推進金融科技戰略聯盟合作,在內部打造總行引領的創新體系,構建創新“蜂房”, 産品、服務、平臺和技術創新突破成果不斷顯現,呈現出“涌現式進化”的良好態勢。
江蘇銀行成立了專門的金融科技創新委員會,更高維度、更大力度推進系統、場景、科技應用的創新突破。2018年,在金融科技上投入資金4.55億元,較上年增長超過30%,佔當年營業收入比例達到1.29%,未來對金融科技還將進一步加大投入。
2018年,江蘇銀行啟動全國首個物聯網金融示範工程項目,在國內首家推出全線上全流程的物聯網動産融資産品,創新運用物聯網技術實時獲取企業質押物信息,幫助企業憑藉生産、流通中的動産實物獲取授信資金,助力破解實體經濟動産融資費時費力、高成本、高風險的難題。通過與政府、公共事業單位及醫療機構合作,率先推出了“愛健康”“愛學習”“車生活”等一批生活服務平臺,在教育、醫療、生活繳費、交通出行等方面提供貼近生活場景的無界服務。新科技應用加快落地,構建智慧語音、自然語言處理等人工智能平臺,完成12個互聯網類應用系統上雲,上線新一代國際智慧結算平臺,加快流程優化和業務遷移。
江蘇銀行在用金融科技讓客戶置身舞台中央,享受更加智慧安全、溫暖貼心的服務的同時,也收穫了客戶的信任與支持。去年,江蘇銀行手機銀行交易額翻番,直銷銀行客戶數超3000萬,串串盈客戶數近500萬戶,“車生活”平臺客戶數增長8倍,愛學習”平臺簽約機構過千家,“愛健康”平臺接入醫療機構447家。物聯網金融創新業務實現擴面放量,區塊鏈應用在多領域實現落地。
零售業務佔比大幅提升,價值貢獻不斷彰顯
2018年,江蘇銀行圍繞轉型導向調結構,零售轉型取得顯著成效。零售貸款同比增長超過40%,儲蓄存款餘額佔比提升2.4個百分點,省內市場份額新增量第一,利潤貢獻佔比進一步提高。
江蘇銀行零售業務發展呈現出金融科技與業務深度融合的趨勢。2018年,該行深化“智慧零售”建設,以客戶為中心,積極運用金融科技推進業務創新,提升零售業務運行效率和發展品質。創新推出阿爾法保險,滿足客戶線上化投資保障需求。實現全行智慧櫃檯全覆蓋,主要業務遷移率超90%。發佈新版手機銀行,以客戶畫像精準打造個性化場景,以國內首個投融資一體化“智慧投顧”幫客戶管錢,以生物識別“黑科技”讓賬戶更安全。
消費金融正成為零售信貸新藍海。2018年,江蘇銀行聚焦客戶消費金融需求,在嚴格控制風險的基礎上提升消費貸佔比,2018年末消費貸餘額1056億元,佔零售貸款比例超過39%,2019年新增471億元,增幅超過80%。
截至報告期末,江蘇銀行消費貸款授信客戶突破70萬戶,財私客戶增幅超40%。在第二屆中國零售金融創新?實踐大獎評選中,獲評“十佳城商行零售銀行”和“江蘇省最佳零售銀行”獎項。
深化綜合金融服務,新的業務增長點加快形成
近年來,江蘇銀行積極打造“輕型銀行”“交易銀行”,綜合服務水準不斷提高。2018年,江蘇銀行亦圍繞企業多元化金融需求,努力以綜合金融服務助力實體經濟轉型升級,拓寬了自身業務來源。
報告期內,江蘇銀行資管業務持續穩健發展,連續四年榮獲證券時報“城商行投行君鼎獎”。理財凈值化轉型有序推進,凈值型理財産品中80%以上符合資管新規要求,理財業務連續十二個季度獲評《普益標準》“資産管理綜合能力評價”國內城商行第一名。
2018年,江蘇銀行託管規模2.2萬億元,增長18%,收入逆勢增長34.7%,公募基金託管規模城商行第一。金融租賃凈利潤同比增長36.6%,投放結構不斷優化。票據直貼發生額增長56%,成為上海票交所“票付通”首批試點金融機構。資金營運中心2018年實現獨立持牌運營,理財子公司設立工作有序推進,專業創造價值的模式愈加清晰。
江蘇銀行國際業務發展質效穩步提升,跨境金融在城商行板塊繼續保持領先。2018年實現國際結算量1360億美元,同比增長10%;自貿區業務穩步發展,總資産217億元,較年初增長51%。成功打造新一代國際結算智慧平臺,開啟跨境業務智慧新時代。把握“一帶一路”戰略機遇,落地“一帶一路”項目31個,是上年的2.4倍。該行連續第九年在執行外匯管理規定考核中被評為A類行。
江蘇銀行是國內第二家、城商行首家“赤道銀行”,搭建了包含“基礎信貸、綠色基金、碳金融、特色化融資”四個板塊的完整綠色金融産品體系。2018年末,該行綠色信貸餘額796億元,較年初增長18.3%,綠色信貸貸款佔對公貸款比例提升至12.9%,綠色信貸餘額和佔比雙居省內第一。
江蘇銀行積極推進涉農金融服務,聯動涉農機構、對接農業龍頭企業和産業富民項目,涉農貸款增速超全省同業均值。大力服務鄉村振興和脫貧攻堅,報告期內涉農貸款新增217億元。2018年起,安排3000萬元黨費在蘇北50個村部建設黨群服務中心,並通過“滴水?築夢”圓夢助學活動,3年共計720萬元資助1200個低收入家庭貧困生完成高中學業,既扶貧又“扶智”。
剛剛過去的2018年,江蘇銀行在服務好經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積極推進自身供給側改革,綜合實力不斷增強。制定新一輪五年戰略發展規劃,指明瞭未來5年的進化路徑,為未來發展錨定了方向。
央廣網記者了解到,2019年,江蘇銀行將進一步推動自身供給側改革,加快建設“智慧化、特色化、國際化、綜合化”的服務領先銀行,以穩中有進、穩中有新、穩中有為的新成績,向新中國成立70週年獻禮。(央廣網 編輯 楊守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