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江蘇軍團”彰顯澎湃科創力量
新華日報  2020-01-15 14:44:39

  原標題:我省55項通用項目獲國家科學技術獎“江蘇軍團”彰顯澎湃科創力量

(要聞 三吳大地南京 移動版)“江蘇軍團”彰顯澎湃科創力量

揚州大學劉秀梵院士團隊在實驗室

(要聞 三吳大地南京 移動版)“江蘇軍團”彰顯澎湃科創力量

南京大學環境學院李愛民教授

(要聞 三吳大地南京 移動版)“江蘇軍團”彰顯澎湃科創力量

蘇州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血液科團隊

  日前,在北京舉行的2019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江蘇軍團”群星閃耀:共有55項通用項目和1名人選獲獎,其中江蘇單位主持完成項目22項、參與完成項目33項,1名人選獲得國際科技合作獎,獲獎總數和主持獲獎項目數繼續位居全國前列、省份第一。

  55個通用項目中,自然科學獎3項、技術發明獎10項、科技進步獎42項,在基礎研究、前沿創新等領域展現了江蘇最強科技實力。這些獲獎項目緊扣經濟發展和民生急需,勃發出澎湃的科技創新力量。

  造福患者,江蘇仁醫取得創新成果

  血液系統疾病和心血管病及自身免疫性疾病一直以來都是人類健康的殺手,由於診治困難,難治患者病死率高,造成沉重的社會負擔。江蘇仁醫不懼艱難,歷時多年開展臨床轉化研究,取得一系列創新成果,為患者造福。

  由蘇州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血液科與蘇州大學完成的《血液系統疾病出凝血異常診療新策略的建立及推廣應用》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蘇州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血液科主任、中華醫學會血液學分會主任委員吳德沛作為第一完成人,接受了頒獎。

  “項目發現了血小板活化的兩類新分子及其信號分子,為抗栓治療提供了新靶點。”吳德沛説,以往出凝血異常原因未知,現在闡明瞭新機制,就相當於找到了解鎖的鑰匙。同時還建立出凝血異常診斷新技術,應用原創的“蘇州系列”單抗開發診斷試劑盒,發現了一系列出凝血異常診斷新標誌,獲得廣泛應用並寫入國際指南和方法學目錄,提高了我國在領域內的國際影響力。

  針對難治性血小板減少、惡性血液腫瘤合併DIC及造血幹細胞移植後出凝血異常等高危難治疾病,吳德沛所在團隊建立了一系列治療新方案,顯著提高了療效和生存率。上述成果推廣應用至北京、天津、上海、廣州等三甲醫院,獲得了廣泛的社會效益,顯著提升了我國血液系統疾病出凝血異常診療水準,改善了患者總體預後。

  南京大學醫學院附屬鼓樓醫院副院長孫淩雲牽頭的“異體間充質幹細胞治療難治性自身免疫病的關鍵技術創新與臨床應用研究”項目獲得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自身免疫病發病率高,病因不清,治療困難,死亡率高。”目前主要用糖皮質激素及免疫抑製劑治療,生物製劑治療費用高,感染發生率高,仍有1/3的難治性患者治療無效,2~5年死亡率高達35%-45%。該項目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等支持下,歷時20年,針對自身免疫病的發病機制和有效治療方法進行了系列攻關研究,發現了自身免疫病發病的新機制,創建了難治性自身免疫病多模式治療新方法。異體間充質幹細胞移植治療難治性重症系統性紅斑狼瘡及其他自身免疫病為國內首創、國際領先。

  研究成果不僅豐富了自身免疫病發病機制的基礎理論,而且為難治性自身免疫病的治療開闢了新的途徑,解決了部分難治性患者常規治療無效的難題,具有重要的科學價值和潛在的臨床應用前景,引起了國內外同行的高度關注。該方法已推廣應用到30多家省內外單位。項目組取得一系列重要科研成果,在國際風濕病學界、移植學界有重要影響,有力推動了江蘇風濕病學在全國乃至國際上的影響。

  《中醫脈絡學説構建及其指導微血管病變防治》獲得2019年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這也是2019年生命科學領域唯一獲得一等獎的項目。江蘇省人民醫院曹克將教授、李新立教授參與了該項目的臨床驗證部分研究。

  “心血管病死亡率居首位,佔居民疾病死亡構成的40%以上。”曹克將介紹,現有室性心律失常的藥物治療普遍存在療效差、副作用大的問題,均不能有效治療室性心律失常,且可能增加死亡率。

  近年來,曹克將揭示了微血管病變是一個包括微血管內皮細胞為核心和啟動因素,血液成分、神經體液調節共同參與心、腦、腎這些臟器細胞結構功能損傷的多維時空、動態演變的複雜網絡病變規律,為心功能不全伴室性早搏提供新藥物,填補竇性心動過緩伴室性早搏快慢兼治、整合調律的藥物治療空白,明顯提高慢性心力衰竭臨床治療效果。實驗證實,保護微血管內皮細胞就是治療臨床心腦血管病這些臨床重大疾病的關鍵機制。

  敢於顛覆,新材料技術解決新問題

  新材料指新近發展或正在發展之中的具有比傳統材料的性能更為優異的一類材料。縱觀歷史,新的材料誕生都伴隨著顛覆性技術的出現,從而推動産業的變革和國民經濟的升級。江蘇科學家深耕新興材料,攻克一系列材料領域“疑難雜症”。

  高性能特種粉體材料是國防裝備和民用高技術産品中的關鍵原料。但是由於硬度高、脆性大、性能對加工狀態敏感等問題,採用傳統材料加工技術難以製備成可以使用的零件,成為我國許多國防裝備和民用工業領域發展的瓶頸。江蘇精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鄔均文參與研究“高性能特種粉體材料近終形製造技術及應用”項目榮獲2019年度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他告訴新華日報記者,該項目攻克了特種粉體原料製備、精密成形和組織性能調控三大技術瓶頸,完全自主實現全自動化生産,該項目授權發明專利60項。近3年,項目新增銷售54.09億元,新增利稅7.05億元。

  東南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劉加平教授團隊負責的“現代混凝土開裂風險評估與收縮裂縫控制關鍵技術”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有數據統計,施工期80%的開裂都與混凝土的“收縮”有關,有效抑制“收縮”,就能提升混凝土結構的抗裂性。“我們研發出成套抗裂技術,包括開裂風險預測方法和軟體、抗裂功能材料及應用技術體系。”該項目介紹人李華拿出兩瓶試劑向新華日報記者展示,這兩種“功能性材料”——混凝土水分蒸發抑製劑和水化溫升抑製劑,分別能夠噴塗于未硬化混凝土表面或摻進混凝土中,可以減少混凝土收縮,起到抗裂的效果。

  “混凝土水分蒸發抑製劑就像給建築面涂了一層防護的‘雪花霜’‘保濕液’。”李華向新華日報記者打了個生動的比方。據悉,該項目發明的測試方法已被20多個國家的科研機構採用或借鑒,成果應用於蘭新高鐵、港珠澳隧道沉管、地鐵車站等100余項重大工程,實現了地下空間、隧道等無可見裂縫,推動了現代混凝土裂縫控制由被動修復轉變為主動防治。

  創新為民,關鍵技術帶來可觀經濟效益

  在江蘇獲獎項目牽頭完成單位中,高校方陣實力最足。來自高校的科學家發揮“智庫效應”,用厚實理論和實踐應用産業解決重大技術需求,産生重大經濟效益。

  南京大學牽頭的“淮河流域閘壩型河流廢水治理與生態安全利用關鍵技術”項目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項目主要完成人之一、南京大學環境學院李愛民教授從小就對水有著特殊的感情。作為國家“十二五”重大水專項淮河項目負責人,李愛民10多年治淮,付出無數心血,摸索出一條越來越清晰的創新之路。

  治理淮河,國內外沒有任何成功經驗可以借鑒。“治理淮河,必治沙潁河;欲治沙潁河,必治賈魯河。基流匱乏,加上八成補給水來自污水排放,讓賈魯河治理成為世界性難題,找準藥方並不容易。”李愛民回憶説。

  理論和實踐的空白意味著巨大的挑戰。10多年來,李愛民經常奔走在出差路途中,許多應急污染事故處置現場,常常能見到他的身影。“為什麼企業排污都達標,但河水仍然不乾淨?”李愛民分析認為,每條河的凈化能力不一樣,污染源種類、污染程度也不相同,排污標準也不相同。在長期調研中,李愛民率先提出基流匱乏型河流“三級控制、三級循環、三級標準”的治理模式,有效改善了賈魯河的水質。

  10多年來,李愛民及其團隊在控源減排上突破10多項關鍵技術,獲國家專利200多項。其中,以磁性樹脂吸附為核心的再生水回用技術打破國外壟斷,以效率高、能耗低、抗衝擊負荷能力強等優勢躍居國際先進行列。他研發的系列磁性樹脂及旋流流化床處理工藝,突破廢水處理瓶頸,連續兩年獲中國優秀專利獎。這一創新成果在全國10多個省份、近百家企業得到應用,每年處理化工廢水近億噸,從廢水中回收化工原料約4萬噸,價值約2億元,“廢水裏撈金”成為現實。

  中國礦業大學朱真才教授作為第一完成人完成的複雜地形下長距離大運力帶式輸送系統關鍵技術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朱真才介紹説,帶式輸送是煤炭、金屬與非金屬等礦山物料運輸的主要方式。傳統帶式輸送系統難以適應複雜地形下長距離大運力物料輸送的要求,多采用接力運輸方式,轉載次數多、故障點多、污染大,不能滿足國家發展大型現代化礦山的戰略需求。而獲獎項目長距離大運力帶式輸送機在國際上處於領先或者先進的地位,它的運輸主體長達13.8公里,單條皮帶機的運輸主體優於國外。最大運力達到每小時5000噸,達到國際先進水準。在永磁驅動技術方面,在國際上是領先的;在斷帶保護的裝置制動時間響應方面,在國際上處於領先地位;在皮帶機發生斷帶事故時,能夠在1秒之內實現制動。

  該項目實現了我國複雜地形下長距離大運力帶式輸送系統的跨越式發展,引領了我國帶式輸送行業的技術進步。近三年産品累計銷售10.76億元。項目成果授權國外發明專利4項,中國發明專利32項、軟體著作權9項,發表SCI/EI論文17篇。

  南京農業大學周光宏教授和徐幸蓮教授團隊成果“肉品風味與凝膠品質控制關鍵技術研發及産業化應用”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該團隊歷時20年,圍繞長期制約肉品産業的技術瓶頸不懈攻關,摸清中式肉品風味“家底”,揭示了中式傳統腌臘肉製品風味形成機理,研發出現代加工工藝;闡明西式低溫肉製品凝膠形成新機制,研發出凝膠品質控制關鍵技術,解決了西式肉品“水土不服”的難題。

  目前,基因VII型新城疫滅活疫苗已轉讓7家獸醫生物製品龍頭企業,一期轉讓經費達5600萬元,已累計生産銷售75.1億羽份,生産企業獲得直接經濟效益2.5億元,在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推廣應用,為養殖企業增效50多億元,經濟效益顯著。自該疫苗應用以來,我國新城疫的發生數大幅下降,家禽病死率降低,有效減少了病死禽處理帶來的環境壓力,産生了顯著的社會和生態效益。(新華日報 記者 王 拓 王夢然)

責編:程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