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南京市水産養殖業走出綠色轉型之路
南京日報  2020-05-06 11:03:43

  原標題:河塘“變奏” 水裏“生金” 我市水産養殖業走出綠色轉型之路

  在南京江寧區秣陵街道,數百畝的水面泛起漣漪,水邊垂柳輕拂。這邊的遊客在水邊靜靜垂釣,那邊的遊客在燒烤園、果園裏大飽口福……幾年前,這裡還是一塊光禿禿的魚塘,如今恰如遊客絡繹不絕的“公園”。守著這塊魚塘多年的王家祥,也擺脫了普通養殖戶的身份,搖身一變成了哪吒河農業生態休閒觀光中心的老闆,年收益達160萬元。

  根據近期出臺的《南京市養殖水域灘塗規劃(2019-2035)》,全市包含長江、固城湖、石臼湖、秦淮河、滁河等在內的近四成水域灘塗被劃為禁養區。南京日報記者了解到,南京市計劃到2020年底禁養區內水産養殖將全面退出。 

  這是南京市貫徹落實國家推進水産養殖業綠色發展要求的舉措,水産養殖也將告別“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粗放型發展模式。而退出後如何謀劃下一步的漁業發展?南京日報記者探訪發現,南京已經走上了水産養殖業綠色轉型的探索之路,“遊”進了産業升級的廣闊天地。 

  王家祥是2009年開始加入水産養殖行業。“剛承包下來的時候,魚塘內淤泥過厚,水深不足40釐米,塘埂大部分已經倒塌。”三年裏,王家祥發現傳統漁業養殖關鍵要拼産量,算上人力成本、養殖成本很難形成競爭優勢。 

  不止王家祥,歷史上江寧就有從事漁業生産的傳統。江寧區農業農村局漁業漁政科科長陳曉俊介紹,最高峰時江寧區水産養殖面積達18萬畝,水産品總量達到7萬多噸。 

  大面積的傳統水産養殖帶來的弊端逐漸暴露出來。“傳統的高密度水産養殖方式,將大量的殘餌和糞便排入水體,導致養殖池水富營養化。此外,由於每年都要清塘,不經過凈化的尾水肆意排放,不僅惡化了水環境,而且還降低水産品的産量和品質。”陳曉俊説。 

  近幾年,南京市開始實施長江、秦淮河退捕、退養、漁民上岸工程,江寧區借勢推動漁業産業轉型升級,走綠色發展之路。王家祥也在區漁業部門的幫助下轉型發展,做起了都市型休閒漁業。

  在320畝觀光中心裏,有一個30畝的凈化區,有沉澱池、曝氣池、凈化池等區域。據介紹,這套凈化系統利用物理過濾、化學吸附、植物過濾及微生物作用等方法,有效去除水産養殖尾水中的氮、磷等元素,去除一定的生化需氧量、化學需氧量和微小懸浮物,具有較好的凈化能力。 

  水環境變好了,生態環境好了,王家祥借勢建起了親子園、燒烤園、射箭場、百禽園、果園、農家樂、客房等旅遊觀光休閒配套設施,把原先的一片荒蕪之地,變成集休閒、娛樂、旅遊、度假為一體的休閒場所。 

  “因為靠近城區,交通便利,配套設施也很齊全,2018年接待遊客達7萬人左右,年産值800多萬元,年利潤160萬元。”王家祥説。 

  從2018年至今,江寧區級財政拿出8000多萬元,對全區所有百畝以上連片養殖池塘進行生態化改造,現如今池塘水質普遍比以往好了,魚也更健康了。兩年來,全區創建國家漁業健康養殖示範場20個,健康養殖面積5500畝,創建數量位居全省前列。 

  漁業轉型升級的道路不止一條。陳曉俊告訴南京日報記者,除了利用區位優勢發展都市休閒漁業,江寧區還依託科研院所的力量優化産業結構,引進新品種、推廣新技術。 

  現如今,水産養殖中價值相對較高的便是觀賞魚了,其中又數錦鯉最為昂貴。“傳統漁業是産量決定效益,而觀賞魚是精品決定效益。”江蘇省淡水水産研究所祿口基地主任李瀟軒介紹,目前市場上好的錦鯉都是以萬計價,最貴的能有幾十萬一條,養殖産業的附加值大大增加,“錢”景廣闊。目前觀賞魚産業在江寧已經小有規模。 

  南京漁業高品質發展還體現在正在從小、零、散加速向規模化、標準化方向發展。高淳區從養殖戶手上流轉養殖水面,統一規劃、統一設計、統一組織建設,中國螃蟹城、科創中心、苗種基地建設、池塘生態化改造等22個項目正在緊張建設之中,建成後,將形成功能齊備、設施先進、生産主體規模經營的國家級現代農業産業園區。 

  南京市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介紹,隨著水産養殖生産空間佈局得到優化,將有助於更好地踐行綠色發展理念,推行生態健康養殖制度,發揮水産養殖業在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中的生態服務功能,大力發展優質、特色、綠色、生態的水産品。水産養殖業的轉型升級,不僅讓青山綠水重回身邊,同時促進減量增收,帶動漁業産業興旺、漁民生活富裕。 (南報融媒體記者 翟羽 王麗華)

責編:宋姝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