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今年129萬畝水稻插秧近尾聲,新品種為穩産增效奠定基礎 良種青苗插滿田 靜待七月稻花香

近日,在和鳳鎮的谷豐農機專業合作社,社員們正忙著插秧苗。南報融媒體記者 杜文雙 攝
南京日報記者從南京市農業農村局獲悉,截至6月19日,南京市水稻插秧工作已完成89%。紮實做好“六穩”工作、全面落實“六保”任務,2020年南京水稻種植面積129萬畝,較2019年增加8萬多畝,並利用大機械、新品種為糧食穩産增效奠定堅實基礎。
民以食為天,糧食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基礎。穩定糧食生産,秋糧是大頭,南京各地全力以赴組織農機搶時搶墑播種。
梅雨晴時插秧鼓,6月19日,南京迎來晴好天氣,水稻種植戶抓住有利時機搶種最後一點秧苗。在溧水區谷豐農機專業合作社一處機插秧現場,幾臺高速水稻插秧機在機手的熟練操作下往來穿梭,留下一排排栽插整齊的水稻秧苗。溧水和鳳鎮農服中心主任俞同軍介紹,2020年和鳳鎮水稻種植面積4.37萬畝,比2019年新增2300畝,“預計全鎮水稻插秧工作這兩天就要結束了。”
六合是全市最大的糧食主産區。該區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介紹,2020年六合區水稻種植計劃是54萬畝,比2019年多4.05萬畝,做到應耕盡耕、應種盡種。截至6月18日,水稻已播栽51萬畝,生産進度完成94.5%。
除了擴大適播面積,選擇高産的水稻品種也很重要。在江寧區淳化街道周子育秧中心,南京日報記者看到成片的水稻秧苗長勢喜人,正等待播種。
2020年淳化街道試種了600畝再生稻品種“豐兩優香一號”。4月20日就開始育苗,比別的水稻品種提前了一個月。“預計8月20日左右可以收割第一茬,接著再等60天能收第二茬。”淳化街道農服中心農藝師王志強説,一想到再生稻畝産能比以前增加500斤,充滿期待。
在早前的江蘇省水稻機械化種植現場推進會上,江蘇省農業農村廳副廳長沈毅表示,“與小麥、玉米相比,水稻生産綜合機械化水準還不高,種植環節機械化水準更低,是制約農機化轉型升級的突出短板和弱項。”攻克水稻種植機械化這一歷史性難題,是江蘇農業人的夙願。
“這座9100平方米玻璃大棚是一期工程育秧中心,對面是烘乾中心。稻米脫殼加工廠房和冷藏倉庫正在建設中……”王志強全年絕大多數時間都在淳化現代化農業示範園區工作,他正見證著南京糧食生産從育種、收糧到脫殼儲存全程機械化進程。(南京日報融媒體記者 翟羽)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