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城市遠洋       |        直觀中國       |         原創        |        視頻               融播報              房産        
長江南京站潮位漲至10.39米
2020-07-23 10:10:27來源:新華日報編輯:羅毅責編:路晶森

  原標題:全省45站水位超警超保 長江南京站潮位漲至10.39米

 

 

  長江南京站潮位漲至10.39米

7月21日,受上游來水和天文潮影響,長江南京站潮位持續超警戒。當天9時45分,南京站潮位達到10.39米。 新華日報記者 趙亞玲攝

  7月21日,江蘇省自南向北出梅,入梅以來,全省累計雨量550毫米,為常年梅雨期降雨量的2.68倍。其中,淮北地區499毫米,江淮之間509毫米,沿江蘇南604毫米,均在歷史同期前列。全省水情形勢嚴峻,當前35條河(湖)、共計45站水位超警超保,主要分佈在太湖、沿江、秦淮河、固城湖、石臼湖、水陽江、滁河等地區。

  長江大通7月21日7時水位16.03米、流量7.62萬立方米每秒,分別上漲0.04米、400立方米每秒。21日9時45分,南京潮位漲至10.39米,較20日最高潮位上漲0.07米。太湖水位上漲較快,21日7時4.78米。蘇南運河丹陽以下全線超警。固城湖12.25米,上漲0.19米;滁河曉橋11.54米,下降0.44米;秦淮河東山10.47米,下降0.15米;石臼湖12.32米,下降0.49米;水陽江水碧橋13.18米,水位基本維持。淮河上游相繼啟用蒙洼等7個滯洪區。21日7時,淮幹吳家渡流量6960立方米每秒,增加380立方米每秒;洪澤湖蔣壩水位12.48米,上漲0.08米。據氣象部門預測,出梅後,江蘇省仍多降雨過程,淮河以南地區雨量較前期有所減弱,但沿淮和淮北地區未來一週有兩次較強降水過程。

  當前,長江南京段、太湖、石臼湖維持洪水紅色預警;長江江蘇段(不含南京段)、秦淮河、蘇南運河無錫段、固城湖維持洪水橙色預警;蘇南運河常州、蘇州段和滁河江蘇段維持洪水黃色預警。

  江蘇省水利廳繼續科學調度水利工程全力排水。一是全力排放太湖洪水。太湖出湖口門太浦閘、望亭立交、瓜涇口排水流量分別為762立方米每秒、60立方米每秒、109立方米每秒,19日沿江口門排水量約1.6億立方米。二是搶排秦淮河洪水。利用秦淮河水位高於長江的時機,秦淮新河閘、武定門閘排水流量分別為209立方米每秒、253立方米每秒。三是預騰洪澤湖庫容接納上游洪水。洪澤湖三河閘已經敞泄,泄洪流量5230立方米每秒。駱馬湖嶂山閘泄洪528立方米每秒,裏下河地區沿海五大港閘及高港樞紐抽排水流量1264立方米每秒。四是強化大中型水庫洪水調控,調度太湖和沿江地區8座超汛限大中型水庫泄洪。五是貫徹落實太湖超標洪水應急調度方案,長江、水陽江、滁河、秦淮河等做好超標洪水調度的準備。

  入梅以來至20日,全省累計投入巡查66.72萬人次,其中20日7.93萬人次。江蘇省防指在沿長江、沿太湖周邊共現場儲備防汛塊石44.78萬噸。20日,江蘇省防指調出1.86萬噸防汛塊石支援鎮江、南通處置洗坍江段;累計調出塊石2.86萬噸。全省累計投入或前置塊石7.98萬噸、土工布47.11萬平方米、防汛袋452.28萬隻、各類搶險設備5648台套;累計投入抗洪搶險人員15.32萬人次,當日搶險人員0.44萬人、前置後備人員1.89萬人;江蘇省消防救援總隊1950名指戰員與中國安能常州分公司200名搶險骨幹力量繼續在重要防洪區域前置備勤。截至20日,全省累計轉移撤離19267人,20日當日新增轉移撤離300人。

  下一步,江蘇省防指將繼續密切關注雨水情變化,加強會商研判,細化部署防禦措施,及時調度應對。沿江和蘇南地區:強化太湖地區超標洪水調度,利用降雨間隙,調度沿江沿太湖口門能排盡排;強化長江、太湖及支流河湖巡堤查險和河勢監控,加大水利技術支撐保障力度,一旦發現險情立即督促地方組織搶險,防止釀成大險;強化長江洲島和危險地帶人員撤離轉移,設防標準不足的督促地方做好撤離準備。淮河超保洪水:調度運用好水利工程,在淮河入江水道全力行洪的基礎上,用足蘇北灌溉總渠、廢黃河的分洪能力,相機加大分淮入沂分洪能力;做好淮河入海水道行洪準備,強化行洪河道的巡堤查險,督促地方前置搶險物資和搶險隊伍,切實保障行洪安全。裏下河和淮北地區:充分運用好下排、上抽等手段,全力排除裏下河地區澇水;精細調度、精準調控,確保駱馬湖水位不超過汛限;強化水庫汛限水位監管,督促各地嚴格按照批准調度方案執行,確保水庫防洪安全。(新華日報 作者 吳瓊)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