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城市遠洋       |        直觀中國       |         原創        |        視頻               融播報              房産        
借助數字化傳播 江蘇越來越多年輕人成為“新戲迷”
2022-02-21 10:04:56來源:新華日報編輯:陳小雨責編:周經韜

  原標題:借助數字化傳播,越來越多90後00後開始成為“新戲迷”——傳統戲曲,如何踏“浪”前行

借助數字化傳播,越來越多90後00後開始成為“新戲迷”——  傳統戲曲,如何踏“浪”前行

蘭蘭舟

借助數字化傳播,越來越多90後00後開始成為“新戲迷”——  傳統戲曲,如何踏“浪”前行

邊靖婷、楊淅

借助數字化傳播,越來越多90後00後開始成為“新戲迷”——  傳統戲曲,如何踏“浪”前行

王彬彬

  當傳統戲曲遇上數字化浪潮,當悠久傳承遇上創意十足的“90後”“00後”,會碰撞出怎樣的火花?江蘇省有這樣一批青年戲曲愛好者、傳播者,他們忙碌在大屏、小屏、直播間和戲曲舞臺,在年輕人中圈粉無數。他們“破圈”的密碼是什麼?新華日報記者走進他們的戲曲天地,請他們一一道來。

  跨界混搭 “京腔+國風”火遍全網

  年輕人究竟愛不愛看戲?2021抖音非遺戲劇數據報告顯示,“90後”“00後”成為抖音聽非遺戲劇的主力,佔總觀眾的52%。至2021年11月,非遺戲劇視頻累計播放600億次,累計獲讚22億次——如此龐大又年輕的受眾群體,在傳統戲劇領域裏,簡直不可想像。

  報告還顯示,非遺戲劇在抖音受熱捧的同時,戲劇跨界也應運而生。在統計的非遺戲劇視頻中,戲劇和國風歌曲、變裝、漫畫、説唱、書法經常混搭。“90後”“00後”在網絡上將傳統戲曲唱出新玩法,吸引更多年輕人的目光和參與。

  2021年4月,上海戲劇學院京劇表演專業5位“00後”女生,用京劇聲腔翻唱古風歌曲《赤伶》,一舉走紅。視頻在抖音平臺獲讚破2000萬,五人組合“416女團”就此成功出圈。如今,其中兩人邊靖婷、楊淅正式入職江蘇省京劇院成為京劇演員,並在2月15日線上播出的“蘇韻流長”2022江蘇元宵京劇演唱會中精彩亮相。

  2月16日,新華日報記者來到江蘇省京劇院的排練場,見到了這兩位00後姑娘。“我從小就愛國風歌曲,學京劇之後就喜歡用京腔翻唱一些好聽的歌曲。”專工京劇老旦的邊靖婷2017年就開始玩抖音,算是短視頻大潮中的首批弄潮兒。點開她的抖音主頁,除了搞笑風格之外,幾乎都是京劇老旦聲腔翻唱國風歌曲的視頻。專工程派青衣的楊淅的抖音視頻中很多都是漢服造型和婀娜多姿的戲曲旦角指法。

  2019年9月,結束了一堂基功把子課後,兩人坐在上戲的教室裏合作了一段國風歌曲《關山酒》,用京劇老旦聲腔和程派青衣聲腔一人一句對唱。“那時沒多想,就覺得好玩,於是一拍即合,就用手機自帶的耳機線在全民K歌裏錄的,效果很一般。”意料之外的是,很快《關山酒》的點讚數突破百萬,“就這樣火了”,兩個小姑娘很開心。

  自那之後,兩人經常合作錄歌,邊靖婷負責選曲,楊淅負責選行頭。在她倆的帶動下,宿舍裏其他女生也加入進來,這才有了後來的五人合體。

  如今,她們有了自己的觀眾群。對於“你為什麼喜歡傳統戲曲”這一問題,群裏瞬間收到很多網友的留言。網友“梧桐”説,自己愛的是傳統戲曲的唱腔,每個地方劇都有自己的特色,結合地域習慣和特色,細細品味,百轉千回,越品越有意思。網友“集市”説,千百年的傳承是戲曲最迷人的地方,透露出中國人骨子裏的驕傲。對此,邊靖婷表示,讓自己最有成就感的是自己的視頻能夠激發觀眾對京劇的興趣。楊淅説,很多觀眾看了視頻後,主動去搜索京劇,知道了很多京劇名家,發掘出新的愛好,成了票友,讓自己很開心。

  “416女團”的成功,並非一夜爆紅,也不是為了出圈刻意為之的策劃炒作,一切都源自她們對傳統文化、國風音樂、國粹京劇的真心熱愛。而這樣的真心熱愛,也感染和帶動眾多同齡人走近戲曲,接觸國粹。

  抖音非遺戲劇報告也指出,“正是非遺戲劇創作者、喜歡戲劇的觀眾,共同掀起戲劇熱。一方面,非遺戲劇創作者用自己的方式詮釋戲劇藝術的魅力;另一方面,網友在觀看、點讚、評論的過程中感受到國粹之美。”

  網友“程先生”表示,“416女團”通過短視頻激發年輕群體對於京劇藝術的關注和了解,成為潛在受眾,有利於戲曲文化的傳承和創新,“從台下十年如一日的苦練,到臺上迸發出的驚艷,她們給我們展示的是年輕人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

  互動直播 讓聽戲成為每天的習慣

  當網絡直播、短視頻等方式洶湧襲來,又一批傳統戲曲的布道者開闢了互動直播的陣地,讓戲曲無處不在,讓聽戲成為年輕人的日常習慣。

  “刁德一,搞的什麼鬼花樣!”“他們到底是姓蔣還是姓汪?”2月16日晚,進入“子佑戲曲”抖音直播間,京劇《沙家浜》經典唱段《智鬥》正進入最高潮。“90後”主播王彬彬一人分飾三角,時而高亢嘹亮,時而渾厚深沉,時而細膩婉轉,把阿慶嫂的沉著冷靜、刁德一的詭計多端、胡傳魁的草包形象演繹得惟妙惟肖。一眾票友們在彈幕裏連連叫好,不一會兒直播間的點讚熱度躥升至30萬。

  “2008年暑假,剛剛高三畢業的我偶然看到錫劇泰斗王彬彬去世的消息,這才發現我竟然和這位大師同名,我和戲曲的緣分也從這裡開始,這一唱就是14年。”王彬彬告訴記者。憑藉一把好嗓子,非科班出身的王彬彬成立了50多名戲迷票友組成的“子佑戲曲工作室”,漸漸也小有名氣。

  戲曲題材受眾面窄,觀眾大多以老年群體為主,線下叫好不賣座,無法吸引年輕觀眾,怎麼辦?王彬彬想到了短視頻平臺。2018年9月,王彬彬發了第一條視頻,手拿話筒在開封府前唱《鍘美案》唱段《包龍圖打坐在開封府》。2020年春節假期,王彬彬又開始嘗試直播唱戲,一時間直播間人氣爆棚,粉絲量猛增至近10萬,還有許多新晉年輕票友加入粉絲群,把聽戲當成每天的習慣。這讓王彬彬意識到,原來還是有不少年輕人喜歡戲曲的。

  引來流量,更要留住觀眾。後來,王彬彬還時常與不同劇種的演員連麥對唱,模倣不同的唱腔戲種,將表演片段剪輯成小段,力求把傳統戲曲玩出新花樣。在他看來,戲曲的傳承需要新鮮血液,需要精品力作,更需要找到繼承和創新之間的平衡點。“只有讓觀眾認可,他們才會喜歡戲曲,願意傳播戲曲,才能讓戲曲在大浪淘沙中歷久彌新。”

  “百戲之祖”崑曲的從業者也加快腳步,趕搭網絡流行快車。

  不到3個月時間就用29個作品收穫數萬粉絲,來自蘇州的青年崑曲演員“蘭蘭舟”火了。戲曲假發是怎麼弄的?崑曲演員的化粧包裏都有什麼?她用活潑有趣的視頻一一道來。在抖音上,她最“出圈”的視頻是《戲曲臺步那些事兒》,解密“臺步”是怎麼練成的。網友們的留言也十分歡樂:“我看過一個戲曲演員在舞臺上走路,跟飄似的。當時震驚了,我以為有輪子。”

  蘭蘭舟告訴新華日報記者,“之前在崑曲博物館演出,發現觀眾普遍年輕化,大家跟隨演員的情緒,會笑會落淚,這就是所謂演員與觀眾的‘共情’吧!”

  其實,江蘇省昆劇院更早一些就開始試水線上直播演出,和觀眾互動。2020年4月,省演藝集團昆劇院“春風入戲”崑曲線上演唱會在“全民K歌”APP上線,省昆老中青三代同堂,演唱會最高同時在線觀看人數超10萬人次。同年8月,由石小梅崑曲工作室和省昆聯合打造的崑曲《世説新語》系列在B站直播首發,變劇場看戲為“網絡追番”,網友邊看戲邊發彈幕,著實新鮮。

  努力破圈 激發新的文化想像

  曾幾何時,傳統戲曲觀眾的“老年化”傾向,引來業內不少憂慮。但如今,傳統戲曲的年輕觀眾越來越多,這股潮流,和當前流行的“古風”“國風”熱有關,和新媒體傳播手段有關,和更多戲曲人想盡辦法主動破圈的接續努力有關。

  著名京劇坤生王珮瑜在2022年B站首屆元宵晚會上,與阿蘭跨界合作,把戲曲唱段和流行樂相融合,全新演繹許嵩的《燕歸巢》,將團圓的內涵創新呈現。同一台晚會上,著名京劇花臉孟廣祿搭檔青年戲曲演員,以影視化的手法重現了《將相和》《定軍山》《鎖麟囊》等經典國粹,呈現了戲曲的不同行當和精神內核。

  無獨有偶,越劇當代領軍人物茅威濤在2022央視元宵晚會上,與首位虛擬越劇演員“上官婉兒”同臺獻藝,將跨次元玩出新高度。遊戲人物“上官婉兒”三年前跨界拜師茅威濤,成為越劇女小生。從遊戲虛擬世界中的越劇皮膚,到元宵晚會現場的全息技術的創新演繹,充分展現出越劇女小生的獨特魅力。

  戲曲名家頻頻嘗試與新媒體、二次元對接,名角大腕紛紛放下身段“就青年”,讓戲曲進校園、上網絡、覆蓋二次元。

  1月19日,“中華淮劇”在B站上傳了由我省淮劇演員陳澄用淮劇戲腔方言翻唱的《神女劈觀》,這是遊戲《原神》中的一段劇情過場動畫,短短數日便收穫140萬點播量,彈幕留言叫好一片。

  “互聯網時代,酒香也怕巷子深。”省文化藝術研究院青年學者宋婷表示,尤其是大數據無處不在的今天,人們往往只能看到自己感興趣的內容,容易陷入“信息繭房”,“想要做好新時代的文化傳播,讓更多年輕人認識到傳統戲曲的魅力,必須要學會利用媒介,學會抓熱點、‘蹭’熱度。”

  當然,傳統戲曲有哪些“變與不變”,各種創新是否會讓它們“變了味”,這個問題也客觀存在。不過,很多業內人士認為對此應當持包容態度:戲曲傳播,在“意”不在“形”。戲曲數百年來本身就是在不斷變化發展的,在不斷吸收時代文化精華、滿足百姓需求的改變中,戲曲才最終變得更加豐富和迷人。

  省戲劇文學創作院的青年戲曲編劇俞思含除了進劇場看戲,還會在微信、微博、抖音的視頻號平臺上關注致力於傳播戲曲元素的博主。“這是一種很好的傳播破圈模式。傳統戲曲與新媒體深入融合,既能為新媒體平臺帶來令人耳目一新的高品質內容,也能令戲曲更高效、流動地傳播給廣大人群,並基於大眾審美的變化,不斷豐富藝術表現形式風格。”

  站在新媒體傳播的大背景下,南京師範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網絡與新媒體系主任高山冰認為,這批青年人“出圈”的原因,主要是展演平臺變了,用戶閱讀習慣變了。在數字化浪潮中,戲曲展演和閱聽習慣呈現出主體的多元性、時空的交織性、媒介的融合性和形式的交互性等特徵,“年輕一代戲曲愛好者的熱情、創意以及對當下審美的理解與追求,遇上以視覺化、互動性、娛樂化見長的新媒體,特別是網絡直播、短視頻等方式的興起,兩者碰撞出時代的火花,傳統的藝術在交互性、沉浸式的展演中生發出新的文化想像,迸發出新的生命力。”

  中國傳統戲曲跨越千年走到今天,將以何種姿態繼續前行,為當前所關注。當下青年觀眾到底想要看到怎樣的戲曲文化,也值得更多探究。立於新媒體的滾滾潮頭,當代年輕人正用他們的智慧和理想構建出全新的文化譜係,以傳統文化為基礎,激發新的文化想像,讓我們一起展望並期待。(新華日報 記者 高利平 沈佳暄 顧星欣)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