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城市遠洋       |        直觀中國       |         原創        |        視頻               融播報              房産        
江蘇:鼎新革故 釋放“三新”經濟更強活力
2022-10-17 09:30:03來源:新華日報編輯:陳小雨責編:蔣碩

  原標題:江蘇經濟新舊動能轉換加速——鼎新革故,釋放“三新”經濟更強活力

  “三新”經濟,是指以新産業、新業態、新商業模式為核心內容的經濟活動的集合。省統計局統計數據顯示:2021年,全省“三新”經濟實現增加值28920億元,比2020年名義增長14.8%,相當於GDP的比重為24.9%,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27.6%,拉動GDP增長3.6個百分點。

  回望過去5年,江蘇“三新”經濟增加值佔GDP比重的不斷提高,不僅有效緩解經濟下行壓力,而且成為經濟高品質發展的“激活因子”,推動江蘇經濟新舊動能加速轉換。

  緩解下行壓力,成為經濟增長“穩定器”

  近年來,以網絡購物、直播電商、“無接觸配送”為代表的線上消費快速壯大,2022年8月,全省限額以上企業通過公共網絡實現商品零售額同比增長32.8%,高於全省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當月增速20.3個百分點。特別是電商等應用場景進一步下沉,也讓城鄉經濟進入穩步協調發展的良性區間。

  一大批新産業、新業態和新模式的快速涌現,改變著人們的生産模式和生活方式,提高經濟運行效率和社會整體福利。

  現代農業、現代服務業蓬勃發展。180多個10億元以上的縣域優勢特色産業、12家國家現代農業産業園、4個農業現代化示範區先後落地;無錫量子感知産業園、南京烽火通信活動總部基地、蘇州中城捷運總部基地等一批産業輻射力強、規模體量大的優質項目陸續建成。

  新産業、新産品也在強勁增長。2022年8月,江蘇省生産的工業産品中,光纖、工業機器人、智慧手機、碳纖維及其複合材料産量分別增長33.5%、40.2%、105.4%、195.6%,有力拉動了全省規上工業增加值的提升。

  省統計局相關人士分析,2021年我國經濟發展新動能指數為598.8,比2020年增長35.4%,這與江蘇省的情況大體一致。“三新”經濟已成為江蘇省緩解經濟下行壓力、加速傳統産業轉型升級、力保經濟高品質增長的重要“穩定器”。

  以“鼎新”促“革故”,持續深化供給側改革

  連日來,徐工重型5G全價值鏈智慧工廠內,機器人在高效運轉。“通過起重機轉臺智慧生産線設備看板,所有數據實時更新,交付週期縮短35%,人均産出提升70%。”徐工重型信息化管理部部長李忠福告訴《新華日報》記者。

  産業數字化熱潮涌動,得益於數字技術的迭代更新。産業鏈上下游全要素的升級、轉型和再造,傳統運營管理、業務模式、商業模式的變更重塑,都成為廣大傳統企業數字化發展的共同需求。“三新”經濟正在以超常速度塑造傳統産業。以2021年全省規上工業中數字産品製造業增加值為例,同比增長19.7%,比規上工業高6.9個百分點。

  以數字産業化和産業數字化為代表的數字經濟蓬勃發展,並與實體經濟不斷融合,成為“三新”經濟以“鼎新”促“革故”,引領經濟發展轉方式、調結構的典型場景。

  優存量,産業規模不斷壯大。9月7日,第九屆江蘇互聯網大會發佈的《2022數字江蘇發展報告》顯示,截至2021年底,全省數字經濟規模超5.1萬億元,位居全國第二,佔全國的11.8%,數字經濟核心産業增加值佔GDP比重達10.6%。電子信息製造業、軟體和信息技術服務業以及電信業收入分別達到3.56萬億元、1.15萬億元和1135.51億元,規模位居全國前列。

  擴增量,投資信心越來越強。眼下,江蘇與數字設備、數字産業緊密相關的行業投資快速增長,2022年前8月,全省10億元以上項目投資中,信息傳輸軟體和信息技術服務業與2021年同期相比增長20.6%,以數字經濟為基礎的投資力度不斷加大。

  在江蘇現代服務業智庫研究員李逢春看來,隨著新技術不斷演進升級,傳統産業轉型升級將呈現加速態勢,這就需要繼續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著力點,推進新型信息技術與製造全過程全要素的深度融合。比如,加大人工智能、AR/VR、工業機器人等前沿産業的高端軟體研發和應用,加快工業企業和設備“上雲”步伐,謀劃創建工業互聯網數據中心、新型互聯網交換中心等,助力催生新産業新業態新模式。

  夯實載體“基座”,完善“三新”經濟運行機制

  儘管“三新”經濟增加值在我國GDP中的佔比不斷提升,但相對經濟總量而言還是偏低,迫切需要規範與促進“兩手抓”,推動“三新”經濟走上健康發展快車道——省統計局設立了專項數據統計;省科技廳印發《江蘇省“十四五”科技創新規劃》,著重釋放科技工作者的創新活力;各地紛紛印發促進數字經濟發展的各類規劃和意見,促進新興産業持續發展。

  “要以打造公平有序的營商環境為手段,完善‘三新’經濟市場運行機制。”南京財經大學副校長張為付建議,政府部門應一邊努力打造市場機制活、服務效能佳、綜合成本低、投資環境優、企業獲得感強的國際國內一流營商環境,為“三新”經濟發展提供基礎保障;一邊進一步集聚創新要素,促進創新成果轉化,比如加快建設以“雲+網+端”為技術代表的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實施數字設施升級、數字産業融合、數字社會共享、數字監管治理、數字開放合作等工程,不斷更迭升級業態模式。

  企業作為創新主體的作用不容忽視。省工信廳技術創新處相關負責人表示,加強“三新”經濟載體建設,政府和企業應各司其職,政府部門在創新要素的全球流動、開放創新體系建設等方面為企業提供支持服務;企業則需要以高端化和國際化為導向,積極創建國家級企業研發機構,開展市場前沿技術研究,打造企業創新驅動發展的標杆,提升自身技術水準,政企攜手培育屬於江蘇的“阿裏”“華為”。

  李逢春建議,發展“三新”經濟要堅持獨立自主與開放合作相互促進,構建有機開放的國際合作關係,特別是大中型國企應做好模範帶頭作用,積極籌建合作聯盟,成為“走出去”發展的戰略主力軍,形成有利於企業開展國際化合作的環境。(新華日報 記者 李晞 許願 付奇)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