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城市遠洋       |        直觀中國       |         原創        |        視頻               融播報       |       輿情智庫            房産        
勇挑大梁 美好如“蘇”
2024-04-03 09:57:26來源:新華日報編輯:陳小雨責編:李誠

  原標題:在“推動高品質發展”系列主題新聞發佈會上看江蘇——勇挑大梁,美好如“蘇”

  4月2日,長安街邊玉蘭綻放,首都處處春意盎然。當天上午,國務院新聞辦舉行“推動高品質發展”系列主題新聞發佈會江蘇專場,一幀幀“江南春景”奔赴千里躍入北京——

  不誤農時不負春,綠油油的麥田間一派繁忙的春耕備耕景象,在高基數上持續推進增産,江蘇農人以新設備新技術新品種,守牢糧食安全這一“國之大者”。

  煙波浩渺,鷺飛魚躍,碧波萬頃的太湖迎來一年中“最美時分”。隨著治理深入推進,太湖已連續16年安全度夏,水質藻情創16年來最好水準,歌聲裏的“太湖美”照進現實,水清景美魚正歡。

  “你一句春不晚,我就到了真江南”,水韻江蘇成了遊客們心中的“詩和遠方”,春節期間,文旅部門統計文旅市場消費額佔全國的11.2%,位居全國第一。

  這是時代記憶中的魚米之鄉,溫潤美好的模樣依然清晰;這也是不負眾望的新江蘇,“強富美高”的奮進步伐從未停歇……

  挑大梁、作貢獻

  水滴石穿,不是因其力量,而是因其堅韌。江蘇始終篤實奮鬥,扎紮實實、踏踏實實,做最大的努力,爭取更好的結果。發佈會上,省委副書記、省長許昆林表示,2023年江蘇經濟增長是5.8%,比全國高0.6個百分點,對全國發展貢獻進一步提升,2024年要努力繼續保持這樣的態勢。

  鼓足幹勁。透過一組組數據構成的“賬面”,能觀察到江蘇扭住“穩”的關鍵點——

  十年來,全省地區生産總值連跨6個萬億級臺階,從2014年的6.51萬億元躍升至2023年的12.82萬億元,13個設區市全部躋身全國百強、5個城市經濟總量過萬億。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2.72萬元增加到5.27萬元,城鄉居民收入比從2.30:1降至2.07:1,是城鄉收入差距最小的省份之一。在經濟總量接近翻了一番的同時,單位GDP能耗、碳排放強度分別下降26.4%、30.9%左右。

  勇挑大梁。透過企業車間、街巷商鋪、港口碼頭看“人面、市面、基本面”,能感受到江蘇找準“進”的切入口——

  努力擴大有效益的投資。2024年前兩個月,江蘇規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9.6%,固定資産投資增長5.1%,其中民間投資增長5.6%,全社會對發展的信心、投資的信心不斷增強。

  激發有潛能的消費。2024年全省消費品以舊換新需求在700億元左右,汽車、家電、家居換新支持政策和清單即將出爐,努力讓消費場景多起來、人氣聚起來、市場旺起來。

  做強有活力的外貿。2024年力爭培育110個以上省級跨境電商産業園、15個跨境電商特色産業帶。蘇豪集團等5家省屬貿易企業合併重組,正在擴大全球貿易佈局,爭取更多外貿增量。

  從江蘇這一經濟“切面”看全國,恢復並非坦途,但向好的趨勢篤定。未來,險灘、難關,依然擺在眼前;眼下,定力、機遇,是攻堅克難的“密鑰”。

  許昆林回應記者關注的熱點問題,介紹工作思路——將堅持先立後破、因地制宜、分類指導,以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産業科技創新中心為牽引,促進科技創新和産業創新深度融合。

  以一域精彩,為大局添色。服務全國構建新發展格局,經濟大省有責任、有信心、有能力。省委常委、常務副省長馬欣回應記者提問時表示,江蘇將搶抓國家戰略機遇,充分發揮産業特色優勢,以“點”促“鏈”,以“鏈”帶“面”,大力推動創新鏈産業鏈供應鏈融合互動,塑造更多創新驅動引領型發展新優勢,重點抓好“一中心、一基地、一樞紐”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産業科技創新中心、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先進製造業基地、具有世界聚合力的雙向開放樞紐。

  江河湖海齊全,全國獨一無二。水,塑造江蘇“匯通江淮”的氣概,也給予江蘇“架橋開路”的先機。“水運的成本比較低,相當於鐵路的1/3,公路的1/7,而且更加綠色。”許昆林告訴記者,從2024年開始實施“水運江蘇”三年行動計劃,著力打造更具特色的“水運江蘇”,進一步降低全社會物流成本。到2025年全省二級及以上航道接近1100公里,形成長江幹線橫穿東西、京杭運河縱貫南北的二級航道“十字形”主軸,2000噸級船舶全天候暢行京杭運河江蘇段。

  走在前、做示範

  對江蘇而言,GDP增速是重要指標,但早已不是唯一指標。如何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中走在前、做示範,從發佈會上的“江蘇答題”中不難看到,除了規模、速度外,品質、結構更成為發展“關鍵詞”。

  把堅守實體經濟,構建現代化産業體系作為強省之要,江蘇正通過高端化、智慧化、綠色化“三劑養料”,在“量”的基礎上提“質”。副省長胡廣傑表示,讓傳統産業“發新芽”,2024年將實現規上工業企業數字化轉型啟動實施全覆蓋;讓新興産業“長成林”,將把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裝備等優勢産業打造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戰略性新興産業集群;讓未來産業“快生根”,將建立“前沿技術—場景應用—先導區”的未來産業創新體系,在新賽道上跑出加速度、塑造新優勢。

  2024年的“新春第一會”,江蘇專門聚焦産業科技創新。胡廣傑分享了一個案例:南京一家生産機器人的企業多年來保持10%以上的研發投入,持續加大伺服系統、控制器等關鍵核心技術攻關,連續4年成為國內工業機器人出貨量最高的企業,“我們培育的1474家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和241家製造業單項冠軍企業,主導産品在産業鏈關鍵領域實現補短板、填空白。”

  還景於民,算的是大賬;保護生態,謀的是長遠。細看江蘇的發展成色,綠色是最大的底色,副省長方偉帶來一幅太湖“只此青綠”的美好圖景。久久為功,重現“太湖美”,江蘇在該流域20282家涉磷企業建立“磷賬本”,累計實施生態清淤4900萬方,相當於再挖了70個揚州瘦西湖,在新一輪治理中還要再繼續清淤3000多萬方……“為太湖增添更多美麗色彩,江蘇責無旁貸。通過我們的接續努力,太湖治理一定能夠為‘淺湖深治、大湖永治’積累經驗,樹立起全國湖泊治理的標杆。”方偉説。

  蘇湖熟,天下足。自古太湖流域就是“天下糧倉”,如今魚米之鄉依舊唱響豐收之歌。糧食面積連續14年穩定在8000萬畝以上,總産連續10年穩定在700億斤以上,2023年達759.5億斤、創歷史新高,水稻單産突破600公斤、居主産省第一;以佔全國3.2%的耕地,生産了全國5.5%的糧食,實現人口密度最大省份口糧自給、還有調出餘地。“大家都知道江蘇工業強,同時我們也是農業強省。”馬欣給出的數據裏,飽含著對“江蘇田”的深情、對“興農人”的敬意,“未來,我們將實施糧食單産提升三年行動,對良種良法良機良田全要素一體優化,精準實施水稻、小麥、玉米等品類提産措施,力爭實現糧食大面積均衡增産增收。”

  聚合力、促發展

  春光催促著樹枝長出新的枝芽,勢頭、潛力、動能正在江蘇大地不斷積累、發生、澎湃。

  一年之計在於春,盤點收穫的同時,很多先行者已經“出發”。守信、重情的江蘇向來會以最真誠的態度,最廣闊的胸懷禮遇所有“奮鬥者”。“營商環境沒有最好、只有更好,我們將一體推進政策、市場、政務、法治、人文‘五個環境’建設,努力打造‘創業者樂園、創新者天堂’。”許昆林説,一方面打造更有“獲得感”的政策環境,以對企業的“心中有數”,做到對企業承諾的“説話算數”“説到做到”;另一方面打造更具“國際范”的投資環境,制定了保障外商投資企業國民待遇、提高外商投資企業外籍員工停居留便利度等18條含金量高的舉措,也將繼續對標高標準國際經貿規則,深入實施江蘇省促進和保護外商投資條例,讓江蘇成為全球最具吸引力和競爭力的投資目的地之一。

  乘風好去,長空萬里。早春江蘇的港口碼頭,汽笛聲此起彼伏,“經濟之船”于碧濤揚帆。“開放是江蘇的鮮明標誌,我們高水準對外開放的目標是建設具有世界聚合力的雙向開放樞紐。”方偉介紹,江蘇國內、國際貿易總額近10萬億元,港口貨物年吞吐量超35億噸、其中外貿進出口貨物量達到6億噸,分別佔全國的1/5和1/8,是國內國際雙循環的支撐點、融通點。

  “世界500強中有超過400家在江蘇投資,外資企業不斷提升投資能級,以實際行動表達對江蘇的堅定看好。”方偉説,面向未來將加大制度型開放力度,在江蘇更多匯聚全球的資金、技術和人才,塑造更高水準開放型經濟新優勢。

  人才是第一資源,高品質發展的江蘇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渴求人才,也比任何時候都更有條件、更有能力成就人才。

  江蘇歷來崇文重教,對人才無比珍惜,在吸引高校畢業生上向來不遺餘力。發佈會上,對高校畢業生傳來好消息、送出“大禮包”——江蘇將加密舉辦面向高校畢業生的專場招聘會,精心組織各級各類線上線下招聘活動,把江蘇的就業機會送到廣大高校畢業生身邊。與此同時,深入對接産業和企業的需求,持續優化支持政策,為畢業生搭建全週期的成長階梯,進一步加大教育、住房、醫療等方面資源供給,讓畢業生在江蘇能夠留得下、融得進。

  潮頭登高再擊槳,無邊勝景在前頭。2024年是新中國成立75週年,是實現“十四五”規劃目標任務的關鍵一年。關鍵之年,須要關鍵擔當、關鍵作為。沐浴著巨大溫暖的江蘇,必將牢記囑託、感恩奮進、走在前列,以釘釘子精神堅韌不拔推進各項工作,在高品質發展的道路上篤定前行。(新華日報 記者 王夢然 王拓)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