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城市遠洋       |        直觀中國       |         原創        |        視頻               融播報              房産        
【何以中國 運載韆鞦】大運河,千年濤聲回蕩新時代——寫在中國大運河申遺成功十週年之際
2024-06-21 10:03:19來源:交匯點新聞編輯:楊心怡責編:李勝蘭

  站在洪澤湖大堤上,眼前70多公里長的岸線水闊天青,浩瀚的湖水源源不斷地注入大運河。作為大運河江蘇段28處遺産要素之一,這段世界上最長最寬的人工河堤,如今已成為遊客們爭相打卡的網紅景點。它曾經的繁榮與變遷,都在2014年6月22日,被定格在世界歷史之中——中國大運河成功入選世界遺産名錄。

【何以中國 運載韆鞦】大運河,千年濤聲回蕩新時代——寫在中國大運河申遺成功十週年之際

皂河船閘是水上運輸“咽喉”,北煤南運的主通道,也是國內第一家日船舶通過量突破百萬噸的內河船閘。 新華日報·交匯點記者 張筠 攝

  一條大運河,半部中國史。790公里的大運河江蘇段至今仍千里通波,流經徐州、宿遷、淮安、揚州、鎮江、常州、無錫、蘇州等8座設區市,成為大運河河道最長、文化遺存最豐富、保存狀況最好和航運利用率最高的區段。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大運河是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産,是流動的文化,要統籌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2023年7月,總書記在江蘇考察時進一步強調,“江蘇要加強優秀傳統文化的保護傳承和創新發展,積極參與建設長江和大運河兩大國家文化公園。”

  滔滔運河水,十年奮進路。2024年是中國大運河成功申遺十週年,回首這十年,江蘇時刻不忘習近平總書記殷殷囑託,在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中肩負先行探索、示範引領的光榮使命。在頂層設計、遺産保護、治理修復、文旅融合等方面多方發力,新時代“運河號子”正在江蘇大運河兩岸悠揚響起。

  高位推動,人城河續寫共生記憶

  在與水結緣、因水而興的江蘇,大運河掌水脈之“經”,連江帶海、溝通南北,是江蘇大地上一把財富之“鑰”,是歷代大運河城市不斷崛起的繁榮密碼——

  一河通而百業興。時至今日,大運河江蘇段仍是京杭大運河通航條件最好、船舶通過量最大、經濟社會效益發揮最明顯的段落,年貨運量約5億噸,佔京杭大運河全線貨運量近八成。

  古今輝映,流金淌銀的大運河江蘇段沿線擁有國家歷史文化名城13座、中國歷史文化名鎮31座、中國歷史文化名村12座;列入世界遺産要素28個、遺産河段長度325公里;納入國家文物局《大運河遺産保護與管理總體規劃》的運河遺産遺存103處、非物質文化遺産103處,數量均為全線最多……

  人、城、河休戚與共,命運相連的獨特歷史文化結構,在江蘇大地催生出漕運文化、水工文化、鹽業文化、郵驛文化、工商文化等各具特色、豐富多彩的文化形態,成就了江蘇“水韻”“書香”的人文特色,塑造了江蘇的文化之魂。

  近年來,江蘇堅持把保護放在首要位置,突出活態傳承、合理利用,統籌推進大運河文化遺産保護、沿線名城名鎮保護修復、文化旅遊融合發展、運河航運轉型提升,不斷譜寫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的精彩篇章。

  在江蘇運河沿線8座城市中,蘇州是唯一以古城概念整體申遺的城市,有著2500多年曆史的蘇州古城也是最具代表性的大運河文化遺産之一。

  實踐中,蘇州圍繞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編制30余項專項規劃,開展運河保護、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相關領域的立法,以剛性的法治守護柔性的遺産文脈——注重整體保護,延續古城河街相鄰、小橋流水、粉墻黛瓦的歷史風貌,南宋《平江圖》呈現的城市格局千年未有大變。蘇州還積極應用數字技術讓遺産保護更加智慧,挖掘人城河共生文化底蘊。

  放眼全省,江蘇不斷出臺的法規、條例、規劃,創造了多個“第一”“唯一”,讓大運河保護傳承利用有了實實在在的保障和底氣。2020年,我省正式施行全國首部推動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的地方性法規《江蘇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促進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的決定》;2021年,以省政府名義出臺《大運河江蘇段核心監控區國土空間管控暫行辦法》。在全國率先制定出臺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1+1+6”規劃體系,包括《江蘇省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實施規劃》《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江蘇段)建設保護規劃》,以及大運河文化遺産保護傳承、文化旅遊融合發展、生態環境保護修復、河道水系治理管護、文化價值闡釋弘揚、現代航運建設發展等6個省級專項規劃。

  近年來,隨著一批具有重大影響和示範意義的建設保護項目陸續完成,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數字雲平臺等重大工程投入運營,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重點建設區建設任務進展可喜,形成了一批可複製推廣的成果、經驗,為國家全面推進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創造了良好條件。

  多維傳承,文化之河賡續千年文脈

  保護傳承利用大運河文化遺産,離不開對大運河文化的深度挖掘與研究。2019年9月,9卷11冊共1400萬字的《中國運河志》出版發佈,成為首部中國運河通志,填補了國內運河研究的一項空白。

  為更好推進大運河文化帶建設,早在2018年4月,我省就成立了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研究院,積極開展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的學術研究。在更廣闊的領域,“多維傳承”讓大運河文化演變成普通人可知可感的運河故事。

  藝術最能抵達人心。在2014年大運河申遺成功後不久,我省原創歌劇《運之河》就成功首演,這部以大運河的開掘、通航和隋唐朝代更迭為主題的作品,客觀還原了隋煬帝開挖大運河的歷史功過,表達了中國文化中“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政治智慧。2015年,該劇開啟瑞士、比利時、意大利三國四城的歐洲巡演,獲得熱烈反響。

  “萬艘龍舸綠絲間,載到揚州盡不還。”運河,成就了揚州的千載繁華,也為後世留下了無數創意靈感。在大運河原點城市揚州,一座建築面積近8萬平方米的博物館——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聳立在三灣公園。自2021年6月開館以來,博物館累計接待遊客800萬人次,被評為“全國最具創新力博物館”,也是當之無愧的“網紅”博物館。

  走進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2號館“運河上的舟楫”沙飛船展區,遊客站在甲板上體驗歷史運河的虛擬影像,抬眼望去,360度環幕呈現出古時繁忙的大運河景象,可謂“船在河中走,人在畫中游”。作為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的標誌性項目,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創新採取理事會制度,博物館展陳始終保持國內一流、世界水準的標準,以系統思維打造集文化體驗、文化演藝、非遺傳承、休閒度假、創業創新等為一體的集群聯動融合發展思路,為全國博物館建設提供了經驗啟示。

  如今,大運河江蘇段沿線,林立的運河主題博物館,成為珍藏運河記憶、展現運河新生的璀璨明珠;創辦並持續多屆的大運河文化旅遊博覽會,讓“一條河盡顯江蘇之美”;舉辦大運河體育系列賽事,讓大運河文化深入人心、廣泛弘揚;建設運營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數字雲平臺、策劃推出“千問千尋大運河”“雲端運博”等保護傳承傳播行動,通過“數字+媒介”推動大運河文化傳播;集全省藝術家之力創作的百米美術長卷《中國大運河史詩圖卷》,用藝術方式呈現大運河的磅薄歷史、文化魅力;原創舞劇《運·河》作為2023紫金文化藝術節閉幕演齣劇目,在江蘇大劇院成功上演,優美的舞蹈、動人的故事,讓大運河之情沁入萬千青年的心底。

  合理利用,民生之河再現繁華盛景

  大運河由人民創造,也應更好造福人民。

  江蘇在大運河文化帶建設過程中始終牢牢把握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決貫徹“兩山”理論,實施“一河一策”行動計劃,加快推進南水北調東線工程清水廊道等重大項目建設,努力保持大運河歷史的真實性、風貌的完整性和生存的延續性,讓水美風清的運河成為生態文旅之基、幸福民生之源。

  大運河無錫段,素有“江南水弄堂、運河絕版地”的美譽。2021年10月,無錫市委市政府全面啟動“兩河”整治提升“一號工程”,著力打造黃金水帶、生活秀帶、城市綠帶、人文紐帶、産業示範帶,昔日的“米碼頭、布碼頭、絲碼頭、錢碼頭”,代之以因地制宜的市民運動、休閒、觀景等親水場所,為運河兩岸百姓創造了高品質的生活生態空間。

  如何對大運河遺産要素進行活化利用?2022年,無錫制定出臺了《無錫市“百宅百院”活化利用工程三年行動計劃(2022—2024年)》,同時依託大運河世界遺産要素清名橋歷史文化街區,創新文商旅融合發展,打造了具有獨特IP價值的夜間文旅消費項目“今夜‘梁’宵”品牌活動,清名橋歷史文化街區成為長三角地區的新“網紅”。

  蘇州實施古城保護更新夥伴計劃,打造了金城新村等一批老建古宅活化利用示範項目;探索“景區+商圈”聯動,以首店經濟、網紅經濟、特色經濟推動古城商圈活力釋放;以水為紐帶,串聯蘇州古城、12個江南水鄉古鎮和61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創新實施蘇州“運河十景”建設,打造了水陸盤門、平望·四河匯集等一批文化地標,努力以大運河文化遺産保護成果提升城市生活品質。

  文旅融合是推動大運河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重要途徑。常州依託大運河沿岸雄厚的工業底蘊,通過打造“大運河工業遺産館”“大運河工業遺産文化長廊”,將大運河工業遺産資源優勢轉化為高品質發展勢能;“運河之都”淮安匠心擘畫“大運河百里畫廊”,再現“韆鞦淮揚”文化高地;在張謇故里南通,唐閘北市歷史文化街區自2021年開街以來,已吸引遊客100萬餘人次;徐州窯灣核心展示園成為大運河文化帶(徐州段)建設規劃的三大核心展示園之一,窯灣古鎮獲得江蘇省最美運河地標等榮譽稱號……日前,我省又公佈了“運載韆鞦”大運河文物主題遊徑,以大運河沿線淮安、揚州、宿遷三市水工、漕運相關文物為主線,讓人們感受沿線城市的人文風情。

  “無文不遠”,在文旅融合發展的背景下,作為具有江蘇特色的“美麗中軸”,大運河江蘇段正成為令人嚮往的旅遊目的地。

  文明互鑒,交流之河貢獻中國智慧

  WCCO運河文化遺産保護專業委員會顧問、中國揚州三灣投資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沈曉梅6月14日在巴拿馬“運澤中巴——2024運河城市論壇”上,以一幅“遠景圖”分享了揚州在大運河保護、傳承、利用方面的經驗,獲與會嘉賓頻頻點讚。她説:“未來揚州將以打造大運河文化旅遊度假目的地為目標,通過沉浸式的演繹空間、文化消費場景的營造和主客共享的業態選擇,豐富旅遊度假産品的供給,打造旅遊度假與文化産業協同發展的運河文旅新格局。”

  大運河是文化之河、民生之河,也是一條溝通中外的交流之河。我省自覺扛起“在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上探索新經驗”的時代使命,以倡建“運河共同體”為契機,搭建展示江蘇元素、文化特色、大國形象的國際運河舞臺。

  2007年,揚州市聯合14座國際著名運河城市和24座中國大運河城市,成功舉辦首屆世界運河名城博覽會暨世界運河城市論壇。2009年,揚州市聯合國內外運河城市,發起成立世界運河歷史文化城市合作組織(WCCO)。我省連續多年舉辦的世界運河城市論壇,是迄今為止國內唯一以大運河文化為主題的國際性論壇,來自國內外運河城市市長、國際組織負責人、專家學者等齊聚揚州,圍繞全球運河城市共同關注的文物保護、水治理、生態環境建設、文旅發展等問題開展對話,分享世界大運河文化建設經驗,交流全球運河城市發展案例,共同推動運河保護傳承利用和世界運河城市發展繁榮,攜手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成為宣傳全球運河文化、講述全球運河故事、推動全球運河城市交流合作的重要平臺,也為世界運河保護、運河城市發展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在2022年世界運河城市論壇上,聯合國開發計劃署(UNDP)授予揚州“運河城市實施聯合國2030可持續發展議程樣板城市”稱號,向世界展示揚州在推動運河城市遺産保護與可持續發展上的有益探索和典型案例,為中國乃至世界運河城市可持續發展提供了示範樣本和借鑒經驗。

  截至目前,世界運河歷史文化城市合作組織的會員已從最初的13個發展到200余個,遍及五大洲,全球運河共同體初步形成。世界運河城市論壇已經成為傳播中華文化、展現中國形象、具有國際影響的中國運河領域主場外交的重要平臺和中外國際運河城市交流合作的重要載體,為新時代推動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了巨大貢獻。

  運河如畫,記錄著時光流轉,見證著古今輝煌。曾經,運河千帆競渡,今天,這裡依舊百舸爭流。大運河所承載的是民生福祉、國家期盼,也蘊藏著浩瀚的歷史,彰顯著中國之治。十年回望,大運河成功申遺,是中華文明為世界奉上的歷史瑰寶;新時代裏,大運河正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驅動力;展望未來,運河流淌,文明永續,也必將催生新的時代華章。(新華日報·交匯點記者 徐寧)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