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城市遠洋       |        直觀中國       |         原創        |        視頻               融播報              房産        
“三水”協同發展賦能平羅:河海大學實踐團助力黃河流域生態新發展
2025-08-22 16:11:05來源:中央廣電總臺國際在線編輯:陳小雨責編:李誠

  近期, 河海大學“河清海晏,塞上江南”實踐團前往寧夏回族自治區平羅縣,圍繞平羅地區“水資源、水環境、水生態”三水融合發展模式展開調研工作,憑藉青年的智慧為黃河流域的生態保護和高品質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三水”協同發展賦能平羅:河海大學實踐團助力黃河流域生態新發展_fororder_圖片1

實踐團合影 攝影 遊修舟

  水資源利用:再生水的高效轉化

  平羅縣再生水利用亮點突出。德泓紅崖子園污水處理有限公司通過曝氣沉沙、多相催化、水解酸化等精密工序,將污水轉化為再生水,實現水資源循環利用。實踐團深入交流,探討工藝經濟效益提升與再生水實際應用,深刻認識到再生水對緩解水資源壓力、推動綠色發展的重要價值。

“三水”協同發展賦能平羅:河海大學實踐團助力黃河流域生態新發展_fororder_圖片2

廠區負責人向實踐團介紹工作原理 攝影 遊修舟

  水環境治理:入黃排水溝華麗轉身

  入黃第三排水溝平羅段治理成效顯著。32公里堤防加固、石籠護岸、綠化栽植與溝道清淤,讓排水溝舊貌換新顏。工業園區廢水、城鎮污水經處理後,借助人工濕地深度凈化;農田退水也經逐級截流凈化後匯入。如今,三排水質基本達Ⅳ類,部分達Ⅲ類,穩定流入黃河。三排莊人工濕地更是發揮關鍵作用,火山岩填料層及蘆葦根系生物膜技術有效脫氮除磷,出水口水體透明度高,生態效益日益凸顯,吸引眾多水鳥棲息,成為水環境治理典範。

  水生態修復:濕地重生,生態韌性提升

  沙湖與瀚泉海,宛如黃河流域濕地生態的明珠。沙湖曾受農業開發、水資源失衡困擾,湖面萎縮、水體污染。平羅縣果斷出擊,跨區域生態補水、水體凈化、植被恢復等舉措齊上陣。歷經五年,沙湖水質從劣Ⅴ類逐步提升至Ⅲ類,生物多樣性持續優化,成為生態治理標杆。瀚泉海也不甘落後,精準補水、底質改良、棲息地營造等手段協同發力,水域重現生機,水質穩步向好,為黃河流域水生態修復提供了寶貴經驗。

“三水”協同發展賦能平羅:河海大學實踐團助力黃河流域生態新發展_fororder_圖片3

沙湖美景 攝影 遊修舟

  農業應用:沃野生金助力鄉村振興

  在上述三水融合發展模式下,平羅縣積極探索節水技術推廣之路,前進農場的水肥一體化機房內,感測器實時監測土壤濕度,自動調節水肥比例,精準輸送至作物根系,實現高效節水灌溉。然而,實踐團深入村戶採訪後發現,多數村民對智慧灌溉技術仍存顧慮。為此,實踐團與水務局工作人員展開座談,提出建設“示範田”、開展培訓、探索“合作社+設備共享”模式等建議,旨在降低小農戶使用門檻,推動節水農業普及,為鄉村振興注入科技力量。

  在總結了前進農場的技術推廣經驗後,實踐團進一步將目光投向了平羅縣更廣泛的鹽鹼地改良實踐。高莊鄉的高標準農田建設就是一個典型案例,當地農田採用滴灌技術,實踐團實地觀摩,了解滴灌系統五級運行流程。儘管目前模式已逐漸趨於完善,但平羅縣農業農村局負責人表示,智慧化農業建設仍存在改進空間,未來將推進學科融合與智慧農業發展。

“三水”協同發展賦能平羅:河海大學實踐團助力黃河流域生態新發展_fororder_圖片4

高莊鄉田間滴灌帶 攝影 遊修舟

  與此同時,實踐團還前往寶豐鎮參觀菌草産業園。園區採用單一種植、分段利用模式,菌草作為先鋒作物,有改良鹽鹼地與飼料替代作用,還配套節水和凈化設備,為利用鹽鹼地提高作物種植面積和産量提供新方案。

“三水”協同發展賦能平羅:河海大學實踐團助力黃河流域生態新發展_fororder_圖片5

産業園內種植的作物 攝影 遊修舟

  校地合作:開啟三水融合新篇章

  實踐尾聲,河海大學與平羅縣正式達成深度合作,共同簽訂了社會實踐基地建設協議並舉行揭牌儀式。雙方聚焦再生水安全利用與鹽鹼地治理,共同推進“設施升級-智慧監管-産業示範”一體化合作,打造縣域節水産業鏈示範標杆,開啟三水融合新篇章,為黃河流域水生態治理貢獻平羅智慧。

“三水”協同發展賦能平羅:河海大學實踐團助力黃河流域生態新發展_fororder_圖片6

揭牌儀式 攝影 遊修舟

  此次寧夏平羅之行,實踐團圍繞三水融合發展模式深入調研,梳理技術瓶頸,提出針對性建議,形成地企協同推進縣域水生態治理方案。同時,實踐團通過實地考察,深刻感受基層工作者的堅守與付出,認識到科技賦能對鄉村發展的重要性。未來,實踐團將持續關注平羅發展,將所學轉化為具體行動,推動調研成果落地,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與高品質發展貢獻更多力量,也期待更多社會力量投身其中,共護母親河安瀾。(文 萬閆睿 曹依航)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