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東市大力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紀實
2020-09-24 09:44:01來源:遼寧日報編輯:王偉嘉責編:馮鈺穎

  原標題:讓美好生活願景變現實——丹東市大力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紀實

丹東市大力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紀實

風景如畫的東港市雙山西村。(資料片)

丹東市大力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紀實

  東港市合隆鄉合隆村獨具特色的農家小院。(資料片)

  為順應廣大農民對美好生活的期待,今年年初以來,丹東市委、市政府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紮實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從“廁所革命”、垃圾清理、污水處理、村莊清潔行動等方面著手,建設農村“美麗家園”。

  截至目前,全市新啟動創建美麗示範村41個、實施編制“多規合一”實用性村莊規劃94個、農村生活垃圾治理體系覆蓋率達94%、完成農村改廁11105座、12個農村生活污水集中收集處理項目全部開工、畜禽規模養殖場糞污處理設施裝備配套率達97.7%、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達86.6%、清理村莊垃圾13萬噸。隨著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的深入開展,丹東鄉村愈加美麗。

  “示範”引領整體推進

  “以前村裏都是土路,雨天一腿泥,晴天一身灰。現在全都修成了水泥路,路邊還栽上了花花草草,心情真是舒暢啊!”東港市北井子鎮石橋村村民滕世國和老伴兒一邊賞花,一邊感慨身邊的變化。

  走近石橋村一戶戶農家,記者看到,墻上貼著農村生活垃圾“五指分類法”示意圖,垃圾都分類裝在垃圾桶裏。村黨總支書記鄧貴成介紹説,每戶村民家都有兩個垃圾桶,一個裝普通生活垃圾,一個裝不可降解垃圾,由專人定期清運,可降解的垃圾經過處理後做肥料。

  為了改善村民生活條件,石橋村將廁所改造納入村規民約,率先建成東港市第一處村級污水處理設施,同時安裝了34座水衝式廁所,村民家的生活污水經支管接入主幹管道,匯集後集中處理。此外,村裏還改造無害化衛生廁所500多個,配套完成6座化糞池、34座污水檢查井建設,並與村污水處理站並網運行。

  石橋村的今昔變化是丹東市推進農村環境整治工作的一個縮影。為推進農村環境整體“顏值”提升,丹東市通過發揮典型示範作用,積極引導各地加快美麗鄉村建設步伐。東港市在石橋村打造污水治理與改廁同步推進工作典範,取得了村容村貌提升與鄉村文化建設雙贏經驗;鳳城市建立覆蓋鎮村的專業保潔隊伍,在青城子村樹立長效機制典型;寬甸滿族自治縣實施人居環境建設與産業發展深度融合,打造了青山溝村、河口村和三道灣村等示範典型。

  今年上半年,丹東全市農村生活垃圾治理體系覆蓋率達到94%,14個非正規垃圾堆放點整治項目全部開工,其中12個已完成整治任務。農村污水處理項目全面開工,12個農村生活污水集中收集處理項目主體工程全部開工建設,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和污染防治取得實效。目前,全市畜禽規模養殖場糞污處理設施裝備配套率達97.7%,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達86.6%,全市秸稈綜合利用量為45.18萬噸,利用率達到44.5%。全市啟動39個森林鄉村建設,栽植樹木4.65萬株,進一步提高了北部山區村容村貌建設水準。

  把“盆景”連成“風景”

  農村人居環境改善,生態宜居是關鍵。良好的生態環境和美麗的鄉村風景,是農村的最大優勢和寶貴財富。

  在丹東市振安區九連城鎮馬市島記者看到:寬闊平坦的村路,路旁各色鮮花爭奇鬥艷,青瓦白墻的民居,硬化路面通到每家每戶,上千平方米的文化廣場與城市街心公園相比毫不遜色。

  “我們村外在變化大,內在變化更大。從喝井水到用上自來水,從冬冷夏臭的旱廁到乾淨方便的水衝廁所,從垃圾亂丟到日産日清、分類處理……”在島上生活了幾十年的村民邢金香對記者説,她家裏的衛生間有7平方米,抽水馬桶、洗面池、淋浴花灑、全自動洗衣機等物件一應俱全。

  2019年3月初,“廁所革命”在馬市島全面鋪開。相關部門投資3980萬元,為島上5個村的村民安裝水衝坐便器3057個,新建化糞池2829個。對生活面源污染隱患開展全面整治,通過鋪設污水管線,建污水提升泵站、建污水收集池,島內基本實現了污水收集全覆蓋。

  秋日,從馬市島出發沿鴨綠江上行至寬甸縣長甸鎮拉古哨村,一路好風景可謂目不暇接,沿途的21個村各有美景,和諧地勾畫出一幅幅相映生輝的山水畫。

  在發揮典型示範引領作用的基礎上,丹東市積極探索開展點面結合的人居環境整治,因地制宜提出創建農村人居環境整治“集中美連片美”,在創建省級美麗示範村和全域創建整潔村基礎上,重點建設1個市縣聯建區和2個縣級獨立創建的“集中美連片美”區域。今年,在2019年全市創建34個省級美麗示範村的基礎上,再創建41個美麗示範村,其中東港市14個、鳳城市13個、寬甸縣10個、振安區2個、振興區和元寶區各1個。上半年,在聯建的馬市島至拉古哨“集中美連片美”區域,創建省級美麗示範村8個,啟動編制村莊規劃21個,啟動改廁212座,安排新建公路5公里,組織21個村參加“國家森林鄉村”創建,並在區域內選樹了發展集體經濟促進環境整治、鄉旅生態産業融合、鄉村治理示範、建立整治長效機制等建設典型。組織交通、文旅、林草部門共同推進連接5個4A級景區國道兩側的環境整治和景觀建設,由點及面,“盆景”逐步連成“風景”。

  實現人居環境“持久美”

  既做好“面子”,又做實“裏子”。在抓鄉村環境建設的同時,丹東市更加注重培育産業富、文化強和治理美,提升鄉村軟實力,構建人居環境改善與鄉村振興戰略相互支撐、相互配合、有機銜接的良性互動格局,努力開創村民越來越富、日子越過越紅火的美好局面。

  眼下正是瓜果飄香的季節,在振安區九連城鎮窯溝村記者看到,家家戶戶棚架上軟棗獼猴桃藤蔓遍佈整個院落,藤蔓上果實纍纍,已陸續開始採摘。村民劉生告訴記者,他在房前院落搭起了80平方米的棚架,種滿軟棗獼猴桃。“今年我家的軟棗獼猴桃進入盛果期,産量大概有200公斤,村裏還會提供統一的銷售網絡,根本不愁賣,我致富信心更足了。”

  為了切實增加農民收入,2019年,九連城鎮黨委結合當地農業産業發展現狀,經多方考察,確定在窯溝村和馬溝村開展軟棗獼猴桃庭院經濟示範項目建設。當年,鎮黨委在窯溝村、馬溝村發展示範戶450戶,統一品種,統一經營,分戶管理,邀請專業技術人員跟蹤指導,採取提供種植技術培訓、編制種植技術手冊等措施強化技術指導,還定期對農戶的苗木進行水肥管理。按照目前的市場價格,三年後進入盛果期,每株産量在25公斤左右,庭院年産量達250公斤,每戶庭院年收入約8000元至1萬元,經濟效益相當可觀。

  發展庭院經濟,不僅美了庭院,也富了鄉親。這幾年,丹東重點培育孤山大杏梅、軟棗獼猴桃等庭院經濟産業,打造綠色特色、産遊結合的農村庭院經濟試點,振安區窯溝村庭院經濟典型在全省推廣。丹東市把健全鄉村治理體系納入美麗鄉村建設,2019年有3個村被確定為全國鄉村治理示範村,今年又有7個村被確定為省級鄉村治理體系建設試點村。

  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從總體上看是“三分治七分管”。丹東市積極引導各地主動探索和實踐各種運維管護手段,及早建立由“治”到“管”的長效機制。東港市探索城鄉環衛一體化新路子,實現城鄉環境衛生統一建設、清運和管理;鳳城市建立職業化保潔隊伍,實現鎮區與村組環境衛生監督管理全覆蓋。寬甸縣採取鄉鎮、村屯幹部網格式包保,在虎山村成立物業服務中心,採取物業化管理、收運生活垃圾。振安區將農村垃圾納入城市環衛收運體系,實行城市化管理。

  從環境改善中得到實惠、嘗到甜頭,丹東市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的步伐更加鏗鏘。下半年,丹東市將持續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創造農村生態美;補齊農村基礎設施短板,打造農村實力美;提升農村公共服務,彰顯農村社會美;建設“集中美連片美”區域,促進鄉村整體美。

  久久為功,定見成效。一個美麗鄉村、美好生活的願景正逐漸變為現實。(記者 蔡曉華)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