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國企加快構建高品質發展新格局
2020-10-22 09:25:07來源:遼寧日報編輯:王偉嘉責編:馮鈺穎

  原標題:改革不斷深入 運行穩中向好 遼寧國企加快構建 高品質發展新格局

  9月27日,遼東渤海灣內,大型豪華客滾船“中華富強”輪正式投入營運;9月30日,沈山、丹阜等7條高速線路上,維修養護工程結束;雙節假期,山城本溪,本鋼集團熱軋板、冷軋板、焦炭、鐵精礦等主導産品産量全面超額完成計劃……“十三五”收官前夕,大地收穫的季節,國有企業捷報連連。

  國企是遼寧經濟的重要骨幹和中堅力量。“十三五”時期,遼寧國資監管系統和廣大國企全面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的決策部署,在省委、省政府領導下,堅持新發展理念,持續推動國有資本佈局優化和結構調整,改革層層深入,運行穩中向好。遼寧國企有效發揮國民經濟“穩定器”和“壓艙石”作用,加快構建高品質發展新格局。

  “穩得住”“壓得實”,靠的是持續發展,離不開穩步運行。近年來,國際環境錯綜複雜,世界經濟風雲變幻,面對疊加的矛盾、艱巨的任務,遼寧國企履職盡責,慨然擔當。

  戰略性調整國有資本佈局與結構,國有資本持續向具有核心競爭力的優勢企業集中。處僵治困任務按期完成;省屬企業主業全部確定;全省國企職工家屬區“三供一業”分離移交、地方國企廠辦大集體改革完成;結合黨政機關與所屬企業脫鉤移交和事業單位轉企改制,全省進行了交通、水資源、能源、礦業開發、環保、糧食、後勤、健康醫療、體育文化、旅遊等産業整合。截至2018年年末,全省經營性國有資産基本實現集中統一監管,整合各類資産9300多億元,組建新企業集團125戶,打造一批新的市場主體和新的經濟增長點。

  主業分明,“輕裝上陣”,國有資本向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集中。全省國有經濟資産總額主要集中在工業和現代服務業,“握指成拳”的國企,帶動遼寧主導産業優勢逐漸顯現。

  一組數字,詮釋了遼寧國企的實力增強。2019年年底,我省地方國有一級企業資産總額30268.6億元,所有者權益合計13366.8億元,分別較2015年增長34.3%、69.8%。截至2020年9月末,納入省國資委財務統計系統的159戶地方國企資産總額18219.9億元,所有者權益合計達7757.1億元。

  一個數據,見證了遼寧國企的效益提升。截至2019年年底,我省地方國有一級企業實現利潤總額180.5億元,較2015年增長849.5%。

  發展,從來不能一蹴而就。對遼寧國企而言,改革,始終與發展相輔相成。“十三五”期間,我省國企堅持市場化改革方向,涉深水區,啃硬骨頭,攻城拔寨,抓鐵有痕。

  ——把黨的領導融入公司治理各環節,加強董事會建設,明確治理主體權責邊界,中國特色現代企業制度在我省國企逐步完善。

  ——把混合所有制改革作為國企改革的突破口,遼寧健康産業集團等與央企完成戰略性重組整合,實現央地交叉持股;交投集團交通規劃設計院等7戶國有混改試點企業紮實推進,渤海輪渡等5戶試點企業完成員工持股,淩鋼集團等6戶“雙百企業”持續推進綜合改革;9戶省屬能源類企業完成整合,成立遼寧能源控股集團。能源控股集團所屬新能源板塊上市已申報港交所,遼寧成大生物科創板上市已通過上交所上市委員會審核。

  ——市場化經營機制加快建立,三項制度改革取得階段性成果,企業用工總量和結構不斷優化,管理部門和人員不斷精簡,業績考核與工資薪酬掛鉤聯動機制基本形成,勞動效率顯著提高。部分省屬企業委派外部董事,啟動市場化選聘經理層成員試點,瀋陽、遼陽、朝陽、盤錦等市市場化選聘的經理層人員已上崗工作。

  ——以管資本為主的國有資産監管體制加速形成。推進國資監管機構職能轉變,取消、下放、授權監管事項29項,向“兩類公司”穩妥開展授權放權;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平臺組建工作實現突破,首家省屬國有資本運營公司——遼控集團完成組建,運營良好,業務有序開展。

  改革解決了許多我省國企長期想解決而沒有解決的難題,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進展不斷,越是嚴峻的環境下,我省國企越主動用好改革這關鍵一招,應對變局,開拓新局,做強做優做大。

  回望“十三五”,發展毋庸置疑,展望“十四五”,上升仍有空間。

  産業基礎、重點領域、産業鏈高端環節和戰略性新興産業佈局等亟待加強,核心關鍵技術尚有“卡脖子”問題,戰略性重組和專業整合必須提速,國有資本區域佈局與結構趨同問題仍待改變,國企股權結構需進一步合理配置,破解制約國有資本整體統籌優化能力的體制建設問題,迫在眉睫。

  挑戰,激發鬥志;變革,促進發展。把握著力點,“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遼寧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的路上,遼寧國企正高昂“龍頭”,夯實全省經濟發展的基礎,奮力向前。(記者 唐佳麗)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