鞍山營商環境持續向好 市場活力不斷釋放
2021-06-11 19:40:54來源:中央廣電總臺國際在線編輯:黃非責編:李勝蘭

  國際在線遼寧頻道消息:2021年1月至5月,鞍山市新設各類市場主體共2.5萬戶,同比上升52%;新增企業0.4萬戶,同比上升11%;新增個體工商戶2.1萬戶,同比上升62%,居全省第一位。

  6月9日,鞍山市委召開新聞發佈會,市營商局黨組書記、局長陳大江介紹了鞍山近年來加強營商環境建設的重點工作和成效,以及“十四五”期間營商環境建設工作的方向。

  “十三五”期間,鞍山市對外貿易保持較快發展勢頭。到“十三五”末期,鞍山市億元以上專業市場已由“十三五”初期的29個增加至34個,交易額由“十三五”初期的706億元攀升至1003億元。截至目前,鞍山市累計實有市場主體28.6萬戶。

  創新體制機制 形成黨政統一領導、上下齊抓共管新格局

  鞍山以優化營商環境為基礎,全面“抓發展、促振興”,成立了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為雙組長的市營商環境建設工作領導小組,各縣(市)區建立相應機制,把營商環境工作作為“一把手工程”高位推動、頂格推進。

  鞍山建立起營商環境專員(團隊)制度,從全市黨政群機關及國有企業集團中選派了182名分管負責同志和中層幹部擔任營商專員,在政府和國有企業兩個層面組建了17個專員團隊,打破職能部門間、國有企業間的條塊分割和業務壁壘,打造營商環境新亮點。

  政府“做減法” 深入推進簡政放權

  “十三五”以來,鞍山已進行了16輪次的行政職權取消下放工作。特別是2020年,鞍山再次對市本級權力事項進行深度清理,市本級權力事項從1886項精簡到1371項,其中依申請類事項精簡411項,精簡比例達52.8%,是歷年來清理範圍最廣、類別最全、精簡比例最高的一次。

  同時,鞍山做好放權“下半篇文章”,推進政務服務“四減”。自今年3月開始,對2019年以來省下放至市級、縣級和市縣兩級共同實施的2024項行政職權事項承接落實工作進行“回頭看”,實事求是地提出因無管理對象而無法認領的事項,並對縣區辦理頻次較低、承接成本較高的個別事項採取市縣兩級均可辦理的方式處理。

  全市26個市直部門和10個縣(市)區、開發區對依申請類政務服務事項辦理流程進行優化,企業群眾滿意度、獲得感不斷提升。

  政策做保障 提高成本競爭力

  2020年,鞍山對標深圳、蘇州、無錫、北京等先進地區的成熟經驗,將涉及32個相關部門的業務優化升級,推出了“137項對標先進深化改革優化營商環境重點舉措”。目前,132項任務已經達標,另有5項任務正在升級推進。

  對照遼寧自貿區改革創新經驗,鞍山組織了23個單位作為學習借鑒責任主體,目前已完成61項經驗複製工作。

  在降低要素成本方面,鞍山重點開展工業項目“標準地”出讓改革,出臺了改革實施方案和工作指引,並在立山區和經濟開發區選定兩宗工業用地進行試點。

  改革再加碼 政務服務有“溫度”

  2020年,鞍山以超常規的工作方式開展了“一網通辦百日攻堅戰”。“百日攻堅”結束時,全市依申請政務服務事項網上可辦率達到100%,網上實辦率達到42.92%,匯聚“好差評”評價數據13萬餘件,群眾差評數為零;11個市級自建系統與一體化平臺對接,上線跨部門聯辦“一件事”事項26個,“遼事通”上線便民服務事項71項。

  “專班不散、幹勁不減”。2021年初以來,鞍山緊緊圍繞全省24項重點工作任務和59項考核指標繼續強勢推進“一網通辦”,深入推進工程建設審批制度改革,將全流程審批辦理時限壓縮至70個工作日以內。

  夯實法治環境 保護企業合法權益 

  2021年是鞍山政法機關“法治化營商環境建設年”。目前,法院系統形成了司法規範化“正面清單”60條、“負面清單”24條;檢察系統推出了34項工作舉措;公安系統出臺了《優化營商百條鐵律》等系列制度措施;司法行政系統推出了《優化法治化營商環境十六條新舉措》。

  2020年,鞍山對政府失信問題進行重新梳理,編制了失信問題臺賬,分年度形成了整治計劃;全年償還無分歧政府拖欠款9.41億元,解決了2個土地問題;充分發揮12345(民心網)平臺在收集數據信息資源方面的優勢,全市營商投訴案件年度滾動辦結率始終保持在80%以上。

  “十四五”開局之年,鞍山將堅持以市場主體和社會公眾滿意為導向,深化制度創新、強化數字賦能、加快流程再造,全面推動減權放權;推動優化營商環境地方立法,依法保障各類市場主體合法權益,全力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的一流營商環境,全面展示鞍山優化營商環境新面貌。(文 董楠楠 王蘭)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