瀋陽于洪區:“數字化+”開啟智慧垃圾分類新模式
2021-12-28 11:28:14來源:瀋陽日報編輯:黃非責編:馮薇薇

  原標題:于洪區垃圾分類裝上“智慧大腦” “數字化+”開啟智慧垃圾分類新模式

瀋陽于洪區:“數字化+”開啟智慧垃圾分類新模式_fororder_1

智慧垃圾分類回收亭。

瀋陽于洪區:“數字化+”開啟智慧垃圾分類新模式_fororder_2

生活垃圾分類收集驛站。

瀋陽于洪區:“數字化+”開啟智慧垃圾分類新模式_fororder_3

專人專車清運垃圾。

瀋陽于洪區:“數字化+”開啟智慧垃圾分類新模式_fororder_4

廚余垃圾轉化成了有機肥。

  世界上沒有垃圾,只有放錯地方的寶藏。意大利詩人但丁的這句話,可以理解為垃圾分類就是將放錯地方的資源重新發掘,實現垃圾減量和資源循環利用。然而,傳統垃圾分類工作更注重人員宣傳發動,往往忽略技術應用對於垃圾分類推廣的強勁驅動力。

  不過,這一現象正在瀋陽發生改變。12月22日,于洪區城市管理事務服務中心副主任魏宇告訴記者,數字化、智慧化管理已經滲入于洪區垃圾分類的全流程,該區已建成瀋陽首個垃圾分類信息化監管平臺。“平臺與智慧分類回收亭、微信小程式、分揀中心監控、車輛GPS等實時聯網,擁有基礎數據庫、積分管理、智慧桶管理、二維碼溯源、車輛追蹤、視頻監控及大數據分析等相關基礎功能,為垃圾分類的精細化管理提供有力支撐。”魏宇説。

  破袋投放無負擔 能滅蚊蟲能洗手

  “這個智慧垃圾分類亭是今年夏天老舊小區改造時建的,原來這個地方放的都是業主的建築垃圾,改成亭子不但漂亮,也適合改造後小區的氣質。”22日上午,于洪區南李官小區居民李文英向記者介紹了他們的小區新景觀——智慧垃圾分類亭。

  記者看到,這個智慧垃圾分類亭不僅提供更細化的垃圾投放選擇,還增加了不少智慧化功能,居民可通過刷卡、刷臉、掃碼等方式進行全品類垃圾的一站式投遞,實現垃圾分類品質與居民身份的“精準綁定”。

  “除了智慧,這款垃圾分類回收亭還有暖心的一面。”魏宇説,回收亭帶有智慧破袋系統,將塑膠袋裝的廚余垃圾自動破袋,並將塑膠袋自動投放到其他垃圾桶內,可使居民投放廚余垃圾時避免弄臟手;每次投放完畢後,櫃門自動關閉,垃圾櫃是封閉式箱體,不會滲漏、不會産生異味、不會造成二次污染。記者看到,除了垃圾桶外,這個回收亭還在內部安裝了滅蚊蟲裝置,設置了水箱,外部有洗手池,可有效降低對周邊環境的影響。

  據介紹,這座智慧回收亭通過人臉識別、自動稱重、溢滿報警、定時鎖止、碳幣積分獎勵等功能,助力實現前端分類投放智慧監管;並借助生活垃圾分類綜合管理平臺,將前端硬體收集的數據進行深度分析並可視化地呈現,成功繪製垃圾分類監管一張“圖”,實現垃圾分類監管可視化、數據標準化、風險預警化、問題溯源化。

  這種智慧垃圾分類回收亭,于洪區今年建了110個,計劃明年再建120個。與過去隨隨便便放在小區裏不同,這些回收亭都結合城市精細化管理工作,根據老舊小區改造工程和物業小區空間規劃,不但廣泛徵詢民意,而且量身定制不同類型,極大地方便了市民分類投放,也讓小區景觀再次升級。

  廚余垃圾分解成有機肥

  早上9點,開著垃圾清運車的趙輝從廚余垃圾處理站回來了,準備開始新一輪清運。

  “我們一般淩晨5點上班,現在這是第三趟了。”趙輝説,在不堵車的情況下,跑一趟清運大概需要1小時左右,垃圾最多的時候每天需要跑10趟。

  據介紹,于洪區在垃圾收運環節不僅採用專人專車清運,還在所有的收運車輛裏裝有GPS定位設備和智慧稱重系統,收運過程中産生的收運時間、線路、垃圾重量、分類品質等動態數據,同時上傳生活垃圾分類綜合管理平臺,進一步強化監管約束作用,有效地杜絕了垃圾混收混運。

  生活垃圾尤其是廚余垃圾,水分大、易腐爛、有異味,前端垃圾分類做好了,終端處理能力跟得上嗎?這是不少居民關心的問題。

  在趙輝的帶領下,記者來到位於長江北街與陵西街交叉口的廚余垃圾處理站。記者看到,這座新建的處理站看起來不大,現場工作人員正對收來的有機垃圾進行二次分揀,將混入的塑膠瓶、包裝袋等挑出,並將菜皮、果殼等廚余垃圾送上傳送帶。從早晨7點開始,趙輝和同事運送過來的有機垃圾已被機器“吞下肚”。它們經過粉碎處理後,最後進入發酵主機,經高溫有機垃圾生物式處理機一天的運作後,將逐漸變成黑色的有機肥料。據了解,這套設備今年11月正式開始啟用,每天能處理6噸左右的有機垃圾,1噸垃圾能轉化為約100公斤左右有機肥原料。

  值得一提的是,這個廚余垃圾處理站的旁邊,就是今年剛剛建設的口袋公園“秋楓園”。“我們生産的有機肥達到腐熟度,可做口袋公園裏植物的肥料,相信開春後這些植物長勢會更好。”魏宇告訴記者,按照計劃,于洪區明年還將在南部和中部再建兩座廚余垃圾處理站。

  全過程閉環監督

  除了高科技“變廢為寶”,記者發現這個廚余垃圾處理站多處貼有二維碼。“這是為方便我們監管員監督用的,只要垃圾處理上有問題,監管員就會通過二維碼進入平臺彙報問題。”

  魏宇説的平臺,就是于洪區生活垃圾分類監管平臺。該平臺是全市首個區級分類數據全程監管和應用平臺,居民在小區前端智慧分類亭的投放場景數據(重量、分出品質、居民積分等);分類收集作業場景、家庭廚余垃圾就地處置設備場景等,可通過數據對接,實現了生活垃圾投、收、運、處各環節數據的實時上傳,對分類全過程各環節進行跟蹤分析和溯源,並分析總結評定分類成效。居民參與垃圾分類,實現精準分類、精細管理、精確考核,讓市民在分類中有獲得感,讓各部門在推動分類工作中有目標有比較。

  建設智慧化監管平臺,是垃圾分類能否成功的關鍵。相關專家告訴記者,以“智”識人、以“慧”統運、以“數”促管,是垃圾分類從“人治”轉向“數治”的現代化特徵,是探索大城市可持續發展的生活垃圾治理路徑之一。于洪區這一監管平臺覆蓋了政府、居民、服務單位三端,率先實現了基於工業互聯網感知、大數據採集到末端處置全鏈條完整監管,通過對分類過程的閉環監管,分類數據的智慧統計分析,提供了最優的決策數據支撐,具有可借鑒、推廣意義。(瀋陽日報、沈報全媒體主任記者 于海)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