瀋陽:調整防疫舉措助春耕
2022-04-13 13:16:07來源:新華每日電訊編輯:黃非責編:馮薇薇

  正值春耕生産的關鍵期,為確保不誤農時、不誤農事,瀋陽近日調整涉農地區疫情防控措施,對涉農區域加強農資供應、做好農耕服務。

  綠色通道為備耕護航

  “疫情最開始那幾天,農資運輸難,進不來、下不去。”瀋陽市康平縣農資經銷商王輝告訴記者,康平縣是瀋陽市的農業大縣,突如其來的疫情打亂了備耕節奏。

  瀋陽市農業部門積極應對,安排專人對接農資站點和種植大戶,每日調度農資備實和入戶情況,通過開闢綠色通道、點對點運輸等措施,協調解決儲運難題。

  “我們給車辦了通行證,化肥很快就運進來了。”瀋陽市沈北新區種糧大戶劉浩説,自家種了4000余畝玉米地,綠色通道解了他的燃眉之急。

  目前,隨著瀋陽涉農區域疫情防控政策調整,綠色通道開通,春耕農資大部分已備實入戶。在瀋陽市于洪區光輝街道,當地共需6568噸農資,目前已儲備5807噸,約佔總需求的88%,其餘農資正陸續運抵。

  在王輝所在的經銷地點,記者看到成袋的種子、化肥等農資整齊擺放。“我們的農資儲備充足,農戶可以通過電話、微信訂購,我們送貨上門。”王輝説。

  田間服務助農保春耕

  4月8日,在瀋陽市康平縣張強鎮唐僧廟村,一輛輛滿載種、肥的貨車奔馳在鄉間,合作社的農耕機正轟鳴著翻地。工作人員介紹,隨著農資到位,最近每天都有很多村民尋求合作社的幫助,為自家耕地進行深翻作業。

  在瀋陽市于洪區,當地通過微信群等方式,及時發佈農事與氣象信息,組成專家組深入村屯服務,指導農戶科學有序生産。

  疫情下,瀋陽鼓勵開展各項助農服務,包括代耕、代種等生産託管服務,統一為有實際困難的農戶訂購質優價廉的農資,低收入群體春耕物資落實到位。

  緊抓農時不負春光

  4月以來,隨著農資、農業服務到村入戶,瀋陽已經陸續展開水稻育苗、旱地春翻等工作,搶抓農時,確保防疫、春耕兩不誤。

  4月8日,在沈北新區一座育苗基地裏,一盤盤水稻苗種隨著流水線運進育苗大棚,工作人員戴著口罩,間隔2米左右,篩土、拌料、擺盤……操作有序,動作嫺熟。

  站在一旁的種稻大戶洪蘊來,一會兒檢修設備,一會兒指導操作,忙得不可開交。距離水稻育苗下田的時間越來越近,他每天都在“搶”時間。

  “現在啥也不缺,就是缺時間。”洪蘊來説,多年來他利用自己種植水稻的經驗,開展國家地標産品——清水大米的綠色有機種植,今年他還想把自家大米品質和産量再提升一個臺階。

  在於洪區萬金村,村民趙和平正忙著翻地,準備自家大豆種植。對他來説,今年有個好消息,遼寧省進一步優化大豆種植産業佈局,推廣各類因地制宜的種植模式。“現在大豆收益好,政府指導我們玉米大豆帶狀複合種植,既增産也增收。”趙和平説,作為農民,地裏不荒,心裏就踏實了。(新華社記者 武江民、于也童)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