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連漢墓博物館:一部活化的大連漢代歷史教科書
2022-05-27 10:12:15來源:大連日報編輯:黃非責編:石麗敏

大連漢墓博物館一部活化的大連漢代歷史教科書_fororder_res03_attpic_brief

大連漢墓博物館一部活化的大連漢代歷史教科書_fororder_res11_attpic_brief

以牡蠣、海螺及蛤蜊殼築成的豎穴土壙木槨墓——貝墓

大連漢墓博物館一部活化的大連漢代歷史教科書_fororder_res07_attpic_brief

以牡蠣、海螺及蛤蜊殼築成的豎穴土壙木槨墓——貝墓

大連漢墓博物館一部活化的大連漢代歷史教科書_fororder_res15_attpic_brief

大連漢墓博物館內漢墓原址陳列

大連漢墓博物館一部活化的大連漢代歷史教科書_fororder_res19_attpic_brief

營城子漢墓群位置示意圖

大連漢墓博物館一部活化的大連漢代歷史教科書_fororder_res23_attpic_brief

金質龍紋帶扣

大連漢墓博物館一部活化的大連漢代歷史教科書_fororder_res27_attpic_brief

陶四合院

大連漢墓博物館一部活化的大連漢代歷史教科書_fororder_res31_attpic_brief

銅承旋

大連漢墓博物館一部活化的大連漢代歷史教科書_fororder_res35_attpic_brief

銅承旋紋飾拓本

  東北地區首次發現的金質龍紋帶扣和銅承旋、在中國美術史上佔有重要地位的壁畫《墓主人升天圖》、營城子漢墓群已發現最大單室墓實景……走進大連漢墓博物館,仿佛打開了一部活化的大連漢代歷史教科書。作為東北唯一的漢墓專題遺址類博物館,大連漢墓博物館的3000余件館藏文物中,95%以上為大連本土出土。2010年10月建成至今,未滿12周歲的大連漢墓博物館充滿活力。

  為保護而生的漢代文化展示區

  大連漢墓博物館為什麼建在營城子?這要從營城子漢墓群的特點和發掘歷史説起。

  大連是東北漢墓分佈最集中的地區之一。其中,營城子漢墓群分佈面積廣、墓葬數量多,墓葬形制多樣、種類齊全、時代特徵顯著,是東北地區兩漢墓葬考古的重大發現。營城子漢墓群位於甘井子區營城子街道中部,主要分佈在202國道及鐵路線兩側,全長約10公里。

  自20世紀30年代發現壁畫墓以來,營城子地區在生産生活中陸續發現漢代墓葬,特別是2003年前後,營城子地區在基本建設施工過程中,發現了大量漢墓。大連市文物部門開始進行搶救性考古發掘,7年間,陸續發掘漢墓200余座,出土文物3000余件(套)。

  分佈面積如此廣、數量這樣多的漢墓群應如何保護?這給考古工作者出了一道難題。

  大連市政府提出了修建漢墓博物館的方案。幾經論證,最終決定選取典型的、保存完整的墓葬就地保護,按不同比例恢復重建。博物館建館地點就選在距漢墓群約400米處、已“罩房”覆蓋保存的幾座墓葬所在地。建造的大連地區漢墓專題博物館,集中展示大連地區兩漢時期出土的各類珍貴文物,與不遠處的營城子壁畫墓一起,組成一個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漢代文化展示區。

  在“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原則下,2010年10月,大連漢墓博物館建成開館。2013年,營城子漢墓群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漢文化在大連發展和繁榮的風俗畫

  以牡蠣、海螺及各種蛤蜊殼築成的豎穴土壙木槨墓——貝墓是如何修築的?漢墓中為何出土了大量隨葬的陶屋、家畜等陶質模型明器?如何理解漢代人“事死如生,事亡如存”的思想意識和墓葬習俗?這些疑問在大連漢墓博物館的基本陳列“漢風古韻——大連地區漢代墓葬文化陳列”中都能找到答案。

  穿行于1800餘年前的文物之間,仿佛看到了兩漢時期“漢文化”在大連地區逐漸發展和繁榮的歷史。那時,大連地區隸屬遼東郡文(汶)縣、沓氏縣管轄,是大連地區封建社會第一個繁榮時期。特別是海運通道的開闢,進一步推動了大連地區與中原地區的文化融合。諸多漢城的修建,形成了十余處城邑中心,促進了大連地區社會經濟發展。

  在大連漢墓博物館,不僅能看到文物真容,還能一睹漢墓實景——營城子地區已發現最大的單室墓。該墓建造于西漢末年至東漢初年,面積約36平方米,為貝磚木合築的夫妻合葬墓。

  該墓發現于1999年3月,同年4月進行了搶救性發掘。2000年加蓋圓形“罩房”保護。在“罩房”這個相對封閉的空間內,可以最大程度地減輕光照、雨雪及空氣流動對墓葬的危害,溫度和濕度也相對恒定,必要時還可採取人工手段調節。大連漢墓博物館建立後將其作為墓葬原址陳列,成為博物館展示的重要一部分。

  “大連地區漢代服飾出土資料展”“大連地區漢代花紋磚專題展”等原創展覽和“大漢雄風——中國漢畫藝術展”“文·物——中華傳統文化教育展”等引進展覽,令大連漢墓博物館的展覽更加豐富立體。

  科技考古與數字利用並重

  大連漢墓博物館的建立,為大連漢墓乃至其他遺址的發掘和研究提供了便利條件。《大連漢墓博物館館藏文物圖錄》《于家砣頭墓地》《大連廣鹿島——區域考古調查報告》等著作就這樣陸續面世了。202座漢墓、董家溝發掘資料等正在整理中。

  2021年7月15日,通過工業CT掃描和三維成像,大連漢墓博物館藏文物營城子漢墓金帶扣主人的印章印文被成功識別,“辟邪”紐、陰文篆書“邵黨私印”得以確認。大連漢墓博物館計劃與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合作,將採集DNA樣本、植物考古、三維建模等現代科技手段運用到今年的考古實踐中。

  對館藏文物進行預防性保護、數字化保護與展示利用是大連漢墓博物館正在做的規劃。通過建立環境調控系統,採用技術手段,提升文物保存溫度、濕度、污染物環境品質的及時感知和風險預控能力;配置環境友好型囊匣和櫃架;對展櫃進行改造……為文物提供安全可靠的保管和陳列環境。建立數字資源庫;建設“數字化保護與展示平臺”,即珍貴文物數字資源綜合應用管理平臺;利用信息化、智慧化手段,高精度、高真實度地留存文物信息,豐富展現形式。

  架起藏品與公眾、學者之間的橋梁

  2021年10月,甘井子區沙崗子漢墓考古發掘工地現場,學生們探索的目光、好奇的提問讓這裡洋溢著求知的氣息。通過專家的講解,學生們了解了沙崗子漢墓考古發掘情況、大連地區漢代文物。在專業考古工作人員的指導下,學生們還進入探方,親自動手,參加考古發掘。

  這是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與大連漢墓博物館聯合舉辦的一次面向青少年的公共考古活動。“通過舉辦公共考古活動,進行考古知識教育,弘揚傳統文化”是大連漢墓博物館館長張志成的心願。

  舉辦講座,現場製作漢代瓦當拓片,為學校、社區等送去大連地區漢代文化知識展覽……一系列活動正在進行中。

  大連漢墓博物館的定位悄然發生著改變。除展示漢墓原址及出土文物之外,從開始時大連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的研究基地,已經成長為現在進行文化教育與服務的場所。“大連文化根植于一片沃土之上,大連古代文化源遠流長。”張志成説。

  考古發現表明,距今1.7萬年前已有人類在大連地區繁衍生息。新石器時代,以小珠山遺址為代表的不同時期考古文化在大連地區分佈廣泛,並與山東半島存在密切文化交流。青銅時代是大連地區青銅文化繁榮期,具有鮮明的地方特徵。戰國時期燕置五郡,大連地區隸屬遼東郡管轄。秦朝統一全國後,沿襲燕制,仍設遼東郡,為大連地區的社會經濟繁榮提供了安定的環境……

  通過漢墓博物館的展陳、研究和活動,架起藏品與公眾、學者之間的橋梁,把大連古代文化以漢代文化為紐帶串聯起來,讓大連人知道自己的根脈在哪、自己的歷史是什麼。

  攻略

  大連漢墓博物館于2010年10月建成開館,2011年與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合署辦公。該館為2008年度、2009年度市政府重點建設項目,市財政投資近1500萬元,佔地面積4600余平方米,建築面積2600余平方米,展陳面積1100平方米。主要展示營城子地區漢墓原址及出土文物,成為展示大連地區悠久歷史、弘揚傳統文化的重要教育基地。

  交通:大連市內乘1101路、2003路至沙崗子站後步行約7分鐘。

  延伸閱讀

  金質龍紋帶扣

  2004年營城子第二地點76號墓出土,為東北地區首次發現。長9.5釐米、寬6.6釐米,重38.27克。一端呈馬蹄形,另一端近方形,弧首平尾,略收窄。寬端有弧形孔,內有活動的扣舌,背面用金環拴住邊緣內折,折邊穿有19個針孔,用於把革帶縫在腰間。

  金帶扣表面飾有十條龍紋,中間一條大龍,九條小龍環繞其兩側,是目前已發現的漢代龍紋金帶扣中龍紋最多的一件。龍的脊背均用細如粟米的金珠焊接而成,龍角、龍須和龍舌清晰可見。帶扣表面鑲嵌水滴狀綠松石,周邊鑲嵌菱形綠松石。

  帶扣採用了捶鍱、模壓、扭絲、珠化、焊接、穿孔、掐絲、鑲嵌等工藝製成,體現了漢代掐絲焊綴金珠工藝的成熟,是漢代金器精品。佩戴這件帶扣的人在當時具有相當高的地位。

  陶四合院

  2005年董家溝漢墓出土,四合院式,由門房、東西廂房、正房及圍墻組成。院落大門有兩條看家狗,院內有馬、羊及食槽等,還有磨、俎、水鬥等模型。該文物是東漢地主豪強生活的反映,體現了漢代自給自足的封建經濟。

  銅承旋

  2003年營城子第二地點76號墓出土,為東北地區首次發現。口徑42.8釐米、底徑39.4釐米、通高9釐米。“承旋”即“案”,其上常置一尊,是當時貴族宴飲活動的重要器皿,同時也是主人身份地位的體現。

  此銅承旋呈圓案狀,盤較淺,下有三足,為人面熊身,作蹲坐頂案狀,盤面陰刻《仙人神獸瑞禽圖》。圖內區以柿蒂形圖案為中心,環刻雙鳳和龍虎;外區以樹紋為界分成四部分,仙人、羽人和龍、虎、麒麟、鹿、野豬、鳳、瑞鳥等珍禽異獸。圖案精美繁縟,全部為手工鏨刻,其製作工藝採用翻模、合范、組裝和焊接技術。(文 蘇慧慧 大連新聞傳媒集團記者 周代紅 攝影 大連新聞傳媒集團記者 鐘啟鋼)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