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體重 一起行動”新聞發佈會現場 攝影 楊薇
8月6日,瀋陽市衛生健康委召開“健康體重 一起行動”新聞發佈會。
瀋陽市衛生健康委員會、瀋陽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瀋陽市衛生監督所)、瀋陽市中醫院、瀋陽市第一人民醫院的相關負責人和專家,圍繞“體重管理年”工作安排、體重分類標準、中醫養生保健知識及肥胖患者臨床治療等內容進行發佈,為市民構建起一套全人群、全週期的健康體重管理知識網絡。
“體重管理年”啟動 多部門聯動構建全週期服務體系
瀋陽市衛生健康委員會醫療應急處副處長張澤宇表示,開展“體重管理年”活動是深入貫徹國家和遼寧省關於健康中國建設的重要舉措,更是推動衛生健康工作從“以治病為中心”向“以健康為中心”轉變的重要抓手。
“體重管理年”活動核心是通過政府主導、部門協同、社會參與,形成覆蓋全人群、貫穿全生命週期的體重管理服務體系。瀋陽市將建立衛生健康、教育、體育、市場監管等12個部門聯動機制,利用2025年下半年和2026年全年時間,實施五大專項行動。
一是建強專業隊伍,構建“市-區-基層”三級體重管理網絡,2026年底實現所有街道鄉鎮全覆蓋;二是做活科普宣傳,通過科普宣教“六進”行動,讓科普內容“一次創作、全網傳播”;三是打造支持環境,推進11類健康支持性環境建設,建設“15分鐘健康生活圈”;四是強化醫療干預,推動二級及以上綜合醫療機構設立“體重管理門診”;五是緊盯重點人群,針對孕産婦、嬰幼兒、學生及老年人開展精準服務,遏制學生超重肥胖增長趨勢,讓老年人“健康養老、快樂生活”。
分類標準與健康管理要點解讀
瀋陽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瀋陽市衛生監督所)慢性病防制部全民健康管理室主任、主任醫師王路在發佈會上介紹,近年來,超重和肥胖問題日益嚴峻,是心腦血管疾病、糖尿病、部分癌症等慢性病的重要危險因素,加強健康體重管理刻不容緩。
體重分類標準以體質指數(BMI)為主要衡量標準,我國成年人群中,BMI<18.5kg/m² 為體重過低,18.5kg/m²≤BMI<24.0kg/m² 為體重正常,24kg/m²≤BMI<28.0kg/m² 為超重,BMI≥28.0kg/m² 為肥胖。中心型肥胖可根據腰圍判定,男性腰圍≥90cm、女性≥85cm 即為中心型肥胖。7歲以下兒童以年齡別BMI的標準差評價,7-18歲兒童青少年以性別年齡別BMI篩查,80歲以上高齡老人BMI適宜範圍為22.0-26.9kg/m²。
健康體重管理需個人、家庭、社會共同努力。王路建議,個人要增強意識,做到吃動平衡、“三減三健”;家庭要相互監督鼓勵,培養健康生活方式;社會要打造支持性環境,如設置體重監測設施、開闢健康活動空間等。同時要避開極端飲食、過度運動、依賴減肥藥物等誤區,科學減重需綜合飲食、運動、睡眠和心理調節。
中醫調體重 辨證施治重塑健康代謝
瀋陽市中醫院中醫康復中心主任、主任中醫師孟宏從中醫角度詳細介紹了調理體重的核心原則。
中醫理論認為,健康的體重取決於人體氣血陰陽的平衡和臟腑功能的協調。肥胖多與脾虛濕盛、肝郁氣滯等因素相關,消瘦則可能由脾胃虛弱、氣血不足等引起。
孟宏表示,中醫體重管理核心原則為辨證論治、一人一方,體質分型多以痰濕型、氣虛型、肝鬱型、陽虛型、陰虛型等為常見,中醫將針對不同分型制定專屬方案;中醫講究整體調理、標本兼治,通過中藥湯劑配合中醫特色治法疏通經絡;中醫調理更注重生活方式干預,引導大家“飲食有節、起居有常、運動有度、情志調暢”。
具體方法包括飲食調理,推薦薏苡仁、山楂、山藥等食材及多款代茶飲;中藥調理,如通腑泄濁湯、五苓散等方劑;外治療法,有針灸與穴位埋線、火龍罐灸法、銅砭刮痧、中藥藥浴等;運動養生,推薦八段錦、太極拳、五禽戲等。日常建議飲食規律、睡眠充足、適度運動、情緒穩定、定期監測,實現氣血平衡與健康體態。
臨床治肥胖 多學科診療模式破解減重難題
瀋陽市第一人民醫院內分泌與代謝性疾病科副主任、主任醫師劉偉表示,瀋陽市第一人民醫院健康體重管理門診于2025年3月試運行,5月正式掛牌,推出多學科診療模式與功能醫學雙核驅動的立體化健康管理體系。
多學科協作模式由內分泌科、營養科、運動醫學科等多個學科專家組成,內分泌科評估代謝狀態,營養科制定膳食計劃,運動醫學科定制運動方案,心血管、神經、心理科等進行風險評估和干預。患者管理採用“三師共管”模式,臨床醫師制定治療方案,營養師負責飲食指導,健康管理師溝通監督,提供全週期管理。
門診開診以來,開展2次大型義診,通過多學科診療模式接診百餘人,平均每人減重5公斤-8公斤,代謝指標明顯改善。未來將進一步加強多學科深度融合,優化治療方案,讓更多人了解科學的肥胖症治療方法,幫助患者擺脫疾病困擾。(文 楊薇)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