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業部長:要嚴格保護土地承包權 加快放活經營權
國際在線報道(記者 肖中仁 高雄偉):日前,中國印發文件,提出進一步完善農村土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的“三權分置”。中國農業部部長韓長賦11月3日在解讀該文件時強調,實施“三權分置”,中國仍將堅持農村土地集體所有的根本地位,嚴格保護土地承包權 ,加快放活經營權。相關專家認為,“三權分置”的制度創新,將為引導土地經營權有序流轉,發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推動現代農業發展奠定制度基礎。
在中國東部省份江蘇淮安市工農村,一品家庭農場總經理陳躍紅經營著一家葡萄種植園,他告訴記者,種植園的130畝地是與當地村委會簽署協議租來的。“這個土地是我從農戶手裏,走村委會承包過來的,這樣的話減輕了我們到每家每戶去簽字的這種麻煩。有了土地,我們就有了經營的基礎,這樣對我們農場今後的發展有很大的幫助。”
目前,陳躍紅的種植園已經引進了紅寶石、鬱金香、巨玫瑰等10多個葡萄品種,並開發了黃桃、草莓等採摘項目。每年吸引了5000多名遊客到訪,農場的年純收入近40萬元。
與此同時,流轉土地的農民生活也有所改善。工農村村民李文林説,自家10畝地流轉給農場後,自己除了有租金收入,還在農場裏打工,收入比以前增加不少。“現在每年的租金是800塊錢一畝,每年的話收益是8000塊錢。平時我在裏面打工,打工是2000塊錢一個月,一年做十個月的工,有20000塊錢,跟以前相比而言高的多了,以前搞農田作業的,那個十畝地去掉農本(利潤)就幾千塊錢。”
數據顯示,目前中國農村集體經濟擁有包括資源性資産、經營性資産和非經營性資産,僅耕地、草地、林地就有60多億畝,經營性資産達到2.86萬億元。
不過,伴隨著中國城鎮化的進程,和李文林一樣的大量農業人口開始轉向第二、三産業,家家包地、戶戶種田的局面已經發生很大的變化,土地承包權主體同經營權主體分離現象越來越普遍。
截至今年6月底,全國承包耕地流轉面積達4.6億畝,超過承包地的三分之一,一些沿海地區的比例甚至超過二分之一。經營耕地面積50畝以上的規模經營農戶超過350萬戶。
中國社科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李國祥認為,實行“三權分置”,是中國農村經濟發展的必然産物。李國祥説:“十八屆三中全會之前,是兩權分置,就是農戶獲得家庭承包和經營權,集體是所有權。為了更好地促進國家農業現代化,鼓勵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讓農民更加放心地外出打工,增加收入。按照頂層設計,實行‘三權分置’。簡單來説,就是把同一塊土地,分為所有權、承包權和經營權。所有權是不能動的,承包權是穩定的,經營權叫做放活,可以流轉,還可以拿到銀行抵押,獲得貸款。”
中國農業部部長韓長賦在解讀時也強調,實施“三權分置”,中國仍將堅持農村土地集體所有的根本地位,並處理好傳統承包農戶和新型經營主體二者的關係。韓長賦説:“一是明確嚴格保護承包權,強調維護好承包農戶使用、流轉承包地的各項權益,任何組織和個人都不能取代農民家庭的土地承包地位,任何組織和個人都不得強迫或者限制其流轉土地。同時根據形勢發展需要,又賦予承包農戶在抵押擔保等方面更充分的土地權能。第二方面要求加快放活土地經營權,賦予新的經營主體在流轉土地上,享有佔有、耕作並取得相應收益的權利,穩定經營預期,使其放心投入、改良土壤、完善農業基礎設施,這樣才能推動現代農業的發展。”
另據透露,“三權分置”後,未來新增的農業補貼將向適度規模經營的新型主體有所傾斜,以引導土地流轉,適度規模經營,發展現代農業,提高農業的品質、效益和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