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外交:國際化之路該怎麼走

2016-01-04 09:16:28|來源:光明日報|編輯:趙春曉

  圖片默認標題

中醫針灸專家正在指導外國留學生體驗針灸穴位。資料照片

  近些年,從中醫針灸入選人類非物質遺産代表作名錄,到《黃帝內經》《本草綱目》入選世界記憶名錄,從外企搶注中國中藥的案例逐年增多,再到跨國制藥公司佈局中醫藥研發,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重要載體的中醫藥,正在向全世界展示其自身的獨特魅力。中醫藥國際化的現狀如何?近日,在京召開的中國民族醫藥學會國際交流與合作分會2015年年會暨首屆中醫藥的國際化論壇上,來自醫藥、外交、僑務、宣傳等諸多領域的專家學者齊聚一堂,就此進行了深入探討。

  小荷才露尖尖角

  ——民間傳播、業界合作齊頭並進

  “我小時候生病治療,無非就是爺爺給我扎針、推拿,沒去過醫院。”外交部前部長、中國民族醫藥學會國際交流與合作分會名譽會長李肇星在會上向大家講述了他的中醫情結,“爺爺是個業餘中醫,那時候村莊附近沒有醫院,周圍十幾裏村莊的村民都來找爺爺看病。”

  更讓李肇星記憶深刻的是,他在美國、加拿大、土耳其等國期間,還接受過當地白人的中醫按摩和針灸診療服務。“很多外國友人也很喜歡中醫文化,在當地開了很多中醫私人診所。中醫藥逐漸在國外‘落地開花’,有著巨大的發展潛力和良好勢頭。”李肇星説。

  目前,中醫藥已傳播到世界171個國家和地區,海外中醫醫療機構近10萬家,中醫藥從業人員達30萬人,中國與外國政府及有關國際組織簽署中醫藥合作協議83個。

  其中,中醫藥診所近萬家。“近年來華人診所在海外不斷涌現。目前,中國在海外的華僑和華人大概有6000多萬人,實現中醫藥國際化,海外僑胞是天然的橋梁和戰略資源。”國務院僑辦副主任何亞非表示。

  在中醫藥民間傳播之外,《世界衛生組織傳統醫學全球戰略(2014—2023)》《傳統醫學決議》等官方文件的發佈和通過,標誌著中醫藥業界已與世界衛生組織在傳統醫學領域進入了全面戰略合作期。與此同時,隨著“一帶一路”戰略的推進,也為中醫藥國際化帶來了新發展:2014年中國中醫産品出口“一帶一路”沿線地區約19.4億美元,佔中國中醫藥産品出口總額的54%;進口為6億美元,佔中醫進口總額的57.5%,比十年前分別增長了3.97倍和5.61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很多都有使用中醫和傳統醫藥的歷史,也注重傳統醫學在醫療和保健方面的作用。特別是其沿線正是海外僑胞的傳統的聚集地,經濟、科技、文化、宣傳等領域的僑務資源也非常豐富,這為中醫藥國際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何亞非表示。

  國際化之路乍暖還寒

  ——政府冷民間熱、國際化人才匱乏、缺乏文化認同

  “中醫藥行業通過醫、教、研、産等各種形式,有效地擴大了在世界各地的普及和應用。部分國家已經將中醫藥納入了國家管理的框架。但長期以來,‘政府冷、民間熱’仍是中醫藥在國外面臨的尷尬情境之一:民間對中醫藥的需求逐漸升溫,但國外政府的反應並不是很積極。在很多國家,中醫藥還處於灰色地帶,既沒有合法地位,也缺少法律的保護。”在談及中醫藥國際化現狀時,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師資格認證中心首席專家、北京中醫藥大學教授劉景源表示,中醫藥的國際化依然面臨不少障礙。

  劉景源還指出,高層次中醫藥國際化專業人才匱乏,國際中醫健康服務人才水準參差不齊,尤其是海外中醫藥從業人員中,“廚子中醫”“導遊中醫”為數不少。此外,中醫藥教育發展不平衡,教學品質水準差距較大,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中醫藥國際化教育的發展。“高層次中醫藥國際化專業人才的輸出,不能忽視當前人才教育存在的問題。”劉景源説。

  與會專家一致認為,文化差異也是中醫藥海外發展的主要阻礙之一。面對“陰陽虛實、溫熱寒涼”的專業用語,生活在不同語境中的外國人,很難理解其中的深意。“説不清、道不明、聽不懂”成為中醫藥在海外發展的現狀。若是就醫論醫、就藥論藥,缺乏文化認同感,中醫藥“走出去”就只能永遠在路上。

  借力中醫外交,中醫藥國際化歷久彌新

  ——走出去引進來、培養複合型人才、打造合作共同體

  面對當前中醫藥國際化的瓶頸,與會者呼籲,當前應以“中醫外交”為抓手,緊密配合、服務國家“一帶一路”發展戰略,構建中醫藥國際化交流平臺,培養中醫藥國際化人才隊伍,增強中醫藥在世界衛生健康體系中的話語權,在國際上倡導“交流互鑒、人類共享、建設健康命運共同體”的重要理念。

  針對文化差異和技術壁壘等問題,外交部美大司前司長梅平認為,在秉持“中醫外交”的思路下,中醫藥的國際化不僅要推動中醫大夫“走出去”,還要把洋患者“引進來”:一方面,可派醫療義診團到國外進行義診。無論是推拿還是針灸,中醫有自己的特點,讓國外患者親身感受,來擴大中醫藥的影響力;另一方面,中醫藥的培訓班,把國外對中醫藥有興趣的,或者已經在國外開診所的人邀請過來,進行人才培訓。

  “近年來,我國被拒之門外的中藥産品,大多是倒在‘綠色貿易壁壘’之下。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在中藥材種植方面對重金屬、農藥殘留的控制較晚,且一些發達國家為了保障他們在國際草藥市場上的利益,也不斷加強對進口中藥的管理措施。”劉景源認為,未來要進一步發揮我國天然藥物的優勢,可以以海外合作建立的中醫藥中心為載體,或是在環境條件適宜的地方,建立中草藥基地;或是根據所在國家的法律背景,開展以文化傳播、科普知識普及為主的教育培訓等等。

  談及中醫藥國際化人才培養時,北京外國語大學校長彭龍表示,中醫藥國際化人才隊伍的建設首先要解決語言國際化問題。目前,中國民族醫藥學會國際交流與合作分會已與北京外國語大學達成創建“國際中醫學院”的意向。此外,與古巴等對象國知名大學建設“中醫係”等舉措都在謀劃之列。

  “中國民族醫藥學會國際交流與合作分會成立一年多來,致力於推動中國與世界各國間的傳統醫藥健康服務交流與合作,以更加多元的形式促進全球共享中國傳統醫藥。”該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楊凱認為,中醫藥國際化路徑的開闢離不開官方機構和民間組織的合力。

  與會專家共同呼籲,中醫藥的國際化並不能簡單地定義為在海外某國家或區域零散地、局部地、隨機地開展若干特定的中醫藥産品貿易、健康服務等交流與合作。應在國家及行業主管部門的指導下,可持續地在海外推進中醫藥醫療、保健、産業發展,使國際社會能夠認識、應用中醫藥,推動對象國逐步建立中醫健康服務體系。同時將中醫藥教育納入駐在國國家教育法律體系,為中華文明的海外存續提供載體。(本報記者 趙婧 白雪蕾)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