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再拋遏華戰略,中國如何接招?

2016-02-17 15:49:05|來源:國際在線|編輯:李雪

圖片默認標題

  2月15日—16日,“美國-東盟領導人非正式會議”在美國加州舉行。雖然美國和東盟各國政府在此次峰會前均表示這不是一次“反對中國”的聚會,但其第二天的議程主打南海問題,針對中國的意味不言自明。

  筆者認為,此次峰會是美國“亞太再平衡”戰略的重要舉措之一,而美國亞太戰略關乎中美關係以及亞太地區格局的大未來。面對實力相對下降、在體系內仍舊處於領導地位、而心態越發急躁的美國,中國的未來戰略動向將直接決定中美兩國乃至整個亞太地區的命運。

  首先,保持合理的戰略定力是一切戰略調整的根基。

  近兩年美國在亞太地區針對中國所展開的一系列高調發聲與強硬行為,實際上折射出美國不能適應中美實力對比發生向中國有利的變化、因而産生的焦慮心理。這種“病態心理”很容易通過國家間的互動和認知得以傳染。在這種情況下,如果中國不能保持應有的戰略克制,那麼不僅中美關係要徹底完蛋,整個世界都會跟著遭殃。因此,保證高度的戰略定力和戰略耐心,是中國得以遊刃有餘地調整自身戰略部署的根本前提。

  正如鄭永年先生所觀察到的,美國相對衰落已經很多年了,這個趨勢基本上很難挽回,如果美國不改變今天這樣的戰略,其衰落的速度會更快,因此,只要中國不直接挑戰美國,美國就很難找到一個真實的“敵人”,其“回歸亞洲”除了浪費巨大的人財力資源之外,不會有其他更實在的收穫。

  美國的目的就是要尋求一個切實的“對手”來釋放自己的力量,在這一點上中國人需要保持清醒的認識,不能落入美國人的思維圈套。所以,儘管中國在朝鮮半島和南海問題上遭遇來自美國的強大壓力,但越是在風口浪尖之時,中國越要保持比美國堅實的克制力,不能將自己放到同美國直接對抗的位置上去。中國只需繼續秉持新型大國關係中“不衝突、不對抗”的根本邏輯,則美國在一時的對華戰略逼迫高潮之後定會有所收斂。

  其次,在保持“戰略定力”的前提下,還需“戰略智慧”。

  事實上,美國人越來越明白,只要中國人一直堅持自己穩妥的戰略佈局,久而久之,這種佈局一定程度上就會變成客觀形勢;而一旦這種形勢確定下來,美國恐怕難以撼動。未來在同美國打交道的時候,中國人需要仰仗的“戰略智慧”會有很多,但至少有一條應該堅持——要堅持戰略上的“管他風吹浪打、我自巋然不動”,要善下“先手棋”引領對方、不能被對方牽著鼻子走。當這種“引領”真正形成一種形勢的時候,我們將佔盡主動。

  這就要求中國要獲得更多的對美戰略制衡能力。這種能力首先需要中國通過堅定不移地推動國防現代化、掌握更尖端的科學技術、提高經濟實力等方式來繼續夯實“物質性權力”的基礎。在此之上,中國需要將“物質性權力”有效轉化為“規則性權力”,要堅持不懈地推動中國在地區和全球治理中所提出的一系列倡議和規則措施(如“一帶一路”、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RCEP”、亞太自貿區等),在平等協商、互利共贏的原則基礎上形成中國主導的規則體系和機制架構。亞投行(AIIB)開了個好頭,這種“規則性權力”的建設以及由此代表的戰略制衡能力應繼續大力推進。

  儘管中國可能在未來尋求更多更有效的對美戰略制衡能力及手段,但其根本目的並非取美國而代之,而是要讓美國明白:中國有能力對其侵害中國利益的行為作出有效威懾和制衡,從而避免美國繼續誤判、誤讀中國政策,使其正視和尊重中國之核心利益,以此維護中美關係的穩定——美國不應將中國本質上是防禦性的“積極有所作為”理解為對美國主導的體系的顛覆與挑戰,而應從中尋求與中國合作的新途徑,並形成兩國間在權力、利益、信任和責任方面的四大戰略平衡。在相互尊重的基礎上,促進兩國在相互克制和建立規制的基礎上進行合作,為“中美新型大國關係”的建設增添新的實質性內容。

  最後,建立有效的中美戰略溝通機制必不可少。

  筆者認為,未來中美關係的具體癥結,可能不再是簡單的“戰略互疑”,而是由此種心理引發昂貴的“國內觀眾成本”:在中國可能表現為對美越來越強烈的民族主義情緒,在美國可能表現為更嚴重的民主體制衰敗,以及兩黨爭鬥對外交政策的消極影響。

  對兩國領導人、尤其是對美國領導人而言,在國內政治中的受挫有可能轉變為尋求同對方國家合作的動力。此外,越是在地區局勢趨於緊張的時候,中美兩國領導人越要保持有效的高層溝通,這對於明確彼此戰略意圖、避免相互誤判和誤讀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未來中美關係的出路在於兩國正視各自共同關切的問題,在加強溝通與對話的基礎上,建立切實有效的危機管控和機遇管理機制,避免因各自“夥伴”的軍事投機和冒險行為導致兩國“擦槍走火”。(劉暢,外交學院)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