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層剖析:美國急於在亞太"披掛上陣"源於"病態心理"

2016-02-17 14:40:11|來源:國際在線|編輯:李雪

圖片默認標題

慣於對別人家務事指指點點的山姆大叔該吃藥了

  自高調宣稱“重返亞太”以來,美國不停在此區域製造事端,去年至今“症狀”尤甚:繼續對朝鮮半島施加壓力,積極推動韓國部署薩德系統;支持安倍強行通過國內外反對呼聲極高的新安保法案,促進日本插手南海事務;美國軍艦衝進中國航母編隊,並與南海相關國家勾連,就爭議問題不停向中國發難……

  從宏觀意義上來説,美國對亞太施展出的一系列手段,可以被視為“尼克松主義”在“亞太再平衡”戰略新背景下的回潮,具體而言就是通過提升盟友和夥伴的能力來分攤自己的霸權成本,讓盟友和夥伴承擔更多的安全責任和義務。

  但是,同當年“尼克松主義”時不同,今天的美國似乎不甘於躲在幕後操縱盟友和夥伴同其對手叫板,而是在自覺必要時親自“上陣吆喝”,甚至毫不避嫌的“大秀肌肉”

  美國之所以直接“披掛上陣”,一方面可能是出於某種對盟友和夥伴表現“不給力”的“恨鐵不成鋼”的心理,另一方面更為根本的,在於美國在面對中國時所表現出來的一種病態心理,這種心理是美國歷來秉承的塑造“假想敵”的思維習慣同它在面臨當前的困難形勢所表現出來的複雜心態的怪異雜交,這些心態包括自卑、懷疑、孤獨、恐懼,還包括與這些形成另一個極端的自大、盲目、剛愎、暴躁等。

  這種“病態心理”在“大選年”的背景下或許會呈現出集中爆發的趨勢。面對兩國相對實力的不斷接近以及對華戰略優勢的明顯萎縮,美國似乎越來越寄望于在“機會之窗”還算有利於自己的時候向中國發動一場“預防性戰爭”:“現在做總比等中國強大了我管不住它的時候再做的好!”這種“預防性戰爭”並非是指真正的戰爭,而是某種沒有硝煙、不見鮮血但更為激烈的全方位競爭甚至遏制。此種“病態心理”促使美國對華展開的一系列強硬措施,將對中美兩國産生重大影響。

  對中國來説,最重要的影響可能在於這會改變中國看待其所處的地區經濟和安全格局的方式,進而在政策上出現重大調整。

  過去數十年,亞太地區保持了難得的總體和平,許多人都認為這主要是因為美國聯盟體系的存在,但事實上,中國在這期間所奉行的和平發展政策以及由此所保持的高度戰略克制更是亞太和平的關鍵所在。中國不但是地區開放貿易的受益者,而且向來尊重和支持東盟在區域一體化中發揮領導作用。然而,美國主導TPP將中國排除在外,並加強同一些與中國存在較深主權爭端的東盟國家的軍事關係,將會進一步觸犯中國所界定的核心利益和政策底線,而中國在這兩方面對亞太的融入是過去數十年該地區得以維持和平與穩定的最重要保證之一。

  正如美國專家的分析結論所言,中國長期以來奉行的和平發展政策是中國與美國及其他強國保持友好關係的關鍵,但這一政策可能會轉變為以削弱美國在亞洲影響力為目的的強硬政策,這種轉變的跡象已開始顯現。究其原因,這種轉變則源於由美國對中國的防範戰略所造成的中國對地區總體戰略形勢的認知的改變。

  周邊安全壓力陡增將影響中國“一帶一路”倡議長遠大局。當中國正不斷大刀闊斧地推動“一帶一路”建設之時,美國卻在利用中國周邊的安全問題不斷給中國製造壓力。東盟地區是中國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關鍵區域,也是中國新階段周邊外交的重點投入區域,但美國則一再熱炒南海問題,不斷指責中國合理的島礁建設活動,乃至直接上陣高調巡航南海,引起周邊國家對中國的憂慮。此外,南海局勢的升溫也嚴重影響了國際投資者對該地區“一帶一路”項目的心理預期,一定程度上擾亂了“一帶一路”的建設部署。這在客觀上有利於國際資本回流美國市場,給中國的對外投資和建設造成一定困難,符合美國在中國周邊地區保持一定程度的不穩定態勢以從中獲得相應的經濟和安全利益的慣有思維。同時,TPP在貿易和投資上的一些條款和規定也同“一帶一路”的相應部分存在矛盾,有可能在中長期限制“一帶一路”的政策效果,加大中國對外投資和貿易的安全風險,提升中國通過“一帶一路”建設實現“以經促政”的成本。

  對美國而言,國內已經流露出對美國被盟友拖入一場同中國的直接對抗的前景之憂慮,同時也面臨被“小夥伴”拋棄之風險。

  有中國觀察家將此稱為中美關係中的“第三方陷阱”。美國近年來重點加強關係的盟友和夥伴國家大多與中國存在較激烈的主權爭端和地緣競爭,這很難不被解讀為是美國為了遏制和防範中國而有意為之。此種行為給美國埋下被盟友和夥伴拖累的隱患。有國外學者指出,在南海問題上,區域內一些小國家任意“挾持”美國,隨意挑戰中國,儘管人們可以“同情”像菲律賓和越南這樣的小國並譴責中國,但這改變不了這樣一個事實:這些小國家也同樣負有責任,因為他們或者主動地或者受其他國家的鼓動而挑戰中國。更有甚者,小國的軍事投機和非理性行為可能導致大國之間的擦槍走火,從而造成大國直接對抗。

  菲律賓這樣的小國由於在實力和地緣上均不具備優勢,因此可能更傾向於採取“先發制人”的軍事冒險行為,並可能將美國的“亞太再平衡”戰略解讀為“自己可以得到大國撐腰進而隨心所欲挑釁中國,並不用為此負責”。而現在的形勢表明,由於美國在南海問題上愈發顯露出從幕後走向前臺的趨勢,中美兩大國直接發生軍事意外的可能性也在上升——大國間的擦槍走火同小國對大國的軍事投機有可能交織在一起,從而降低美國對“亞太再平衡”戰略進行靈活調整的空間。

  此外,由於“戰線過長”所造成的實力困乏或政策掣肘,美國介入和干預不力將降低其在“小夥伴們”之間的威望——它們可能會在某些具體議題上“另起爐灶”:或直接與中國進行談判,或組建排除美國的聯合陣線與中國週旋,美國因此陷入“被拋棄”的困境。從目前看來,這種可能性很低,但美國在一定程度上正是為了杜絕被盟友指責為沒有擔負起保護責任,才加大對南海等地區問題的介入力度,使該地區局勢的不穩定性和不確定性陡增。

  並且,美國是否有能力進一步擴容TPP也是問題。TPP是各成員國相互妥協的産物,為了促成TPP,美國已經在藥品專利時效期、紡織品原産地原則、國有企業等諸多方面作出重大讓步,以換取越南、馬來西亞等國的加入,這本身就已經要消耗美國很大一部分政策、行業和産能對此的消化能力,如果現在再吸收泰國和印度尼西亞加入,美國可能需要作出更大的讓步,其經濟實力和市場承載力恐難承受。因此,短期來看,在經濟領域,美國同亞太國家(尤其是東盟國家)將主要討論能力建設、互聯互通、技術援助、創新與創業合作等問題,在TPP上的或許不會有其他大的動作。

  由上述種種可見,來源於美國“病態心理”的種種偏激的遏華行為,實際上是“傷敵一千自損八百”的不智之舉,若偏執下去,將給中美雙方乃至世界範圍的穩定予發展帶來極大負面影響。和平與發展才是當下時代主題,中美“和則共榮、不和則俱傷”對於此種不利於大局的“病態心理”,美國也到時候考慮“對症下藥”了。(劉暢,外交學院)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