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小區沒有圍墻 你願意嗎?

2016-02-23 10:19:23|來源:中國江蘇網|編輯:王濤

  中國江蘇網2月23日訊 “也許我又能和小時候一樣,聽到樓下‘磨剪刀,鏘菜刀’的吆喝”、“我家三輪車以後就停寶界山莊了”、“這樣估計每棟大樓都要安裝探頭了,做探頭的將迎來大量訂單”,還有網友戲謔説“要趕緊買房了,封閉式小區以後越來越少”。

  昨天,一條“原則上將不再建設封閉住宅小區”的消息,在錫城上下引發熱議。

  新政

  原則上不再建封閉住宅小區

  近日,中央城市工作會議的配套文件《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加強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見》印發,描繪出了“十三五”乃至未來一段時間中國城市發展規劃的新“藍圖”。

  其中的第十六條中指出要優化街區路網結構。加強街區的規劃和建設,分梯級明確新建街區面積,推動發展開放便捷、尺度適宜、配套完善、鄰裡和諧的 生活街區。新建住宅要推廣街區制,原則上不再建設封閉住宅小區。已建成的住宅小區和單位大院要逐步打開,實現內部道路公共化,解決交通路網佈局問題,促進 土地節約利用。樹立“窄馬路、密路網”的城市道路佈局理念,建設快速路、主次幹路和支路級配合理的道路網系統。

  這一新政引發不少業主的關注。出門就是道路小孩會不會不安全?小區安全性如何保障?停車問題如何解決?物業如何管理?諸如此類問題層出不窮。

  街訪

  1、安全是否會少了道屏障

  疑慮:“小偷一定樂開了花”

  市民張亞清住在雙河社區,她表示,雙河新村在2014年剛剛進行了老新村改造。原本小區的大門可以隨意進出,現在有了道閘和保安,她覺得小區安 全多了。在她看來,現在外來人員進小區,物業總要過問一下,將來成了公共道路,誰還會過問這些車輛是哪來的?開個麵包車進來,不要説偷掉個電瓶,就是把 電動車扛走都輕而易舉。不少錫城網友也表示有圍墻會更安全,不然“小偷肯定樂開花”。

  支持:門禁不是安全的唯一方法

  有網友表示,“我的大老爺啊,有電子門禁卡就安全了,小偷一定要走大門啊。再説現在有圍欄、有門禁,照樣有推銷東西的人混進來!”家住市中心老小區的周先生也認為,有些高端小區照樣發生命案,並非有門禁就一定安全。以前的老新村都是敞開式的,沒見得風險很大。

  2、小區公攤能否用於共享

  疑慮:業主花了錢,憑什麼共享

  網友“zhengzaishangwa”表示,《物權法》規定,小區內的道路、綠地、公用設施和物業服務用房,屬於業主共有。小區內的道路業主 們都是花了錢的,憑什麼拿出來“共享”。據了解,錫城有家樓盤小區道路變成公共道路,業主通過打官司拿到了數百萬賠償,可見這些確實有法律依據。

  支持:土地本身也是全民所有

  家住老新村的劉先生有另一番看法。他所住的小區是安居房,綠化比較少,50米開外則有一處高檔樓盤,裏面噴泉、綠化非常漂亮。“小區連行人進入 都有門卡,外人根本進不了”,在劉先生看來,高檔小區裏有些健身器材也是體育部門免費提供的,為啥同一個城市的人就不能享受呢。封閉小區的土地本身也是全 民所有,為啥不能共享綠地,共享道路。

  3、是否會降低居住舒適度

  支持:政府管著,小區不再像“停車場”

  對於小區內部道路“打開”變成公共道路,太湖國際社區居民李先生對此有著真切的感受。李先生所住小區內有一條維港路,是連接金石路和萬順路的小 路,這條路就經歷著從小區路到市政路的改變。李先生起初也是反對,認為車來車往的噪音會影響自己的生活,但是一段時間過去後,李先生倒是持支持態度。“畢 竟是小支路,車流量並不大。”李先生説,擔心的噪音問題並沒有出現,但是解決了路邊亂停車的問題。以前不少業主都將車停在路邊,道路變窄反而影響了出行。

  疑慮:仿佛重回“老新村模式”

  不過針對維港路變成市政路,小區裏的張先生卻持反對意見。“這條路一變成市政路,晚上攤煎餅、賣夜宵的小販就來了。”張先生説,政府監管部門不 可能天天“駐紮”管理,而物業又面臨著不是小區道路,無權監管的問題。“本來從老新村搬過來就是考慮到環境好,而如今就因為這條道路仿佛有回到‘老新村’ 的感覺了。”張先生嘆氣道。

  

  物業公司:

  多裝攝像頭,增加保安量

  騰基物業市場部的施潤俊表示,從物業管理的角度看,小區道路作為公共道路時,是否晚上會有人侵佔小區道路,把這裡變成公共停車場,還是個未知 數。他表示,物業的管理難度肯定會加大。對於物業來説,既要增加攝像頭這類硬體的投入,同時還可能要增加保安數量這類軟體的投入。

  另一位物業管理人員則表示,原本小區道路是由小區保潔來打掃的,費用由業主支付,如果變成公共道路,這筆錢該誰來出,還有待明確。小區開放後,不一定不安全,但肯定風險會加大,如何來防範,將來同樣值得關注。在他看來,這個意見剛剛面世,現在的解讀可能還不全面。

  律師:

  小區不封閉涉及權益問題

  法舟律師事務所的辛小標律師也關注到了這一問題。在他看來,這個《意見》目前實施的難度還很大。正如一些網友所指出的,《意見》與《物權法》有 衝突,目前沒有經過人大立法,還不算是法律,更多的應該是一種提倡。他認為這種倡導從緩解交通、營造和諧鄰裡的理念方面值得肯定,尤其在將來新建小區時, 完全可以作為一種設計規範,作為準入門檻。但對既有小區,如何保證原有業主權益同樣考量政策智慧。

  范凱洲律師認為,這一規定的理念可能從政府部門首先“開墻”更有意義,通過這一措施打造親民形象,讓更多的百姓能夠進入政府機關,打破官民壁壘。

  建設部門:

  其實是重回街坊里弄模式

  “不再建封閉式小區,其實就是回到原來街坊、里弄的住宅模式。”住建系統的相關人士解讀説,關於“不再建封閉式小區”的相關意見其實就是住宅小 區建設模式的一種調整。中國住宅傳統模式是街坊里弄的形式,起初國內並沒有小區概念,80年代開始大規模新建住宅了,從蘇聯學習了從組團到小區到居住區的 住宅建設模式。500到800戶之間為一個組團,幾個組團就組成一個小區,多個小區就變成居住區,組團之間的道路一般小區為了物業管理的便利,進行了封閉 式管理。

  該人士提出,城市的道路主要分為快速路、主幹道、次幹道、支路四級路網體系,支路就是以前的街坊里弄概念,在以前的規劃中也都考慮到了道路網的 密度設計。但是在實際操作中,有些地塊土地出讓規模大,就會出現支路沒有發揮城市道路功能的問題。規劃的主幹道、次幹道、支路都在出讓地塊裏面,按照物權 法的理念,這些道路都是開發公司的,建好了之後因為封閉管理需求,將其圈成了“小區路”,使其無法發揮城市道路功能。

  解讀

  現在物業管大門 未來是管大樓

  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副院長楊保軍的解讀是,封閉小區是農耕文明的理念,一個個樓盤都是一個個小的獨立王國,彼此不共聯,公共服務設施不共享。但是現在的城市應該是開放的,以公共活動、公共空間作為特徵。

  對於已建成的住宅小區和單位大院,《意見》也提出要逐步打開,實現內部道路公共化。楊保軍介紹,可以採取分步走的方式,第一步讓行人穿過去,接下來是自行車,管理也要跟上,“現在物業管大門,未來是管大樓。每棟樓安全了,街道自然就可以開放了”。

  案例

  成都去年試驗“小街區規制”

  那麼,中央為何不讓城市再建封閉住宅小區呢?《意見》給出了解釋:解決交通路網佈局問題,促進土地節約利用;樹立“窄馬路、密路網”的城市道路佈局理念,建設快速路、主次幹路和支路級配合理的道路網系統。也就是説,中央的最大目的在於“治堵”和“防堵”。

  今年1月,較早領會中央城市工作會議精神的四川就提出:新建住宅推廣街區制,原則上不再建設封閉住宅小區。

  作為其首府的成都,則早在去年9月就提出了“大成都建小街區”的概念。從2015年12月起,包括中心5城區和高新區、天府新區等在內的九大片區,將按照“窄道路、密路網”的標準打造成一種開放式的街區模式。

  根據當地規定,街區單元尺度不宜大於200米×200米,街區單元規模約50畝左右;道路網密度宜不低於10km/km2,道路寬度宜不大於25米;公共交通方面,實現公交站點半徑300米基本滿覆蓋。這種街區模式被成都稱為“小街區規制”。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