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發射衛星的兩大動因
資料圖:朝鮮運載火箭
2月2日,朝鮮正式通知國際海事組織,聲稱將於8日至25日間發射“光明星”號衛星,隨即引發一場國際社會輿論戰。
相關各國之所以對朝鮮發射衛星反應如此激烈,實質上源於對朝鮮核彈武器化的深刻擔憂。核彈武器化必須具備兩個條件:一是核彈的小型化。朝鮮已經進行了4次核子試驗,其目的均在於此。二是運載工具的實戰化。運載工具就是導彈,而導彈技術和火箭技術非常相似。
可以説,朝鮮成功發射了衛星即意味著其掌握了導彈技術,也就掌握了發射核彈的運載工具。因此,朝鮮放出即將發射衛星的消息,各國馬上意識到其在“擁核”之路上或將更進一步。朝鮮為何不顧國家社會的強烈反對,不顧國內民生困境,在“擁核”道路上一意孤行呢?
根本動因:朝鮮政權與生俱來的“危機感”
二戰後,金日成在蘇聯支持下建立了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並試圖以強于韓國的兵力一統朝鮮半島。誰知,立即招來美國干涉,朝鮮方面丟盔棄甲,如不是中國施以援手,恐怕當下的朝鮮政權早已成為歷史。
如今,一紙“停戰協定”維持著朝鮮半島脆弱的和平。朝鮮長期面臨美日韓的敵視與封鎖,其所仰仗的蘇聯分崩離析,後又與中國漸行漸遠。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朝鮮國內經濟困頓、外部環境沒有實質性改善,朝鮮政權的危機感日益強烈。進入21世紀以來,與美國敵對的政權紛紛瓦解,被美國視為“邪惡軸心”的朝鮮自然大有“唇亡齒寒”之感。何況。在法律層面,朝美兩國依然處於戰爭狀態。
內憂外困之窘境加劇了朝鮮政權的不安全感,核武便成為其尋求安全保障的終極武器——金日成時期,朝鮮就曾試圖從中蘇兩國獲取核技術;金正日黨政期間,利用蘇聯解體後的亂局,從各個渠道獲取核技術;而在金正恩治下的朝鮮,開展核子試驗和發射衛星,不過是朝鮮政權尋求安全保障路線的延續——只要朝鮮認為自身政權不穩,謀求“擁核”之種種舉措就不會停止。
直接動因:把美國拉到與朝鮮的談判桌前
朝鮮認為自身安全的最大威脅來自美國。冷戰期間,朝鮮依靠中蘇與之抗衡。隨著中美關係改善和冷戰結束,朝美關係卻始終處於“冰凍”狀態。美國在半島問題上卻始終秉持“冷戰”思維,對朝鮮謀求改善對美關係的訴求置之不理。因此,朝鮮採取了一些了頗為“極端”的方式迫使美國與其直接談判:扣押美國人,迫使其派出“特使”訪問朝鮮;開發“核武”,逼迫美國回到談判桌前;發射衛星,促成時任美國國務卿的奧爾布賴特訪朝……通過以上種種“無賴”手段,朝鮮既得到了美援,還發展了導彈和核彈技術,貌似可謂“一箭雙雕”。
然而,進入新世紀後,美國對朝鮮的“脅迫”式舉措愈發反感。而朝鮮當政者認為,朝鮮不能與美國進行平等、直接的對話,關鍵在於自身實力不夠。於是,開始一心一意開發核彈和導彈,以加重與美談判之籌碼,進而解除制裁、消除困境,保障朝鮮政權的穩固。從朝鮮提出的兩大“棄核”條件(美朝簽訂正式協議,美韓停止軍演)中可見,只有美國使朝鮮具有了足夠的安全感,朝鮮才有可能“棄核”。
中國自然不能為美國的對朝政策“背書”,但作為朝鮮鄰國和半島問題的相關方,半島局勢事關中國周邊安全環境。自朝核問題爆發以來,中國為促進半島無核化進行了不懈努力,曾經主導達成了“9•19”共同聲明和“2•13”共同文件。
此次聲稱發射衛星,是朝鮮“擁核”道路上的又一次重要試驗,如果有關各方、特別是美國無法滿足朝鮮的安全需求,朝鮮“擁核”或將不可避免。中國必須與各方積極斡旋,敦促各方重啟六方會談,繼續為實現半島無核化目標而努力。正如外交部所言:“中國政府堅持實現半島無核化這一目標,堅持維護半島和平穩定,堅持通過對話妥善解決半島核問題。”(崔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