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村的供給側改革探索

2016-03-10 13:32:08|來源:新華網|編輯:王濤

  原標題:中國農村的供給側改革探索

  新華社北京3月10日電 正在召開的全國兩會上,供給側改革是熱門的話題之一。然而,對全國人大代表王海燕而言,最初這只是一個“非常高大上的新詞”。

  王海燕是重慶潼南區佛鎮村黨支部書記,一度覺得供給側改革離農民很遠。逐漸學習了解後,她對中國農業的供給側改革有了自己的理解。

  比如,通過改變養殖方式,把一塊多錢一個的普通雞蛋變成三塊錢一個的土雞蛋,就是供給側改革的一個小小實踐。

  “再比如土地流轉經營、農民入股的農業合作社的發展就是力求改變傳統生産模式,提升農産品供應的品質和數量,與現在的供給側改革一脈相承。”王海燕説。

  2015年12月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2016年及今後一個時期,要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體現中國結構性改革新思路的供給側改革,主要是從供給、生産端入手,通過解放生産力,提升競爭力促進經濟發展。

  2016年的中央一號文件聚焦推動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專家表示,推進供給側改革,首先在於轉變認識。對於這樣一個全新的經濟發展理念,中國基層民眾的接受程度,決定著政策落地的實效。

  同樣來自重慶的農民企業家楊雪梅也在探索自己的供給側改革。

  楊雪梅2007年大學畢業後,回到家鄉承包流轉了1.5萬畝土地,成立了重慶雲陽縣蕓山農業研發公司,帶動3000家農戶按照公司化運營模式種植菊花。

  菊花茶在歐洲受歡迎,但只有通過歐盟有機認證的菊花才能進入歐洲市場。“我們的茶農種植的菊花一般是以噸計價,而獲得歐盟有機認證的菊花以克論價。”楊雪梅説。

  通過改變種植方式,楊雪梅種植的菊花現在是中國僅有的兩家通過歐盟有機認證的品牌之一,不僅暢銷歐洲,也備受中國消費者青睞。

  “中國中西部農業落後、農民窮,一方面與銷售渠道不暢有關,更重要的是很多農産品無法滿足生活水準提高後,國人對健康、綠色、安全、營養農業品的要求。”她説。

  在全國人大代表、貴陽市烏當區新堡鄉王崗村黨支部書記花全看來,以布依族殺豬飯和庖湯為招牌的農家樂,就是王崗村的供給側改革嘗試。

  “王崗雖然沒有豐富的礦産,但有獨具風情的布依族飲食文化和良好的生態環境。”這位全國人大代表説,自2007年開始,依靠玉米、水稻種植為生的王崗村村民走上了發展鄉村旅遊的轉型之路。

  “前兩年有遊客建議我們搞水果採摘,增加對農村生活的深度體驗。於是村裏發展大規模草莓種植。遊客進場採摘收取每人10元費用,在裏面吃管夠,帶走就是25元一斤。現在每年草莓成熟的4月,遊客都排著隊進草莓園。”花全説。

  “我們希望打造出一條讓遊客有吃、有玩、有採摘、有體驗的旅遊産業鏈。”花全説。村民人均年收入已從2007年的2400元增加到去年的10800元。

  “現在中央提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在王崗村,就是結合自身實際和遊客需求不斷進行産業升級。”花全説。

  當然,推進農業供給側改革仍面臨不少困難。

  全國人大代表、貴州紫雲縣壩羊鄉科羽有限公司董事長舒明勇是多年前返鄉創業的農民工。他認為,小微企業生存難是農業供給側改革的一大難題,降低融資成本對一些企業生存發展至關重要。

  “近年來,農民工返鄉創業熱情高漲,但也出現了部分企業生存困難,創業者不得不重新出去打工的情況。”他希望政府和金融機構能夠給農村小微企業更多扶持。

  人才的缺乏也制約著農村地區的供給側改革的推進。

  花全説,現在村裏緊缺有能力、有幹勁的致富能人,希望能有更多的政策鼓勵更多的人才到農村帶領老百姓致富,也希望更多的“農二代”能夠留在村裏發展。(記者:王健 陳國洲 胡星 潘德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