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兩會地方談】慈善法草案關乎精準扶貧 助力全面小康

2016-03-10 23:15:31|來源:南方網|編輯:靳松

  3月9日下午,人民大會堂,十二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舉行第二次全體會議。習近平和近3000名全國人大代表一起,聽取全國人大常委會工作報告,聽取關於慈善法草案的説明。(3月10日新華網)

  十年孕一法,呼之欲出時。慈善組織可不可以通過論壇、QQ群募捐?個人出於慈善目的,能否在朋友圈募集公益紅包?名人公開承諾捐贈後反悔怎麼辦?定向捐贈款沒使用完如何處理?慈善組織弄虛作假怎麼辦?這些問題在慈善法草案審議通過後,都將在條文中找到答案。

  慈善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自古以來,中國人對慈善就不吝溢美之詞:樂善好施、積德行善、善言善行、善有善報;有對做慈善者的褒,就有對不願做慈善者的貶。對於不願承擔社會責任,不願救助困難的人,大家會送他四個字:為富不仁。

  慈善是衡量一個國家和地區文明進步的重要標誌,也是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重要體現。就個人來説,做慈善也許是舉手之勞,但這舉手之勞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幫助或付出,而是通過舉手之勞,通過幫助和付出,讓需要得到幫助的人就此感受到這世界是個溫暖的大家庭。守望相助、扶弱濟貧,體現出的更多的是對社會責任的承擔,對人心向善的激發。

  習近平總書記一直高度重視慈善事業。早在2002年他在福建工作時就指出,要在加強公民道德建設的同時,普及慈善意識,傳播慈善文化,弘揚優良傳統美德,通過廣泛開展慈善活動,聚集廣大群眾廣泛參與,推進社會文明程度和道德水準的提高。在浙江擔任省委書記時,習近平在浙江慈善大會上強調,慈善事業是惠及社會大眾的事業,是社會文明的重要標誌,是一種具有廣泛群眾性的道德實踐,慈善事業在促進社會和諧中的作用日益顯現。

  2015年10月20日,習近平在英國議會發表講話時,滿懷深情地提到了以個人身份來華開展“為和平行走”徒步中國活動的英國內政部國務大臣、樞密院顧問官麥克·貝茨勳爵。去年是首屆中英文化交流年,也是紀念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週年,貝茨勳爵和夫人從北京出發,途經河北、山東、江蘇和浙江5省市,歷時71天,總行程1701公里,期間所有費用均由他們自己承擔,而沿途募集的50多萬元善款全部捐贈給了中國紅十字會慈善項目。在如此重要的場合,習近平專門提到貝茨勳爵,筆者認為,這不僅僅是因為他的徒步行走,而是通過徒步行走所表現出的善行大愛和示範效應。

  大力發展慈善事業,是調動社會資源解決困難群眾生産生活問題的一條重要途徑,對於促進城鄉之間、地區之間、民族之間的和諧發展,促進人與人之間的和諧相處,最終實現全體中國人民的小康,具有重大的意義和作用。習近平3月4日下午參加政協民建、工商聯界委員聯組會討論時,希望廣大民營企業要積極投身光彩事業和公益慈善事業,致富思源,義利兼顧,自覺履行社會責任。總書記提出如是要求,也是希望民營企業能以自己的愛心和善行,提升自身的社會價值,身體力行地匯聚到建設美麗中國的洪流中去。

  我們欣喜地看到,近年來,中國的慈善事業得到了迅猛發展,2006年,中國全社會的慈善捐贈總額是100億人民幣,到了2014年這個數字擴大到了1000億人民幣,很多先富起來的一部分人開始積極投身慈善事業,回饋社會,經常參加慈善活動的志願者,全國有6500多萬人,他們代表著我們國家文明的提升。

  但是,也應該看到,由於沒有一套完善的法律制度約束,造成慈善事業發展過程中出現一些亂象:郭美美事件;“知乎女神”童某用兩個賬號演雙簧苦情戲騙取善款事件;女子謊稱父親在天津爆炸中身亡騙捐事件;利辛縣一名女子為救女童被惡狗咬成重傷騙捐事件……這些負面案例既反映了慈善管理缺少規矩,無法可依,又影響了人們對慈善公信力的評價。

  3月10日上午,十二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舉行記者會,全國人大內司委副主任委員王勝明在回答中外記者的提問時指出,這些年我們國家慈善事業發展很快,但問題也不少,突出表現在信息公開不夠和慈善財産管理不規範。慈善財産怎麼能夠把它看住、用好?這是慈善立法當中的重要內容。王勝明表示,慈善法通過後,如果我們國家的慈善組織能夠依照慈善法的規定,及時、真實地做到信息公開,做到慈善法要求履行的其他義務,取信於民,中國人做善事的熱情就會激發出來,我國的捐贈數額在現有基礎上將有極大提高。

  今年是“十三五”的開局之年,在這次人大會議的9項議程中,除了常規的審議6份報告及最後一項“其他”之外,重頭戲就是批准“十三五”規劃綱要和審議慈善法草案這兩項議程。慈善法草案作為今年唯一一部提交全國人大會議審議的法律草案,分量之重可想而知。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艱巨的任務是脫貧攻堅,慈善活動中的“扶貧濟困”,直接關乎打贏脫貧攻堅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慈善法草案將扶貧、濟困寫進總則,寫進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組織以捐贈財産或者提供服務等方式,自願開展的六大項慈善活動的第一大項,既是對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弘揚,又是“精準扶貧”工作在法治層面邁出的可喜步子。同時,以加強社會領域立法的形式發展慈善事業,也是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在要求,有利於在全社會形成慈善事業發展的良好氛圍。

  我們相信,經過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審議,尤其是通過慈善法這部國家大法的實施,能夠喚起更多人的慈善意識,讓越來越多的人關心慈善事業,加入慈善隊伍,讓善言善行善心成為習慣和內在要求。(南方網賓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