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協委員劉玉村談分級診療:二級分診就夠
國際在線報道(記者 易成晨):最近“號販子”問題的熱炒已經讓眾網友到了一聽就怒的地步,關於“號販子”問題的解決辦法,全國政協委員、北大醫院院長在3月6日發表的“提高掛號費”的建議讓廣大網友給出了褒貶不一的評價,在劉玉村看來,提高掛號費的初衷很簡單,那就是促使病人不要都涌入大城市,而是儘量就地診療,這樣才能讓醫療資源的利用更合理更平衡。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裏也提到要在70%左右的地市開展分級診療試點,解決醫療資源供需失衡及由此衍生的“號販子”問題,這或許是一種可行的辦法。3月10日,國際在線記者再次專訪了劉玉村委員,詢問他對於分級診療的看法。
國際在線:上次您談到北大醫院300萬的門診量裏有100萬人次是不用去的,所以結合“號販子”問題,您覺得分級診療是否是解決醫療資源供需失衡的一個關鍵辦法?
劉玉村:對,現在大醫院人滿為患,每家醫院都有幾個重要的科室、出名的專家,這些人一定是所謂的稀缺資源,而另外一方面,病人看病那麼自由,這必然産生矛盾。而且國家出臺的一些辦法比如異地就醫報銷,實際上是助長了這種矛盾的産生,它帶來的副作用甚至是大於這項政策原本的目標期望的,所以實際上我並不贊成,比如京津冀醫保聯通,看病更方便,但方便的結果是大家都來北京了。
國際在線:前不久我剛去參觀了河北燕郊的燕達醫院,它是北京市屬醫院跟河北地方醫院合作的項目,一個重要的目的就是促使河北的病人就在那邊看病,就不要來北京了,這也是分級診療的一種措施?
劉玉村:對,我的觀點還是病人要在家門口看病,所以政府出臺的分級診療政策也是想達到這個目的。
國際在線:你覺得分級診療應該怎麼分?怎麼實施?
劉玉村:分級診療的問題是,它應該設計成一個什麼樣的內涵。按什麼來分?按病情輕重來分?按病人付費能力來分?還是按病人的個人訴求來分?實施上,由誰來分?誰來控制流向?是靠行政的手段還是市場化的手段?我覺得這個內涵裏涉及好多的關鍵詞。
咱們簡單説,這個分級診療到底分幾級?現在中國醫院的分級辦法是一級、二級、三級,三級裏分三甲、三乙,我個人認為分級分層太多,讓病人覺得分那麼多級,到底這級代表的是規模、能力、水準,還是什麼?所以在分級這方面我主張分兩級,一個是社區、村衛生室,鄉鎮衛生院,另外一級就是醫院,病人在社區裏能解決的就社區解決,解決不了的再聯繫醫院。
比如北大醫院對德勝社區,他們社區大夫看不了的病人,聯繫我們轉到北大醫院,我們跟他們有一個網上聯通的機制,病人來預約掛號都是綠色通道,我們的醫生看完了後,所有臨床資料包括我們記錄的過程、檢查的結果、治療的方案、開出的處方、化驗的報告等各種結果完全從網上傳回社區,他的社區醫生就能掌握這個病人在北大醫院就醫的整個過程和資料。
實際上這個分級是非常有效的,而且讓病人放心,所以我覺得這種分級就是真正意義上的分級。在二級三級醫院,你怎麼分的出來這個病人先到二級合適還是三級?分不出來,疾病很難分。我覺得分級診療主要分的是醫院,分兩個級,誰來控制這個病人,他必須先找誰後找誰。
國際在線:那如何控制病人的選擇?
劉玉村:行政的手段肯定是不能了,有一種半計劃半市場的方式,就是醫保,醫保我給你付錢,我説的你得聽吧?不然我不給你付錢。計劃為主,市場為輔,結合起來,給病人看病的流程做了設定,這就有秩序了,那個東北女孩就不會因為一個不太大的問題跑北京來,她就不那麼著急生氣了。如果她真的有一個大病,她有需要,她的社區醫生就給她轉走了。
國際在線:醫院內部是否也有分級機制?
劉玉村:對,病人從網上看了一些醫生一些專業,但是誰真正懂這個病人應該由誰看?是我們。所以醫院內部也應該有一個分級制度,比如闌尾炎,年輕醫生看就可以了,更大的一點的病,副高職的看,風險特別大的,由醫院最大牌的人出診。
國際在線:衛計委主任李斌説,分層診療的要點在於基層首診,您如何看待這個基層首診問題,如其他委員所説,基層面臨醫務人才流失,那麼如何應對?
劉玉村:現在基層的硬體條件基本具備,主要是信任問題,基層醫生的能力水準、綜合素質,在一定程度上讓病人信任這個過程是一個相對長的過程。
國際在線:一方面要病人信任醫生,一方面也要醫生自身水準高?
劉玉村:對,高智商決定了你的能力你的水準,高情商決定了你的態度決定了你受歡迎的程度,所以實際上對基層醫生的要求要比大醫院裏專科醫生的要求更高,因為他接觸的是實實在在的人,他甚至接觸到病人的家庭,他影響到病人的價值取向。
國際在線:所以現在大家都去大城市看病,是因為基層醫生不受信任?
劉玉村:對,現在基層醫生還遠沒有達到讓病人信任的程度。部分地區解決了,比如很多社區服務中心,待遇比較好,所以就能留住一些有能力情商高的人,就能良性循環,但很多地方還沒有進入良性循環,這需要時間。
留住人的核心問題是待遇,你在三甲醫院拿很高的待遇,到了基層差幾倍,這樣怎麼能留住人?所以現在的分級診療,醫療能力的輻射,只能是城市輻射農村。
國際在線:通過行政手段呢?
劉玉村:做不到,現在社會是以市場為導向,國家也提多點執業、自由執業,這些概念會促使他們(醫務工作者)更加流動,自主性更大。現在大家都在學美國,醫生成為自由職業者,但是當我們遭遇重大自然災害有災難的時候,你派誰去?我是自由的,你憑什麼約束我?拜拜吧。他完全可以這樣,所以大家看事情一定要看兩面。
國際在線:那會不會導致基層醫生的整體水準一直無法提高?
劉玉村:只是時間問題。為什麼説城市輻射農村呢?大城市裏的醫生慢慢的人滿為患,不需要這麼多醫生的時候自然就會分流,三甲用不了就到二級,二級用不了了再往下走。專科醫生、全科醫生也是像水從高往低處流這樣的流向,就業市場就是這樣的規律,人們首先選擇大城市,不行就二線,再不行三線,以此類推。
當然這背後的因素很多,不僅僅是待遇,還比如子女上學,這些是配套的,所以需要時間,大家不要太著急。
各級政府也不要太著急,你説現在看病到底難不難,我覺得絕對來説不難,不要非得挑醫院,非要挑醫生,能看得上病,家門口的鄉鎮醫院縣醫院,城市裏的社區醫院,你不去你都賴政府?而且到了大醫院,如果你不非要去看那幾個科那幾個專家,大家都能挂上號,沒難到那個份上。
國際在線:所以從大家都想找專家來看,還是回到了對普通醫生的信任問題?
劉玉村:是,中國人的特點就是一想到什麼就要最大的、最好的、最快的,我們總是太著急。所以中國人要解決的兩個問題,一個是著急,一個是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