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記者看兩會:讚許中國扶貧努力 中國具有體制優勢

2016-03-16 08:58:37|來源:國際在線|編輯:徐藝源

圖片默認標題

  2015年11月,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前北京分社社長吉米重返湖南瀏陽某農場。(吉米·弗羅庫茲供圖)

  國際在線報道(記者何雨陽):十二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將於3月16日上午閉幕,屆時將對“十三五”規劃綱要(草案)進行表決。全力實施脫貧攻堅是“十三五”規劃的重點之一,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艱巨的任務。未來五年,中國需要完成現行貧困標準下7017萬貧困人口全部脫貧的目標,實現貧困縣全部摘帽,同時要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問題。

  中國政府一直致力於打贏扶貧攻堅戰。李克強總理在2016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2015年“扶貧攻堅力度加大,農村貧困人口減少1442萬人”。

  對於中國扶貧脫貧的努力和成果,一些在中國工作生活多年的外媒記者有著切身的感受。國際在線記者近日採訪了幾位資深的外國駐華記者,他們都對中國政府改善民生的努力給予肯定,有記者認為在脫貧方面中國具有幾大優勢,有記者也誠懇地提出了他們的相關建議。

  美國記者:中國有完成脫貧目標的體制優勢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前北京分社社長吉米·弗羅庫茲(Jaime FlorCruz)首次來中國是在1971年,如今已經40多年過去,吉米在中國學習、工作、週游四方。他是迄今為止在中國從事新聞報道時間最長的外國記者,2014年12月31日從CNN退休。

  弗羅庫茲説:“我在中國生活了40多年,東西南北,去了很多地方,除了寧夏以外,中國所有的省份我都去過。”他告訴記者,由於去過的地方很多,他對中國扶貧的壓力和挑戰有直觀的體會和了解。他知道扶貧歷來都是一項艱難的任務,“而這十幾年來,中國在這方面成績顯著,雖然現在還有很多人處在貧窮落後的狀態”。

  弗羅庫茲在自己的朋友圈裏分享了他再次去湖南衡陽的感受,稱“簡直認不出來”。他告訴記者,他第一次去湖南衡陽是在1971年12月,後來又去過兩三次,最後一次去是2015年的11月。第一次去時的印像是“相當貧窮和落後”,但近幾年衡陽的發展格外的快。最早從長沙到衡陽要坐四五個小時的火車,等去年再去的時候開車走高速用了不到2小時,坐火車可能更快。以前從衡陽市到他去的湘江農場有一段路還得渡江。

  弗羅庫茲覺得,中國有能力完成扶貧工作目標,而且擁有幾個優勢,包括中央政府的堅定決心、立足長遠的規劃設計、集中力量辦大事的體制性優勢等。另外,中國的老百姓工作努力,艱苦奮鬥,能吃苦,能受累。

  不過,他同時認為,中國開展扶貧工作不一定要設置具體的目標時間點,要立足現實情況,按照客觀規律和客觀條件,可以適當有彈性地完成這項工作,達到目標即可。

  俄羅斯記者:農村脫貧需要借助農業現代化

  俄通社-塔斯社主任記者阿列克謝·謝利謝夫(Alexey Selishchev)參加了今年兩會的現場報道。他告訴國際在線記者,自2003年第一次來北京至今,他去過中國的很多地方。2015年去過一次甘肅蘭州,看到一些在當地打工的人生活條件很不好,“所以我特別理解和支持中國政府的脫貧決心”。

  “我覺得這(扶貧)是一個很好的辦法,可以集中地提供資金,緩解一些社會矛盾,而且有助於開發中國的消費市場。”謝利謝夫如是説,同時他認為,中國應該發展更高品質的農業,通過實現農業現代化來實現農村人口的脫貧目標。

  對於中國農村的發展,謝利謝夫表示,雖然城鎮化是一件好事,但是也應該有適量的人口留在農村、發展農業。如今在中國的一些農村生活很方便,農民們享受著跟城裏人一樣的現代化生活,加上農村人口較少,地廣人稀,可以緩解大量人口涌入城市帶來的環境壓力。

  韓國記者:脫貧的關鍵在於發揮農民自主性

  韓國《朝鮮日報》中國分社社長李潤洛(Lee Younlark)告訴記者,韓國政府在上世紀60年代也遇到過工農業發展失調的問題,城市居民和農民的年均收入差距拉大,導致農村人口的大批流動,並帶來了諸多城市和社會難題。1970年,韓國發起了“新村運動”,以政府支援、農民參與和項目開發為基本動力,帶動農民自發開展家鄉建設活動。以“勤勉、自主、協作”為精神的“新村運動”在農村開展後,迅速擴展到城市社區,並擴大到全國範圍。在“新村運動”的帶動下,韓國不僅實現了農村人口的脫貧任務,還實現了國家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協調發展。

  李潤洛説,他來中國已經有23年了,這期間見證了中國翻天覆地的變化。他看到中國政府一直致力於通過完善政策來減少貧困人口和縮小區域性經濟發展不均衡的問題,可是中國東西部經濟發展不平衡的問題還是比較突出。所以,對於“十三五”期間要完成7000萬人口的脫貧目標,他認為關鍵要看能否有效解決區域性發展不平衡的問題。

  韓聯社駐華記者洪彰振(Hong Changjin)也持類似的觀點。他覺得從目前中國政府在消除貧困方面所做的努力和取得的成果來看,如果能解決中國東西部發展不均衡的問題,將經濟發展緩慢的地區成功産業化的話,實現7000萬人口的脫貧目標是有可能的。他告訴記者,像中國這樣一個大國,滿足所有人的溫飽問題,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對‘十二五’期間中國政府在減少貧困人口方面所做的努力和成果表達敬意,”洪彰振説。

  另外,洪彰振認為,韓國的經濟開發雖然是由政府主導的,可是國民自發性的參與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例如,“新村運動”倡導農民自主參與鄉村建設,讓韓國大多數農民提高了自信心,讓他們覺得“憑我們自己的力量也能做到”。他説,中國的“十三五”規劃應該並不只是單純的經濟增長,更應該昇華為提高農民自豪感的精神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