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盤點李克強的媒體交情 外媒發文講述“中國故事”

2016-03-17 10:03:51|來源:北京青年報|編輯:王濤

李克強:香港會保持長期繁榮穩定

  原標題:8家境外媒體就兩國關係、對港政策、對臺方針等方面提問總理 李克強:香港會保持長期繁榮穩定

  昨天,李克強在總理記者會上回答了17家媒體的提問,除了9家境內媒體之外,來自英、美、日、俄羅斯、西班牙等國的6家外媒和兩家港臺媒體也獲得提問機會。境外媒體的問題除了經濟方面之外,更多關注的是兩國關係、對港政策、對臺方針等方面。

  中美關係

  中美之間共同利益遠遠大於分歧

  昨天的記者會上,有美國媒體記者提出中美之間始終存在一些分歧,對此,中方應該採取何種措施來改善?

  李克強指出,中美兩國之間有廣泛的共同利益,當然也存在著分歧,有的還是比較尖銳的,這毋庸諱言。然而,中國成為美國最大的貿易夥伴,貿易額接近5600億美元,這本身就表明中美的共同利益是在不斷擴大,而且遠遠大於分歧。

  李克強説,現在中美雙方都表示,要積極推進中美投資協定談判,中國將會放開或逐步放開美方對中國投資的準入門檻,但雙方開放應該是對等的。“所以我們也希望美方在和我們進行中美投資協定談判過程中,能夠本著平等共贏的原則來推進。我相信,我們之間的共同利益會不斷擴大。”對於出現的分歧,中美之間有上百個對話交流機制,只要是出於誠意,管控好分歧,中美共同利益還會不斷擴大。在中美合作不斷擴大的過程中,分歧的量會增加,但所佔比例會下降。中美深化合作不僅有利於中美兩國,也有利於世界。“中美經貿關係的發展從來都是雙贏的,這一點,美國的商人們心裏最清楚。”

  針對美國正在進行的大選,李克強也表示,“不管花落誰家,最後誰當總統,我相信中美關係向前發展的大勢不會改變。”

  中俄關係

  中俄經濟方面合作有升溫趨勢

  俄羅斯媒體的問題與中俄合作有關。記者提出,中國投資者並未大量進入俄羅斯,中國企業在與俄合作中是否受到來自美國等國的壓力?

  李克強表示,中俄互為最大的鄰國,而且是全面戰略協作夥伴關係,中俄關係可以説是全方位的。習近平主席和普京總統經常會晤,我們不僅是政治關係好,在經濟方面也是有升溫趨勢的,因為我們在諸多領域都有多項合作。中俄關係不會因為國際形勢的變化受到影響,不受第三方的壓力。當然,中國奉行不結盟政策,我們之間的合作也不針對第三方。

  李克強還舉例説明中俄之間經濟方面合作是在升溫。“去年我們從俄羅斯的石油進口又增加了800多萬噸。但是很不幸,世界大宗商品的價格下跌,我們整個進出口,不僅是對俄羅斯,都是下降的,雖然數量沒有減,但是貿易額下來了,這個責任還真不在我們雙方。”李克強説,去年年底他和俄羅斯總理梅德韋傑夫先生進行了深入探討,包括雙方可以在油氣一體化方面進行合作,這樣可以吸引中方對俄的投資,以及中俄還可以拓展貿易渠道,實現貿易多元化。“我願意看到明年你再參加這個記者會,我能回答你中俄經貿投資趨勢出現了轉折性的向好。這種向好也是表明世界貿易在向好,我們給世界貿易吹吹暖風。”

  中日關係

  中日關係雖有改善但還比較脆弱

  日本記者的提問同樣跟本國有關。今年日本將主辦中日韓領導人會議,為了出席這個會議,李克強將作為總理首次訪問日本。對此,記者提問,中方對今年的中日韓領導人會議有什麼樣的期待,以及如何看待中日經濟關係的互補性。

  李克強説,去年他去韓國出席了中日韓領導人會議,這本是個一年一度的會晤機制,時隔三年才重啟,的確是來之不易。是否還能夠順利地進行,三方要互動,尤其是現在中日關係雖然有改善的勢頭,但是還不鞏固,還比較脆弱,我們還應該本著雙方對歷史問題的原則共識,而且做到言行一致。“我可不願意看到再走回頭路。”

  他還引入最近頗受關注的圍棋人機大戰來描述中日韓三國之間的關係。

  “講到中日韓關係也使我想到一個比較輕鬆的話題,就是最近韓國棋手和AlphaGO進行圍棋人機大戰,三國很多民眾都比較關注,這也表明三國之間文化有相似之處。我不想評論這個輸贏,因為不管輸贏如何,這個機器還是人造的。”李克強説,中日韓三國或者説中日之間,應該有智慧來推動智慧製造、發展科技合作,創造人們需要的高品質産品。而且中日韓三國經濟佔世界經濟的五分之一,是亞洲經濟的70%,我們之間的互補性很強,可以攜起手來去開拓更為廣闊的世界市場。

  周邊關係

  望域內外國家多做利於地區穩定的事

  西班牙媒體記者指出,由於朝鮮採取的一系列舉動,美國正在加強在韓國的軍事部署。同時在南海地區軍事緊張態勢似乎也在升級。另外,澳大利亞也在和美國磋商,要在這一地區引入戰略轟炸機。美國的重返亞太戰略是否已經給中國造成問題?在亞太地區是否還存在其他不穩定因素?

  “你提了一系列的問題,我要一一回答時間不夠。概括起來講,你問的還是關於中國周邊的問題。”李克強説,中國始終主張要有一個穩定的周邊環境,友好的睦鄰關係。維護地區的穩定,實現睦鄰友好,關鍵還是要靠地區國家共同努力。鄰裡發生糾紛,這也是難以避免的事情,但只要以誠相待,堅持用外交、和平手段來解決,我們完全可以維護地區的穩定。至於域外國家,像美國,可以説從來就沒有離開過亞太,我們可以在亞太地區進行合作,管控好分歧。

  李克強表示,中國正在推進現代化建設,發展是第一要務。我們需要一個穩定的周邊環境和和平的國際環境,中國發展強大起來,是維護世界和平的有力力量,也有利於周邊。中國將堅定不移地走和平發展道路,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也毫不含糊,這兩者之間並不矛盾。我們希望,不論是域內國家還是域外國家,都能多做有利於地區穩定的事情,而不是相反,否則對誰都不利。

  對港政策

  中央政府會全力支持特區政府

  鳳凰衛視的記者表示,最近一兩年從香港回到內地的時候被問到最多的一句話就是“香港到底怎麼了”。“在您看來,香港的出路到底在哪?中央政府是否會出臺新的措施來支持香港的發展?”

  “要是再有人問你香港怎麼了,我建議你回答:香港會保持長期繁榮穩定。”面對香港媒體的提問,李克強這樣回應。他表示,中央政府“一國兩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方針沒有也不會改變,而且我們相信,特區政府有能力、香港民眾有智慧處理香港遇到的各種複雜問題和局面。

  “説到發展,這既是香港自身的需要,也是國家的需要。當然,香港的發展要靠自己的努力。”李克強説,去年香港作為發達經濟體,經濟增長2.4%,這不算低了。香港還可以更多地發揮自身的優勢,當然也可以抓住內地發展的機遇,只要是有利於香港長期繁榮穩定,有利於增進香港民眾福祉,特區政府提出來的事,中央政府都會全力支持。“我對香港的前景看好。”

  兩岸關係

  只要遵循“九二共識”,什麼都好談

  台灣中天電視臺記者關心的是,台灣正值政黨交替時期,大陸方面會不會繼續推出促進兩岸經濟合作、有利於民生的新措施?

  李克強説,兩岸關係的和平發展確實造福了兩岸民眾,兩岸經濟社會關係也在不斷密切,而且需要良性互動。“我記得去年我到福建考察,曾經開了一個臺商座談會,不少臺商對大陸出的經濟舉措很敏感,很多人都擔心對台灣投資企業的優惠政策會不會改變,我們聽進去了,回來就發了文件,明確對台灣投資企業已有的優惠政策不得改變,要給定心丸。我們為什麼這麼做?因為我們是同胞啊。”

  李克強表示,我們還會繼續推出有利於兩岸經貿合作的舉措,當然前提是要保持兩岸的和平發展,基石還是“九二共識”。只要遵循這一政治基礎,大家都認同屬於一個中國,可以説什麼問題都好談。“我對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前景是樂觀的,我們之間的血脈是分不開的。我相信兩岸經貿關係的發展也會造福兩岸民眾,改善民生。”

  觀察

  李克強的媒體交情

  因為留意到正前方記者席有女士常舉“農民”二字,記者會的主角——李克強多給了一個提問機會。昨天在現場,他不僅與記者頻頻互動、點評記者問題,對記者所代表的媒體平臺也格外留心。

  女記者舉“農民”兩字獲提問

  英國媒體路透社發第一問。李克強正式回答前感嘆:“請你問第一個問題,你就把股市匯市等金融市場問題當‘當頭炮’。”他隨即一轉,“不過也可以理解。”中新社記者詢問中央政府是否坐視地方養老金髮放困難不管,李克強説“你提的這個問題的確很尖銳”,但又馬上表示“如實告訴你”。

  近年來記者提問通常會報上自己所在媒體的報網客戶端多個平臺。昨日,新華社記者提問時,只提及新華社,李克強當即反應説:“我怎麼記得去年新華社記者提問不光代表本身,還打了其他頭銜,今年只有一個了。”

  全場笑。不久有位男記者起身提問,自報家門“我是人民日報、人民網和人民日報客戶端記者”,話音未落,全場笑聲起,李克強在聽完後笑著説,“很高興能夠一石三鳥,不過不是打,而是答。”

  北青報記者在記者會現場留意到,李克強回答央視記者提問的最後一個字音落,發佈會剛剛好滿兩小時。翻譯翻完後,李克強看著正前方記者席説:“中間有一位女士老舉著‘農民’兩個字,讓我這個當過農民的人確實感到於心不忍,我們是很重視農民的。”農民日報記者借此獲得一個額外提問機會。

  記者會結束離場時,有記者追問:總理,您對股市有信心嗎?第二遍聽清問題後,李克強停下腳步笑著對記者説:“只要你有信心,我就有信心。”

  報刊文章與講話裏的“中國信號”

  擔任總理三年來,從李克強到國務院與媒體互動頻密。北京青年報記者也是這兩年開始“跑口”跑進中南海,國務院門戶網站中國政府網、國務院客戶端成了重要信息發佈平臺,也是許多人緊盯的消息來源。

  而與此同時,過去一年,李克強在《求是》雜誌和《人民日報》均發表署名文章,發文內容仍舊延續他一貫的風格,即多談經濟。

  2015年10月16日出版的《求是》雜誌第20期,刊登了李克強的署名文章,題目是《催生新的動能 實現發展升級》,這篇文章選自李克強2015年8月21日在國務院先進製造與3D列印專題講座上的講話。

  《求是》雜誌是半月刊,一般每月1日、16日出刊。北青報記者發現,李克強在發表這篇文章之前三天,即10月13日,剛剛主持召開了部分省(區、市)負責人經濟形勢座談會,他在會上強調,要鞏固經濟基本面,培育發展新動能,依靠深化改革開放破解發展難題。這次座談會的主題與李克強的文章主題多有呼應。

  去年11月6日,李克強在《人民日報》發表題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新的目標要求》的署名文章。有媒體報道,這是他就任總理後第一次在《人民日報》發表署名文章。其時恰逢“十三五”規劃建議稿正式公佈的3天后。

  李克強在文章中依舊是主談經濟,透露出的一些數字引起外界關注,他在文章中提到“預計2020年GDP17萬億美元左右”等,結合中國目前GDP總量,想要計算中國預期GDP增速並不難,這是李克強在文章中向外界透露的“中國信號”。

  在外媒發表文章講述“中國故事”

  去年10月30日到11月2日,李克強赴韓國首爾出席中日韓領導人會議並訪問韓國,30日,他在韓國《朝鮮日報》發表署名文章《更好續寫中韓友好的韆鞦史話》。

  李克強在這篇文章中提到:“未來中韓自貿區建成後,將形成經濟總量達12萬億美元的巨大市場。”

  在第三季度中國經濟繼續下行,外界多預測年度GDP增速小于7%的情況下,李克強“隔空喊話”:“我知道不少韓國朋友都關心中國經濟走勢。訪問期間我也會全面介紹中國經濟發展情況以及給中韓合作帶來的機遇。”

  去年11月20日,馬來西亞多家媒體包括《星報》、《新海峽時報》、《南洋商報》、《星洲日報》(中文)、《每日新聞》均原文刊登了李克強題為《歷史的航道 嶄新的坐標 揚起的風帆》的署名文章。

  李克強在文章中談到了中國經濟發展規劃:“中國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宏偉藍圖和馬來西亞‘2020宏願’的美好願景高度契合。中國推進‘一帶一路’倡議,實施‘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加快經濟結構轉型升級,與馬來西亞全面推行經濟轉型、打造更具活力的新型經濟體規劃互為發展機遇。”

  《星洲日報》當天除了原文刊登李克強署名文章,還在頭版以《李克強:為中馬友好貢獻力量 華人搭建人脈橋》為題進行重點報道。

  本版文/本報記者 鄒春霞 高語陽 桂田田

  本版攝影/本報記者 郝羿

  圖片製作/沙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