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委員熱議治理食品安全源頭 農業成焦點

2016-03-17 15:31:19|來源:新華網|編輯:王濤

  原標題:代表委員熱議治理食品安全源頭 農業成焦點

  新華網北京3月17日電(記者婁奕娟) 民以食為天,每逢兩會,食品安全問題都是公眾關心、代表委員熱議的民生話題。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為了人民健康,要加快健全統一權威的食品藥品安全監管體制,嚴守從農田到餐桌、從實驗室到醫院的每一道防線,讓人民群眾吃得安全、吃得放心。”2016年全國兩會上,多位代表委員就食品安全問題提出建議。 

  源頭除隱患 安全重在農業生産

  食品安全關乎群眾的切身利益和生活品質,近年來,我國相關部門在食品安全方面的努力取得了積極成效。不過,我國食品安全的形勢依然嚴峻,特別是農業投入品使用多,農藥殘留、獸藥殘留等都給食品安全構成了較大的威脅。

  全國人大代表、華澤集團董事長吳向東認為,目前,國內的食品安全已經有很大改觀,尤其是食品企業,憑藉後發優勢,其生産技術和能力已經與發達國家水準不相上下。目前食品安全産業鏈中的薄弱點在源頭,涉及農業生産,應關注農藥殘留等原料安全。

  “食品安全産業鏈中的薄弱點應該説還是原料、源頭”,全國人大代表、黑龍江省完達山乳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王景海表示,“食品安全有三個要點:一是用肥用藥的超標。二是種植標準低,可能使營養物質,比如蛋白、澱粉品質不合格。第三是管理手段在倉儲、物流出現了一些不合格的情況。”

  王景海表示,食品安全的重點在源頭治理,好的原料再加上好的加工,好的市場行銷,才能形成健康完整的産業鏈。從源頭抓,從制度上管,程式上監控,終端上保障,才可真正確保食品安全。 

  科技先行 走現代農業發展道路

  “以前人們關心的是能否吃飽飯,而現在人們更關心的是能否吃‘好’飯,關心碗裏的飯是不是健康、綠色。但目前市場相當一部分農産品還不能滿足大眾這方面的新需求。脫離市場需求的供給,最終只會被市場淘汰。”全國政協委員、東北林業大學副校長趙雨森建議,摒棄過去依靠“大肥大農大水”的資源消耗型發展,走以科技創新為動力、以現代經營制度為依託的現代農業之路。

  這種靠大化肥投入的低水準生産,只能帶來高成本、低效益和高污染問題,是一條不可持續的農業發展之路。”在全國人大代表、金正大生態工程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萬連步看來,農業發展要想提升效率,就必須依靠現代科技。

  “耕地品質提升,科技先行。”萬連步建議,強化科技支撐,因地制宜,以土壤改良與調理、作物營養與施肥、土壤修復為主要方向,以改良土壤障礙因子、增加土壤有機質、提高水肥資源利用率、防止土壤退化與污染為主要技術途徑,恢復、提升作物生産能力,消除土壤污染。

  網售食品 虛擬世界重監管

  網售食品的安全狀況直接關係到人們的身體健康。在今年兩會上,全國人大代表、陜西省政協副主席、陜西省工商聯主席馮月菊就建議,加大網絡食品安全監管力度,探索構建全方位的網絡食品安全監管體系。

  馮月菊説,當前,網絡食品安全監管仍然存在不少問題。對消費者來説,無法有效判斷食品的品質和安全狀況;對生産經營者來説,違法行為隱蔽且成本較低;對監管者來説,面臨著對象多變、職責交叉、依據缺失、地域模糊等諸多挑戰。

  為此,馮月菊建議,應儘快出臺專門的網絡食品安全監管辦法;政府、企業、社會組織應加強協同合作,加大網絡食品品質安全信息的供給、收集與反饋力度,確保經營者、第三方交易平臺提供的品質信息充足、專業、可信。 

  綠色發展 完備相關標準法規

  全國政協委員、東北林業大學副校長趙雨森建議,“十三五”時期大力推進綠色食品産業,加快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讓人們既要吃飽,也要吃好。

  趙雨森建議健全綠色食品安全監管綜合協調製度,強化政府法定職責。相關部門應抓緊完善綠色食品的立法工作,參照國際慣例適時調整現行法規,以強制性手段保證綠色農産品順利發展,並逐漸將其納入法制化軌道。

  “特別是建立全程可追溯、互聯共享的綠色食品安全信息平臺。”趙雨森説,建立綠色食品安全平臺意義重大,它將改變傳統農業的思維和管理方法,培養從業人員在生産流通各環節推進標準化和流程化,更有利於提高綜合效益。

  “要讓人們感覺更安全,讓標準更科學、完備是關鍵。”全國人大代表、南方黑芝麻食品股份有限公司研發部經理賴學佳認為,“一些多年前的老標準,那時人們缺少安全評估的意識。現在,我們新出的一些食品行業標準都有安全評估,這樣的標準更加科學、合理,進一步了提升食品行業的安全門檻。”

  賴學佳説,去年全國人大常委會對食品安全法的修訂,主要體現在標準、監管和問責三方面。他建議加強農副産品品質法等的修訂,出臺食品安全法實施條例等配套法律法規。

  賴學佳表示,隨著食品安全法規更加完備,監督執行到位,我們完全應該對‘中國製造’的食品充滿信心。”